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萬歷明君  >>  目錄 >> 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

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

作者:鶴招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穿越 | 鶴招 | 萬歷明君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萬歷明君 第11章 蚍蜉戴盆,語出驚人

日講不同于經筵,經筵側重于規諫和義理,日講則重在傳授知識,以開蒙為主。

簡單來說,日講就是字怎么讀,句怎么斷,意思是什么。

具體到教學上,就是講讀官出列朗誦一遍,朱翊鈞跟著讀,讀上個十遍。

確保句讀與發音沒問題后,再翻譯成大白話解釋一番。

至于斷句與釋意,用誰的版本?

自然是每個講讀官都有自己的版本,輪流翻譯。

所謂六經注我,經典的作用,便是解釋和證明自己的觀點,就是這個道理。

這也是為了兼聽則明,融會貫通。

再往深了,文章講什么道理,闡述什么理念,那就是皇帝經筵的事了,不是應該在日講上談論的。

而太甲這一篇,跟論語不同,只是講述史實,內容上也沒有太多爭論,除了敏感些,其余并沒有什么政治風險。

若非如此,高儀也不會應下此事。

朱翊鈞就這么被高儀領著,逐字逐句地開始學習。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歸于亳。”

……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

十遍讀完,朱翊鈞只覺得口干舌燥。

跟穿越前的發音不同,此時的發音,卷舌太多,尤其是官話雅言,朗誦就像彈舌。

如今他才算是明白,善辯為什么叫巧舌如簧。

不會點彈舌技巧,誦念都費勁,別說跟人舌辯了。

教完誦念之后,高儀便退到一邊去,先由諸位講官輪流進講譯文。

諸講官都是各部衙門抽調的,包括禮部侍郎張四維,司經局余有丁,禮部侍郎馬自強等等,都是歷來博學之輩。

“這位先生,是叫……”

等一名講官解釋一遍后,正要退下,朱翊鈞突然叫住了他。

張四維身子頓了頓,回話道:“微臣,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張四維”

朱翊鈞一愣。

晉黨張四維?

這不是王崇古的外甥么?

敢情還有日講的資歷。

但此時不是深究張四維的時候,他點了點頭,說道:“張學士,本宮有不解之處。”

張四維遲疑了一下,回道:“殿下請說。”

朱翊鈞請教道:“張學士方才說,選用有德行的人國家就就能安定,棄用有德行的人國家就禍亂。”

“那怎樣的人,才算是有德行的人呢?”

張四維欲言又止,最后還是道:“殿下,此乃‘德惟治,否德亂’之解,至于何為有德之人,如我朝三位輔臣,皆是有德之人。”

“先帝將三位碩德之臣留給殿下,我大明朝必定能長治久安!”

說罷,他也不顧朱翊鈞是否還有話,徑自回了班列。

朱翊鈞也沒跟他計較。

張四維怎么回話并不重要,自己這番作態主要是為了試探高儀。

日講太甲之事,若單純只是高儀有心勸諫他,邀名求直,撈取政治聲望,此時他就應該接下話茬了。

可高儀面無表情,顯然并非是他有話要說。

等到又一名講官釋經之后,朱翊鈞再度叫住了其人:“這位先生是?”

余有丁恭敬有加:“臣,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修撰,余有丁。”

朱翊鈞又愣了一下。

合著能侍讀日講的人都不簡單啊。

這余有丁他知道,其人是十年前,也就是嘉靖四十一年的探花,所謂四一余先生是也。

同年榜眼王錫爵,狀元申時行,歷史上三人先后都進了內閣,明朝二百多年以來,一甲同為內閣,僅此一科而已,一時傳為佳話。

朱翊鈞定了定神,開口道:“余探花,本宮又有不解之處。”

余有丁同樣進退兩難,硬著頭皮道:“殿下請說。”

朱翊鈞點點頭,說道:“伊尹說太甲作為君王‘不義’,所以將他驅逐。”

“余探花,何為君之不義?太甲是做了何事?若是本宮不義,元輔也要將本宮驅逐嗎?”

余有丁險些兩眼一花,皇太子往日記誦都難,今日怎么還思考上了?

這問題他能答,卻不可以答。

他只能言辭含糊敷衍一番:“殿下,臣詮才末學,淺嘗答殿下問。”

“君之不義,乃是上背于天,下虐于民,道之棄也。”

“但殿下仁孝至善,心懷蒼生,又有眾正盈朝,乃有大興之相,豈會重演不虞之事?”

朱翊鈞不由向高儀投向征詢的目光。

高儀本是老神在在,事不關己,但此時迎上這道目光,卻也不得不答話。

他站起身斟酌了一下,答道:“殿下,日講課業繁多,時日有限,不妨先誦記下來,等到開經筵時,再聽諸學士剖析經典。”

日講就算了,經筵就至少得高拱或者張居正出面了,屆時他高儀是不想干這活計了。

朱翊鈞哦了一聲,從善如流地點了點頭。

余有丁擦了擦額頭冷汗,歸了班列。

后面幾位講官陸續出列進講,內容上都大同小異,朱翊鈞也真沒再發問。

他面上裝作認真聽講,心中則回想著,他提起高拱時高儀方才的反應,再度排除了是高拱授意警告他的可能。

那就只剩張居正了!

他嘗試揣度張居正的心思與態度。

朱翊鈞知道,張居正不能說是一個政客,應該說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的一舉一動,必然是為了他的政治理念而服務。

那么,張居正的政治理念是什么?

是要匡扶社稷,中興國邦,讓大明再次偉大。

即便這位十五歲中舉,二十三歲高中進士的神童天才,有著超乎常人的城府與內斂,卻也從來不會隱藏自己的政治理念。

嘉靖二十八年,剛入官場的張居正便闡明了自己心志,一道論時政疏直達天聽。

列舉了他認為大明朝最迫切的問題,涉及宗室貴族、吏治選拔、官場風氣、地方軍備與財政危機。

可惜的是,這道奏疏對彼時的朝局而言,有些曲高和寡。

嘉靖皇帝一心尋仙問道,對治國理政沒什么興趣,內閣斗爭激烈,根本無暇他顧。

加之他人微言輕,這封奏疏自然毫不意外地石沉大海。

從此之后他便閉口不言,除了給嘉靖皇帝寫寫賀表之外,再未上疏點評過時局。

即便心中苦悶,也至多寫文章的時候感慨一句“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于兼并”。

他放棄了么?當然不是,所謂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是他的真實寫照。

嘉靖四十三年,張居正賭上政治生涯,押注先帝必然繼位,由老師徐階舉薦,進了裕王府侍講侍讀。

他當然賭贏了,收獲當然也很豐厚,張居正就是靠著這份資歷,一舉進入了內閣!

在新君繼位后,也就是隆慶二年,他終于遞上了政治生涯中,第二份宣言——陳六事疏。

這一次,是內閣輔臣的身份,聲如洪鐘。

開篇明義便說大明快完了,也就是所謂“天下有積重難反之幾”,而后再度深切時弊,闡明革故鼎新之必要。

但,先帝隆慶皇帝同樣沒放在心上,只回了一句知道了,并無后續。

那么,兩度失敗之后,張居正會是什么心態?

朱翊鈞指節敲著桌案,看著太甲一文,怔怔出神。

他是終于放棄賢臣明君的期望,想要做伊尹嗎?

難道在想,皇帝救不了大明朝,我自為之?

歷史上,張居正日后所說的那一句“我非相,乃攝也”,是對新政后成果的欣慰,還是邁出這一步無奈的喟嘆?

張居正哪怕上疏致仕,也是說“稽首歸政”,顯然知道大政盡握于他手,必然也知道他這樣做不會有好下場。

所以,他是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想做這個常務副皇帝?

那這篇太甲,是跟自己一次隱晦的交涉?他看出自己有攬權的跡象了?

還是對變法的政治宣言,向有心靠攏之輩表明心志?

朱翊鈞只覺得,這樣的聰明人,真讓人萬分頭疼。

這位大明神童,還未出場過招,一篇太甲就已經讓自己心神動搖,慌亂如麻。

“殿下,今日就先到這里吧。”

高儀將朱翊鈞的思緒拉了回來。

朱翊鈞這才發現,日講已經結束了,他連忙回禮:“諸位先生辛苦了。”

高儀恭敬道:“還請殿下回宮后好生溫習課業,明日再檢討殿下記誦。”

這就是課后作業了。

交待一番后,高儀便逃也似地告退,離開了東偏殿。

朱翊鈞看著高儀的背影,暗自搖了搖頭,這位內閣輔臣總以為自己能置身事外,即便是各方都對他趕鴨子上架,他仍然抱有僥幸之心。

簡直是異想天開。

哪有作為顧命大臣、內閣大學士、太子太保這等尊榮之身,還能不涉時局,置身事外的?

他朱翊鈞在爭,高拱在爭,張居正在爭,就連馮保張宏這等內臣也在爭,你高儀身居高位,憑什么不爭?

高儀就是看不明白這點,最后才會在高拱被驅逐后,致仕不得,在家中憂懼而死。

諸講官陸陸續續都退了下去。

看著殿內一空,朱翊鈞才看向旁邊的太監:“廷議那邊散朝了么?”

張居正昨日說要為他剖析政事時,他心中多少還有些輕視。

但這篇太甲一講,當即就把他的心提了起來,心中起了十二分戒備。

此時也是忍不住主動問道。

太監回道:“殿下,今日廷議已經散了。”

朱翊鈞點了點頭,又問道:“張閣老呢?”

另有一名太監上前:“殿下,張閣老已經在東廂房等候了。”

朱翊鈞起身:“你去請張閣老到暖閣。”

文華殿東廂房共有三間,東宮講讀的座席設置在東廂房北邊的一間,相鄰的暖閣則是皇太子休息的便間,也是日常召對臣下的地方。

朱翊鈞來到暖閣案前坐定,搓了搓臉,提振了一番被日講弄得有些疲憊的精神。

同時思索著自己應該用什么態度來面對這位大明朝繞不開的人物。

張居正值不值得信任?

這個問題很復雜。

對于大明朝,張居正自然是值得信任的。

但對于他呢?

張居正固然有挽傾天之志,但他要將自己托付給張居正嗎?

他張居正想排除一切阻礙,施行變法。

他朱翊鈞又何嘗不是想大權獨攬,推行他的新政?

這種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

小太監來到東廂房,碎步走到端坐飲茶的張居正身前:“閣老,殿下日講結束了,請您去暖閣。”

張居正放下手中的茶碗,站起身來:“煩請公公引路。”

言辭客氣,絲毫不像內閣輔臣面對一名小太監。

小太監受寵若驚,忙不迭前面引路。

張居正長著一張國字臉,眉目清秀,美髯垂下,自有一幅官相。

兩人快步疾行,不一會便來到暖閣前。

門前的太監迎了上來:“閣老,殿下讓您徑自進去,不必通稟。”

張居正點了點頭,直接邁步而入。

便間沒多大,他折了個身,便到了屋中間。

他不著痕跡地掃過端坐在案前的皇太子,拜了下去:“微臣拜見皇太子殿下。”

朱翊鈞連忙起身,從案前走了出來,做勢要將他扶起:“閣老社稷重臣,本宮德涼幼沖,愧受這般大禮,快快請起。”

張居正略微側身躲過:“殿下承繼宗祧,天下人主,臣微末禮儀,焉有不受。”

朱翊鈞順勢受了這禮,將人扶起:“九州萬方驟然加身,本宮惶恐不已,還要仰賴閣老輔弼。”

張居正起身,拱手道:“殿下但有咨問,臣自當明白敷奏,庶殿下睿明日開,國家政務,久之自然練熟。”

朱翊鈞情知火候到了。

不露聲色開口道:“閣老今日,有何教我?”

張居正凜然以對:“殿下,大明朝,快亡了!”

朱翊鈞:“啊……啊!?”

-----------------

注1:上御宣治門視事,大學士張居正等題日講儀注:上在東宮講讀大學、尚書,今宜接續講讀,先大學十遍,次讀尚書十遍,講官各隨即進講,講讀畢各退。——明神宗實錄

注2:關于明朝官話雅言的發音,某b有個視頻,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很好玩。

注3:“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陳六事疏

注4:江陵以天下為己任,客有諛其相業者,輒曰:“我非相,乃攝也。“攝字于江陵固非謬,但千古唯姬旦、新莽二人,今可三之乎?庚辰之春,以乃弟居謙死,決意求歸,然疏語不曰“乞休“,而曰“拜手稽首歸政“,則上固儼然成王矣。——萬歷野獲篇·卷九·內閣

注5:“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于兼并。”——荊州府題名記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萬歷明君目錄  |  下一章
手機網頁版(簡體)     手機網頁版(繁體)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14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