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1467章 令所有人意外的插曲
當天的稍晚些時候。
HFR精密研究中心內,華夏團隊的十余名科研人員各就各位,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克制而焦灼的氣氛。
彭覺先院士站在中央控制臺前,視線掃過巨大屏幕上顯示著的各系統實時數據,十幾個監視器分別追蹤著溫度、壓力、中子通量等關鍵參數,確認所有參數都在預設范圍內。
盡管已經連軸工作了好幾天,但這位年近七十的核工程專家脊背挺得筆直,灰白的鬢角在熒光燈下泛著銀光。
他看了看墻上的電子鐘:14:25,接著下達了5分鐘準備的指令。
“各崗位最終確認。”方鑒明教授的聲音通過內部通訊系統響起,低沉而清晰。
黃知濤推了推完全沒在往下掉的眼鏡,額頭已經滲出細密的汗珠:
“中子探測器校準完畢。”
這是他第一次直接參與如此高級別的研究項目,就被分配到了監測中子產額和通量數據的崗位上。
這項工作沒什么難度,但卻是整個測試工作的核心。
“冷卻系統待命。”
“荷蘭方面控制系統確認接入。”
翻譯轉述著來自控制室的反饋——
HFR反應堆本身畢竟還是荷蘭政府的財產,所以各國測試歸測試,但堆芯工作情況和控制程序還是由荷蘭核監管局負責管理。
畢竟用著人家的資源做實驗,總不可能一點好處都不給。
14:30,彭覺先轉向方鑒明:
“開始吧。”
后者的手指懸在紅色啟動按鈕上方一秒鐘,然后堅定地按下。
反應堆安全殼內,低沉的機械嗡鳴聲驟然響起,像是某種巨獸從沉睡中蘇醒,巨大的轉鼓組開始旋轉,齒輪咬合的聲音清晰可聞。
遠處控制室內,二號臺上的指示燈由暗轉紅,旋即跳為黃色,表示轉鼓組正在外旋開啟。
“轉鼓組啟動,角速度0.5rad/s,正反應性引入中。”方鑒明緊盯著屏幕,聲音沉穩,“反應堆進入緩發超臨界狀態。”
在人類肉眼無法觀測的尺度上,高能射線如暴雨般轟擊著反應堆屏蔽層和堆芯核燃料,每一次碰撞都像一顆微型超新星爆發,它們不繞行,不遲疑,直接穿透電子云的屏障,狠狠撞向原子核。
核子間的強相互作用力被撼動,束縛中子的“膠水“開始松脫,直到核結構被撕碎,釋放出自由中子——
這些不帶電的幽靈從破碎的核中逸出,直接,或是經過鈹反射層反射后飛向堆芯。。
主屏幕上,一條藍色的中子通量曲線在坐標軸最下方出現并緩緩延展,像是一條蟄伏的蛇,正在舒展身軀。
“檢測到初始中子產額。”黃知濤的聲音略微提高,“4.0×104n/s,符合預期。“
HFR控制室的荷蘭工程師聲音緊隨其后傳來:“堆芯溫度上升,當前功率0.13MW,二回路冷卻系統激活。”
彭覺先的嘴角微微上揚,但很快又恢復如常。
這只是開始。
“繼續監測中子產額增長率。”
在觀察室里,除去幾名負責操作和狀態監測的工作人員以外,幾名HFR負責人也通過監控屏幕注視著這一切。
科迪·施耐德的手指不停地敲打著扶手,范德維爾也在房間最后面來回踱步。
兩位女士盡管還保持著優雅的坐姿,但微微前傾的身體也泄露了內心的緊張。
“見鬼,他們真的做到了第一步。”
施耐德嘟囔著,拿起咖啡杯卻發現已經空了。
“初始中子產生是最簡單的部分……”
舒爾廷的眼睛緊盯著數據流:
“當然理論上,只要中子增殖系數能夠大于1,反應堆就能自發運行……”
她沒有參與賭約,從語氣中也聽不出什么悲喜。
范德維爾沒有說話,他的目光在幾個關鍵參數之間快速切換,大腦飛速計算著各種可能性。
以及,他仍然不明白為什么華夏人需要如此多的鈹。
如果只是用于反射中子,那么屏蔽殼內層就已經可以發揮足夠的作用。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藍色曲線的斜率逐漸增大。
14:45,中子產額達到5.20×104n/cm3;
“天吶……”瑪麗卡·德容低聲感嘆,下意識地抓住了座椅扶手,“他們真能做到?”
盡管她從一開始就并不看好華夏人的方案,但畢竟是搞核工業研究的,有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層關系在,到了這個時候還是難免從內心生出幾分希冀。
而范德維爾的眼睛更是亮得驚人,盯著中子通量數據:
“9.89×106……接近臨界點了。”
到了這個時候,控制室里的眾人似乎也已經接受了測試成功的結果。
德容和施耐德更是幾乎同步地掏出錢包,從里面取出20歐元,在背后偷偷塞到了范德維爾手中……
然而,就在這時,黃知濤的聲音突然變得急促:
“中子產額增長率下降!當前9.91×106,增速減緩30。”
核反應堆不是核彈,不可能讓鏈式反應無休止地加速下去,因此當中子產額到達一定程度之后,肯定會逐漸趨于平緩。
但無論如何不應該是現在。
對于HFR來說,不足107cm3的中子密度,肯定是不足以維持鏈式反應自發進行的。
這一點從另外一個屏幕上的反應性曲線也能看出來。
只有外部引入的反應性消除,即反應堆總反應性達到或超過0,反應堆才算是進入臨界狀態。
而現在,數據還明顯停留在X軸以下。
研究中心內的氣氛瞬間凝固,彭覺先快步走到黃知濤身后:“檢查探測器!”
“探測器工作正常,老師。”
黃知濤的聲音有些發抖:
“增長率持續下降……9.93……9.94……”
數據流的刷新速度甚至不足以讓他念出完整的科學計數法,只能以前面的數字代替,但變化幅度卻越來越小。
方鑒明立即調整轉鼓組參數:
“引入額外反應性,50pcm。”
屏幕上,藍色曲線的上升幾乎停滯。
HFR控制室報告:“堆芯反應性0.001,功率增長停止。”
彭覺先的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他轉向方鑒明:“嘗試方案B,調整射線入射角度。”
又是二十分鐘的緊張調整,中子產額艱難地爬升到9.94×106,然后再次停滯。
方鑒明看向彭覺先,眼中滿是詢問。
“再加100pcm。”彭覺先咬牙道。
實際到了這個時候,單純增加外部反應性已經很難影響什么大局了,但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如此變故,即便是彭覺先身經百戰,也還是覺得有些難以接受。
尤其是在這樣的場合里。
觀察室里,施耐德的表情已經從驚訝變得幸災樂禍,進而又變成了困惑:
“他們在干什么?這不符合任何標準程序……”
舒爾廷則看得更加通透:“他們在嘗試不同的中子增殖模式……只不過從結果來看,恐怕很難逆轉現在的局面。”
她微微聳了聳肩,仍然保持著無喜無悲的表情:
“當然,好的一面是,他們承諾的安全性確實沒有問題,放射區以外沒有檢測到超過允許量的輻射數據。”
范德維爾的神情則有些復雜,只好重新把已經揣進口袋的兩張20歐元拿出來,又另外填了兩張10歐元,從背后偷偷塞回到另外二人的手中。
當電子鐘顯示17:40時,經過整整兩個小時的掙扎,中子產額最終定格在9.96×106n/cm3,距離自發運行所需的臨界值仍有大約一個數量級的差距。
對于正常發生的鏈式反應來說,一個數量級其實是個很微小的距離。
但現在,卻如同天塹。
“停止測試。”
彭覺先深吸一口氣,聲音卻異常平靜。
“老師,這……”
任何實驗都難免失敗,但黃知濤作為博士生,確實沒遇到過這種場面:
“會不會是我們的測試方案……”
彭覺先搖搖頭:
“先別想這么多,保存所有數據,準備傳輸給國內。”
事已至此,與其關心那點臉面,不如趕緊想想問題出在哪里。
方案出錯固然丟人,可反倒是最簡單的結果。
他所擔心的,是更糟糕的情況——
盡管整個技術路線是由常浩南院士提出,又經過了包括他在內的專家組審核通過,并且從對方過往的“戰績”來看,出現方向錯誤的情況也幾乎不存在,但核能應用畢竟是個比較復雜的領域,誰也不敢說自己就一定不出錯。
而在觀察室,瑪麗卡·德容長嘆一口氣,不知是失望還是釋然。
“他們幾乎成功了……”舒爾廷輕聲說。
“'幾乎'在研究中毫無意義。”范德維爾搖搖頭,“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
他說著轉向同事們:
“華夏人肯定知道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