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 第962章 光輝也要搞改進型?
“不至于吧……”
對于宋聞聰這樣的老一輩技術人員來說,這個答案確實顯得有些反直覺。
印空軍雖然一度給我國造成過相當大的麻煩,并且到目前為止仍然在試圖持續給我們造成麻煩,但其主要武器裝備基本都是從各國進口。
如今華夏的航空工業都已經基本上跟歐洲人坐一桌了,你斯坦航空公司連大部件組裝蘇30MKI都能出問題。
他能比嗎?
比不了知道吧?
不過,稍微年輕一些的人,比如楊韋,還是很快理解的常浩南的意思:
“常總說的確實有道理。”
“我記著……他們研發的光輝戰斗機,就是那個LCA,好像是今年年初才首飛吧?”
“沒錯,1月14號。”
旁邊很快有人回答道:
“而且首飛的TD1嚴格來說是一架技術驗證機,不是原型機。”
“我記得當時,那邊還出了不少報道,有意無意地拿LCA和我們的殲10作對比來著……”
聽到這里,眾人隨之發出一陣笑聲。
如果說1997年以前,把這這兩種飛機放在一起對比還勉強算有點道理。
畢竟雖然飛機的體量不同,但至少在紙面上都是正兒八經的標準三代機。
在真正飛起來之前,誰也別笑話誰。
甚至TD1驗證機完成裝配的時間還比1001號殲10早不少。
可如今已經是2001年,還這么干就有點夜郎自大那意思了。
那架TD1驗證機1995年就完工下線,結果調試了足足6年才首飛。
第二架1998出廠的TD2,這眼瞅著都2002年了還沒做第一次飛行測試呢……
實際上,幾人的這一段交流,完全屬于閑聊天的范疇。
畢竟,不會真的有人把印度同行當成跟自己等量齊觀的對手。
包括常浩南的猜測,實際上也就是隨口一說——
眼下正在或者試圖獨立研發戰斗機的國家并不少。
包括2000年就已經宣布服役的F2戰斗機,實際上也還沒做完全部測試,只能算是個半成品。
而且這會野心勃勃的三菱公司還有一個“F2超級改”的方案。
被殲10這樣搶先,對于這些國家來說都是個不小的刺激。
印度在其中并不顯得有多么特殊。
然而。
他這隨口一猜。
還真就猜對了……
第二天晚上的新聞聯播中,出現了一段長達兩分鐘的播片,以堪稱史無前例的尺度,報道了“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新一代戰斗機”列裝部隊服役的消息。
盡管仍然按照慣例沒有提到具體型號,但新聞當中提供的視頻資料實在是太清晰了。
但凡稍微關注一點相關消息,都能知道那是殲10。
而且,相比之前在航展上露過面的版本,明顯經過了一番大改。
應該就是傳聞當中的多用途型號——
在軍事和航空愛好者這個圈子里,由于并未接觸到具體的型號命名,因此不少人都把兩種基本設計相似,但又有明顯區別的殲10分別稱為“制空型”和“多用途型”。
并且認為會同時加入華夏空軍當中服役。
雖說后面的想法很有問題,但只看這兩個名字的話,倒還真能對上意思。
一時間,整個華夏,乃至華夏周邊的網絡當中,都充斥著關于這條新聞的討論。
關于殲10有一胖一瘦兩個版本這事,倒是早就傳開了。
但新版本竟然能趕在2001年結束之前交付,確實有些出乎預料。
要知道,華夏口徑中的“列裝部隊”,標準是相當高的。
至少說明設計定型測試已經全部結束。
跟很多國家定型定到一半就提前“服役”完全不是一種含金量。
當然,多數人也僅僅是討論而已。
一方面,華夏這些年在航空技術領域的進步有目共睹,也逐漸拉高了大家的震驚閾值。
況且在此之前,殲10也已經公開亮相過了兩次。
尤其巴黎航展,更是流出了大量清晰度極高的照片。
雖然露面的都是“瘦版”,但相比原來的時間線,這一世的殲10總歸少了些“橫空出世”的意味。
另一方面,雖然新聞當中也沒有報道第一個裝備殲10的幸運兒到底是哪支部隊。
但還是很快有滇省網友聲稱自己在12月15日當天看到了有外形類似的飛機降落,并且不止一人。
由此不難鎖定是空44師。
最多無法精確到某個團而已。
而駐滇省的航空兵,確實如常浩南之前所想的那樣。
不是特別敏感。
或者說,至少在網絡上不是特別敏感。
畢竟,與滇省相鄰的幾個國家,目前都還沒從98年的金融危機中完全恢復過來。
網絡建設什么的……
說不存在可能有點過分,但也基本差不多。
不過,在一片還算和諧的氛圍當中,有一個國家卻是例外。
那就是常浩南之前無意中提到的印度。
按理來說,他們和滇應該沒什么直接關系。
連邊境線都沒有。
但如果看一眼地圖就會發現,滇省這塊的地形,確實有點太好了。
當然,這里的“好”是指相對于高原環境而言。
因此,印軍一直有一種擔憂。
就是華夏會不會從滇省出發,越過撣國北部,從而直插其脆弱的東北七邦后方?
在這種思維方式下,他們對于部署在滇省的部隊,尤其是航空兵部隊,自然有著十足的警惕。
而由此引發的,在航空工業領域的攀比心理,也幾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南亞次大陸。
班加羅爾。
科塔·那拉亞博士正帶著幾名高級軍官,在總裝工廠內參觀即將首飛的TD2驗證機。
相比于下線之后連啟動發動機都困難、拖了4年時間到1999年才進行地面測試的TD1,眼前這架TD2在裝配質量上已經有了明顯進步。
至少在地面上并沒有出太多問題。
之所以一直到現在都沒首飛,更多還是出于謹慎。
而正在一行人身后不遠處進行最后階段總裝的TD3,甚至已經可以視為技術狀態較為穩定的原型機了。
按照計劃,它將在下線的一年內就進行首飛。
而LCA的第一架全狀態原型機PV1,也已經開始了大部件生產。
盡管這樣的表現放在全世界范圍內實在有些不值一提,但對于第一次嘗試自力更生的印度來說,絕對算得上是實打實的進步。
看著眼前熱火朝天的工廠,那拉亞博士的嘴角不由得露出幾分笑意。
但是,站在他旁邊的幾名軍官,表情卻并不太好看。
尤其是佩戴著上將軍銜的空軍參謀長阿尼爾·蒂普尼斯。
在印軍的指揮序列中,他是空軍的最高領導。
“博士。”
蒂普尼斯轉頭看向那拉亞:
“我想你應該已經知道了。”
“知道什么?”
后者的臉上閃過一絲茫然。
他知道的事情很多,實在不知道對方在打什么謎語。
“就在前天,華夏空軍列裝了他們的第一批殲10戰斗機。”
蒂普尼斯語氣嚴肅地回答道:
“而且,跟過去公開過的那種型號有些不同。”
“原來你是說這件事……”
那拉亞松了口氣,顯然還沒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
“我分析,他們自己裝備的這個版本,是以降低了一定機動性為代價,提高了航程和載彈量,總體發展方向更加接近于一種多用途戰機。”
“當然,在超視距空戰當中,比較大的載彈量意味著可以打出更多輪次的空空導彈,本身也是一種優勢。”
蒂普尼斯有些不耐煩地點點頭:
“博士,你說的這些我當然知道。”
“我想說的是,他們目前在滇省部署這種新式飛機,會不會完全壓制住我們即將服役的LCA?”
按照計劃,LCA將在2006年左右服役,以印度標準而言,說是“即將”倒也問題不大。
面對這個有些沒道理的問題,那拉亞眼中滿是疑惑。
他并非軍人,因此不知道空軍方面對華夏人突襲東北七邦的擔憂。
不過,在思考半晌之后,他還是回答道:
“雖然LCA在技術上大致和殲10相當,但華夏人的殲10,原本就是一架體量接近F16的中型戰斗機,現在又經過改進,起飛重量恐怕已經是陣風甚至臺風的水平……而我們的LCA空重只有五噸半,正常載油掛彈之后,起飛重量也不到9噸……”
“如果只是空戰,那我相信這兩個型號應該旗鼓相當,尤其是LCA的敏捷性會遠遠超過對手,在視距內可能占優,但要說綜合性能,那我們的飛機受限于體量,恐怕沒有足夠的多用途潛力……”
應該說,這一段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
那拉亞并不知道渦扇10的具體情況,只能當做是和F110或者AL31F差不多的型號。
而一臺這樣的發動機,推動一架空重畢竟在9噸以上,甚至很有可能達到10噸的飛機,顯然并不太夠。
至于超視距空戰和多用途能力,除非技術水平相差很多,否則那是小飛機的先天劣勢。
然而,這段話聽在蒂普尼斯耳朵里,可就有些不是味道了。
“那拉亞博士。”
上將走到TD2驗證機前面,伸手在機翼前緣輕輕拍了拍:
“我想,我們空軍也需要技術更加先進,戰斗力更強的LCA改進型號。”
聽到這話,那拉亞自然是高興的,趕緊也湊上前兩步:
“我們確實有一項針對LCA進行改進的計劃,目前命名為LCAMK1A。”
“大體上,就是把目前的F404發動機更換為推力更大的F414,然后提高內油量并更換新型機載設備,包括相控陣雷達和主動中距彈,順便還能獲得一些對地攻擊能力。”
實際上,那拉亞本人還是比較理智的。
這個改進型雖然真的存在,但目前只能算是個想法。
按照他的計劃,應該是在LCAMK1裝備部隊之后,再著手進行升級。
現在跟蒂普尼斯說起來,也不過是為了在這位空軍參謀長面前露個臉,讓對方有個印象而已。
說穿了就是畫餅。
然而,讓博士萬萬沒想到的是。
這一畫,徹底把自己畫進了一個坑里——
蒂普尼斯竟然直接順坡下驢:
“博士,能否在目前這幾架驗證機的基礎上,直接開始您剛剛說的升級計劃?”
直到此時,那拉亞才終于感覺到了幾分不妙:
“很難。”
他趕緊往回找補:
“眼下MK1的原型機都還沒總裝完成,如果現在就急著改進,那基礎不穩,很容易出現其它的連帶問題。”
“我建議,還是等到基礎型號的LCA交付之后,再考慮下一步升級的問題。”
博士的話讓蒂普尼斯陷入了沉默:
“嗯……”
“實際上,空軍正計劃將基礎型LCA的采購量從原計劃的76架縮減到24架或者18架。”
聽到這句話,那拉亞差點一口氣沒喘上來:
“怎么……”
“你知道,按照計劃,LCA直到2006年附近才會加入空軍,到那個時候,基礎型的性能應該已經落后,我們不可能大量購買一種戰斗力不如主要對手的型號。”
蒂普尼斯聳聳肩回答道:
“不過,博士您也不要太擔心,減少掉的那些數量并不是被直接取消訂單,而是會轉而采購你剛剛所說的升級型號。”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