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晉末長劍  >>  目錄 >> 講一講遼澤

講一講遼澤

作者:孤獨麥客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孤獨麥客 | 晉末長劍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晉末長劍 講一講遼澤

發現很多讀者不知道遼澤在哪里,此篇詳細解釋一下。

遼澤資料最多的時代從隋唐開始,及至北宋,記錄的文獻很多。

首先,遼澤和云夢澤不同。

云夢澤有面積超大的湖泊水體,以及由此而來的“漫溢區”。

遼澤更像是云夢澤的漫溢區那種地形,即沼澤濕地。

(1)李世民征高句麗

進兵的時候——

“貞觀十九年(645)5月,庚午,車駕至遼澤,泥淖二百余里,人馬不可通,將作大匠閻立德布土作橋,軍不留行,壬申渡澤東。丁丑,車駕渡遼水,撤橋以堅士卒之心,軍于馬首山。”

馬首山在哪?今遼陽市西南15里,現名首山。

李世民從哪里出發?懷遠鎮,就是今天的北鎮市。

北鎮到遼河多遠?我在百度地圖上規劃了行車路線,大概就是100公里出頭。1

也就是說,北鎮到遼河西岸,絕大部分都是沼澤,即史書上說的“泥淖二百余里”。

撤退的時候——

“九月乙酉至遼東(今撫順附近),丙戌渡遼水,遼澤泥淖,車馬不可通,命長孫無忌將萬人,剪草填道,水深處以車為梁,上自系薪于馬鞘以助役。冬十月丙申朔,上至蒲溝駐馬,督填道軍渡渤錯水。暴風雪,士卒沾濕多死者,敕然火于道以待之。”——胡三省注,蒲溝、渤錯水皆在遼澤中。

這一段李世民的撤退路線是從撫順附近渡過遼水——注意,這里的遼水不是遼河,唐代稱遼河為“大遼水”,渾河為“小遼水”,這里其實是唐軍自遼東城渡過渾河,然后向南走。

渤錯水在哪里?遼河下游,海城西北一帶。

唐軍這一段撤退路線全在遼河以東,從撫順到海城西北,全是沼澤。

其實也正常,怎么可能只有遼河西岸是沼澤,東岸就不是了呢?事實上遼河中下游東西兩岸都是沼澤泛濫區,西岸綿延二百多里,東岸直到丘陵山區。

那么,遼河上游呢?

(2)契丹

“契丹,本鮮卑之種也,居遼澤之中,潢水之南,遼澤去榆關一千一百二十里。”

“遼國其先曰契丹,本鮮卑之地,居遼澤中。去榆關一千一百三十里,,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里。南控黃龍,北帶潢水,冷陘屏右,遼河塹左。高原多榆柳,下隰饒蒲葦。”

“豐州,本遼澤大部落遙輦氏僧隱牧地。”

“松山州,本遼澤大部落橫帳普古王牧地。”

潢水:西拉木倫河。

黃龍:今遼寧朝陽。

冷陘:即冷陘山,今赤峰境內的努魯兒虎山。

豐州:今翁牛特旗。

松山州:今巴林左旗。

從這里可以看出,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包括整個科爾沁草原在內,都是沼澤泛濫區。

(3)山海關外

我們都知道,此時從幽州去遼東,只能走盧龍道,遼西走廊最早在唐末五代才首次見諸于史書。

后晉出帝石重貴就是走這條路去契丹的,可見彼時已經析出了不少陸地。

而在西晉這會,此地沼澤泛濫,而且比較特殊,是鹽堿沼澤,因為有河流泛濫及海水倒灌雙重影響,越靠近海,鹽堿灘涂越多。

比如,葫蘆島地區就是典型的鹽堿沼澤,而錦州是淡水河流泛濫沼澤。2

但這里的條件比遼河下游那昏天黑地的沼澤要好多了,唐代就有契丹在外面放牧,故修建了臨渝關(山海關),又叫榆關,置榆關守捉使鎮守。

在兩晉之交,慕容翰曾鎮守徒河(錦州),防備遼西(唐山、秦皇島)的段部鮮卑襲擊。

可見這里雖然沒有路,鹽堿灘涂、沼澤濕地眾多,但不是不可以通行。

(4)大凌河、小凌河

這兩條河流流經的區域就是書中此時昌黎郡地界。

此處地勢相對較高,不應該有沼澤,但自漢以來,設置的不少縣經常遷址?為何?

大凌河、小凌河、六股河等頻繁改道,形成沖擊性濕地。1

這個沼澤濕地固然有夏天暴雨導致水位暴漲,河流改道,水體淤積的因素,但人禍的因素也不小,即長期以來沒有很好地修建防洪水利設施,以至于此。

(5)總結

狹義上的遼澤,僅指遼河中下游一帶——①

但山海關外也是沼澤,且是河流泛濫及海水倒灌雙重影響的鹽堿沼澤——②

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同樣是沼澤——③

大凌河、小凌河流域還是沖擊性沼澤——④

廣義上的遼澤,是指燕山以北、山海關外全部沼澤濕地的統稱,即①②③④的集合體,輕重程度依次排列,①沼澤化最嚴重,④最輕。

但沼澤歸沼澤,不意味著不能生存。事實上沼澤中有泥淖,有沙洲,有陸地,但不相連,被湖泊、河流、泥淖分割開了,中間甚至有路,只不過不穩定,夏天暴雨后沼澤范圍擴張,很容易毀壞。

宇文鮮卑十二部就生活在沼澤③中,慕容鮮卑生活在①、②、④中。

沼澤中水草豐美,牧草長得很旺盛,鮮卑人居住在相對干燥的高地上,放牧牲畜。

而在沼澤④中,因為地勢較高,甚至有大片陸地可種田,平州人口最多的昌黎郡就位于此處。

玄菟郡位于沼澤①中,在沼澤邊緣的撫順、鐵嶺一帶還設置了縣城(靠近山區),硬要舉一個例子的話,玄菟郡的高句麗縣、高顯縣有點類似云夢澤西部邊緣的南郡,望平縣則類似于云夢澤內部的監利縣所處的獨立陸地。

那么,歷史上這個巨大的沼澤區域經歷了怎樣的滄海桑田呢?

其實從東漢末年以來就是一個小冰河時期,只不過中間稍有反彈,然后再度往下墜落。

在這個寒冷的周期內,降水減少,沼澤退化,最先被改造好的是④區域。

在西晉時期,這里就有不少人了,西晉末年涌入二十萬以上的中原百姓,一步步改造,從西晉時期的兩個縣(賓徒和昌黎),慢慢出現了龍城、棘城等新的人口聚集區域。

接著被改造好的是③。

這個比較可惜。沼澤退化后,慢慢變成了森林和草場,契丹時期大力開發種田,再加上降水減少,后來居然變成了科爾沁沙地,真的很坑。1

到了21世紀,這里都是北京重要的沙塵來源之一,誰能想象兩千年前是沼澤?一千年前是農田?

③區域在唐末五代出現陸地,遼西走廊顯露出雛形,但據史書記載,這條傍海道路時不時“海浸”,有時候一半泡在海水中,不知道什么原因。

真正穩定下來,大概要到明朝時期了。

①區域別想了,南北朝小冰河期退化了一部分陸地出來,但不夠多,以至于唐代李世民討伐高句麗時還坑得要死——是的,我前面描述的唐軍面臨的沼澤是已經經歷了一次小冰河期退化后的模樣,至于魏晉時啥樣,我也不知道,因為史書沒記載。1

強要說的話,只有一條,司馬懿征遼東時,下了一場暴雨,運輸資糧的船只竟然能他媽直接開到襄平城下,就離譜。1

到明朝那會,孫承宗還說“雁從遼澤來,似厭群雛亂”,可見明末這個區域的沼澤還在。

皇太極崇德三年(1638),從沈陽向西往遼河方向修了一條路,長120里,謂之“疊道”——“崇德三年修治,自沈陽至遼河大路高三尺,廣十丈,路旁浚濠,以睿親王饒余貝勒董其役。”3

清順治十三年(1656),朝鮮人去北京,記載:“自牛莊抵廣寧二百余里,大野泥濃,唐朝所謂遼澤。霖霾則陸地行舟,以是行旅不通。”2

清同治時期,遼澤似乎出現了顯著的退化,官員已經稱呼沈陽以西的方向為“古遼澤”。

到了清末,遼澤已只局限于“三岔河”區域,即遼河匯集渾河、太子河一帶,差不多到下游入海口附近了。

這是最頑固的區域,到清末還在。

至于現在怎么樣,我也不是很清楚,大約消失了吧,不知道有沒有遼寧海城、盤錦、營口一帶的書友講講。9

最后,只有一個感慨,什么都抵不過歷史的滄海桑田。

云夢澤只剩最后一點殘留了。1

遼澤也幾乎沒了。

未必全是人類的作用,一萬年前云夢澤并不存在,然后出現了,一萬年后的今天幾乎又消失了。15

古生代到三疊紀早期,西伯利亞板塊和華北板塊碰撞縫合,位置在西拉木倫到長春南,吉林中部,延吉南部一線。之后形成東北板塊。晚三疊紀早侏羅紀,南北向和北西--南東向的擠壓,大興安嶺隆起加速,

晚侏羅紀早白堊紀,大興安和遼西巖漿活躍,

晚白堊紀早古近紀,松遼下陷,

只能說是氣候、人類共同因素,我覺得氣候因素可能還更大一些。2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晉末長劍目錄  |  末頁
晉末長劍 手機網頁版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527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