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晉末長劍 第一百四十八章 調動(下)
二月初了,上白鎮內哀嘆之聲連連。
初五,鎮將薄貫之接到兵部命令,點選精壯步卒三千、騎卒五百,于二十天內抵達幽州。
他立刻召集鎮內主要官員開會。
鎮副(副將)劉既、長史田材、司馬黃淮、戶曹參軍李楚、兵曹參軍田簡、田曹參軍祁順、法曹參軍田異、鎧曹參軍郭和等,外加一干成主,總計十余人,吵吵坐在一起。
上白鎮傳到現在,已然是第二代當家了,比如鎮將薄貫之就是薄盛之子。
田氏諸人同樣如此。
資格最老的是劉既,他已經六十出頭了,名為副將,實際就是個吉祥物,不管事的。
小小一個上白鎮,內部也分為多個派系。
薄氏是受到朝廷認可的,世襲鎮將,自成一派,
田氏這些年的勢力越來越大,隱隱超過薄氏,是上白鎮當之無愧的實力派。
除這兩家外,劉既、郭和祖上是并州及冀州土人,早年被裹挾著入伙的,而今倒也安心在鎮內發展了,他們兩家走得比較近,關系較好,隱隱成一派。
至于黃淮,那是已經離任的司馬李農的嫡系,與李楚(李農族子)守望互助。
祁順則是烏桓人,他父親早年統率并州烏桓一部東進,加入乞活軍,后來又吸收了冀州烏桓,實力也不可小。
正所謂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上白鎮便是如此,竟然分成了五大派系、八大家族,互相制衡,內部并不團結。
所以在薄貫之當眾宣讀了朝廷詔書,要求各成抽調兵馬的時候,馬上就是好一番爭吵長史田材第一個提出異議:「朝廷有詔,我等自當遵從,可為何廣宗成足足出兵兩千?其他諸成加起來才出兵千五,豈非不公?」
「廣宗成人多勢眾,出兵兩千有何不可?」薄貫之問道。
「多是多,可也沒多到鎮內一半戶口。」田材毫不客氣地說道。
「你!」薄貫之大怒起身,地一下抽出佩劍,斥道:「汝欲抗命?」
兵曹參軍田簡也抽出了佩刀,大聲道:「將軍,朝廷只是讓我鎮出三千五百步騎,可沒說到底哪個成出兵。你安排不公,別人還不能說話了不成?」
「田長史、田參軍,過了啊,把刀收起來。」滿頭白發的副將劉既當起了和事佬,只見他呵呵一笑,又道:「都什么時候了,還吵不休。兵部來人還住在館驛呢,若讓他知曉,捅到朝廷去,我等豈非都要受責罰?」
劉既搬出了「朝廷」名義,薄貫之、田家兄弟都冷靜了下來。
田簡冷哼一聲,將刀收起,坐了下去。
薄貫之死死看了他一眼,亦將佩劍收回。
「劉公說得沒錯。」黃淮擺了擺手,道:「國事要緊,耽誤了我等都沒好果子吃。這樣吧,廣宗成出兵千五,那五百人的缺口大家奏一湊,先把朝廷應付過去,如何?」
祁順偷瞄了眼黃淮。
這廝很明顯已經是朝廷的人了。
李農當上了大理寺少卿,但并沒有完全放棄對上白鎮的影響,黃淮、李楚二人仍然唯他之命是從。
裝什么裝呢?真以為大家是瞎子啊?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朝廷也能給一個正五品職官,他也不是不可以放棄手下這四千多男女老少。
今時不同往日了,上白鎮的官真沒啥意思,便是世襲幾代人,怕是也不會被人認為是士族,永遠會有人用異樣的目光看著他們,仿佛上白鎮從上到下的官都是假的一樣。
他默默嘆了口氣,耳邊聽看鎮內諸將爭執不休、討價還價的話語,心思已飛到了他處。
一直吵到午后,在兵部使者過問下,上白鎮內終于定好了各自的出兵規模。
與上白鎮類似的還有武強、易京、飛龍山、蒲陽山等鎮。
各鎮出兵兩千到四千人不等,總計湊了二三萬兵,陸續發往幽州,主要工作是往北平方向轉輸、押送糧草、器械,另外就是幫著照料馬匹、役畜,甚至還要臨時平整道路。
說白了,他們承擔的是輔兵角色,至少暫時如此。
冀州清河縣內,太常卿崔遇之子崔瞻從汴梁回返,與一干叔伯兄弟們商議許久,決定調集崔氏部曲一千,北上幽州。
「朝廷度田甚急,一點情面都不講,到頭來還要我等出兵,喉。」有耆老不滿道。
「六叔,話不能這么說。」崔瞻笑道:「此一千部曲轉運資糧罷了,不會與賊人爭鋒「那派些莊客不就好了?」
「慕容氏騎軍多,莊客怕是不行,他們不經嚇,賊人射一通箭就散了。還是得上部曲,天子也是這么要求的。」崔瞻耐心地解釋道。
六叔冷哼一聲,不過沒再說什么。
此時又有其他人問道:「吳興郡西南有蠻夷,與我崔氏爭地,能不能打?」
崔瞻想了想,道:「五叔放心,天子向重北地士人,若那些山越宗帥后裔真有不法情狀,擊之可也。」
「如此老夫便沒甚話說了。」五叔點了點頭,說道。
「其他各家出兵了么?」崔瞻大伯又問道。
「平原劉氏、華氏各出部曲千余,石氏、高氏也差不多。」崔遇說道:「河南大族應該也被規定了出兵員額,都是當輔兵乃至押運糧草的。」
「都只能出動這么些人了啊。」大伯有些感慨:「往昔不拉個三五千人出來,連塢堡帥都鎮不住。」
眾人亦有同感。
北地豪族實力的下降有目共睹,核心原因便是度田以及因度田而來的下江南。
朝廷給百姓授田,賦役明明白白,如果有選擇,普通農戶肯定不愿當莊客,畢竟此一時彼一時,現在不是亂世了,無需付出人身自由的代價以及一年辛勞所得大部分來換取安全方面的庇護,故屢有莊客逃亡之事。
清河郡度田之后,相當多的土地連同莊客被清理了出來。
御史大夫山遐數次巡視河北,監督地方郡縣出戶一一他在江南就干過這事。
因著此事,各家都加快了去江南的步伐,北地本家實力銳減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頭頂上有這么位天子,過得真是難受。」大伯最后說道。
「大伯此言差矣。」崔瞻說道:「若無今上,河北不是在劉曜手里,便是為石勒所據,他們可未必會給崔氏面子。」
「都差不多。」大伯說道:「今上是給面子,但索要錢糧、征發丁壯的時候,一點不手軟,與石勒、劉曜無異,他也就是場面上做得好看罷了,場面下真無太大區別。」
「大伯慎言。」崔瞻忙道:「天子不日即至河北,有些話不能說的。」
大伯再嘆一聲,閉口不言了。
崔瞻暗暗松了一口氣。
河北地近幽州,肯定是要出動大量人馬的,不單是豪族私兵,幾個軍鎮也要派遣得力之人,鎮兵、私兵加起來怕是超過五萬人。
有此五六萬眾在后方轉輸,糧道乃安。
當然,他們也不排除要上前線廝殺的可能,甚至會遭遇繞后襲擾糧道的鮮卑騎兵,一切都要看運氣了。
崔瞻在清河一直滯留到二月十五日,親眼看到諸郡豪族私兵帶著最后一批糧食北上時,才返回汴梁匯報。
二月中旬的平城依舊天寒地凍。
調兵命令已經發出,不過他們這里還沒動靜。比起幽州方向,草原上沒有大隊人馬轉輸資糧,取而代之的是無數牛羊大軍。
二月十八日,云中太守(原云中尹)王昌下令在乞伏袁池東北修建草料場、牲畜欄。
這不是什么大工程,征發人丁之后,差不多四月初就能修建完畢。
到了那會,并州一帶會有大量牲畜被驅趕過來。
陰山以北牧草返青稍晚,所以需要先用預存的草料乃至并州輸送過來的雜糧喂養一段時間的牲畜,盡可能令其長。
待到五月牧草長得差不多了以后,再驅趕數十萬頭牛羊,浩浩蕩蕩東行,「兵」分數路,由老弱婦孺在后方邊放牧邊前進,平城侍衛親軍一部及各部征集的精壯在前方開路,
先向東進入宇文十二部的草場,與其合兵一處,自西向東翻越大鮮卑山,沿著當年宇文氏騎兵進攻慕容鮮卑的舊路,一路攻伐過去。
他們這一路男女老少加起來足有十萬眾,仿佛「武裝遷徙」一般,帶著馬車、帳篷、
牛羊、戰馬、弓刀,以排山倒海之勢壓過去。
按照目前流傳出來的消息,單于大都護邵慎是此路統帥,大梁朝廷的騎軍很可能也會大部加強過來,外加單于府轄下的兵卒,總計二萬精騎,帶著數萬草原牧人輕騎兵,從慕容鮮卑西北方攻過去,與幽州方向殺過來的大軍會師于柳城、棘城。
在王昌看來,慕容鮮卑固然能打,恐怕也架不住這般四面圍攻之勢。
如果高句麗再從后方出兵,遼東郡方向的慕容仁堅持住并牽制一部分兵力的話,慕容真的挺難的,要有多神勇才能擊退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四個方向的圍攻?
各個擊破?四個方向都有大量騎兵,還有攻城略地的步兵,難嘍。
局勢發展到這個地步,慕容氏就不該硬頂著。
梁帝邵勛若來一招分化瓦解,招降納叛,自己人心就亂了。
他最喜歡的就是這招。
二月下旬,各個方向的消息逐漸匯總于汴梁。
剛剛給八皇子、蜀公邵厚辦完婚禮的邵勛,也準備正式東巡了,第一站:濟陰。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