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一人之下:我,張之維,囂張的張 第851章中原大戰,以及對陰陽五雷的融合
天門山之巔,張之維面前鋪著一張特制的云紋紙,他也不執筆墨,雙指并攏,精氣神凝聚于指尖,以性命作畫。
這幾個月,他研究了很多道教的各種典籍,也曾想過以各種方式來融合陰陽雷法,但均失敗了。
單純的文字,很難將其完整闡述出來,就算強行闡述出來,那也沒有意義,因為太冗長了,非得寫幾本書不可,而且很難保證不出錯。
大道至簡,這種功法越是長篇大論,修行的時候越是容易出問題。
而想要把一個復雜的東西,以簡單的方式闡述出來,這很矛盾,所以很難。
但不久前,張之維在觀看了《先天一炁九皇真經》中的先天青蓮觀想圖后,突然有了靈感。
或許自己可以用觀想圖的方式來闡述。
一些高深手段都是這么闡述的。
譬如八奇技里的風后奇門,便是用一張奇門遁甲圖來闡述的。
至于其他的注解,都是為了更好的解讀這張圖才存在的,相當于降低修行難度。
而如果一個人的天資才情足夠高,就算不要注解,單憑通過那張圖,也能領悟出來。
而且領悟出來的本領,一定會比通過注解和圖案相結合的人利害。
原劇情里,術字門的門陳金魁,就是看了無注解的風后奇門圖,從而瘋掉的。
如果他能靠著這無字的奇門圖領悟風后奇門并醒來,說不定能碾壓了周圣,但這種概率太低了,怕只有風后本人才能做到。
不僅是風后奇門,唐門的丹噬也是通過圖案闡述的。
而現在,張之維就要勾勒出這么一個蘊藏陰陽雷法合一而形成的手段的圖案來。
以前,張之維修行一個術法,或者創造一個術法,都是直接先在體內試驗性的運轉,成功之后,再進行總結并以語言文字的形式闡述出來。。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性命修為高,經脈強韌,就算行炁時出了岔子,也無傷大雅,最多把臉憋腫之類的小問題。
但雷法的融合不一樣,陰五雷和陽五雷都是頂尖的術法,單個修行起來就已經很有難度,若是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出現一點差池,那就不是臉憋腫了那么簡單了,會有生命危險。
即便是張之維,也不敢在沒有萬全的把握下,直接就在身體內嘗試的運行融合。
他必須要先將其推演出來,然后驗證其合理性,最后才進行修行。
這就好像造船造車一樣,如果只是玩具車,不用畫設計圖,列公式,只需要唯手熟爾,就算有一點小瑕疵,也無足輕重,反正只是玩具罷了。
但如果是要造航母造飛機,那就得先把一切都規劃好,不容許有半點瑕疵,不然后果很嚴重。
而張之維現在要融合的陰陽五雷,在厲害程度上,幾乎就相當于異人界的航母了。
所以,張之維對此可是相當的重視,光是各種道藏,各種觀想圖都看了好幾個月,這才有了頭緒,打算進行創作。
張之維的指尖觸及云紋紙的表面,在上面勾勒出一道道玄妙莫測的紋路。
這是云篆,云篆是道教符箓的核心文字體系,由炁構成,形如云氣繚繞,源自三元八會之氣,一般用于書寫高級符箓或者一些道教天書,譬如《靈寶赤書五篇真文》便是以云篆書寫而成。
除了云篆之外,張之維還用了風篆,它屬于道教符箓文字的另一類,是龍鳳之文,形似龍鳳,可以通神役鬼。
這些符文都蘊含道法真韻,用它們來表達術法本質,再合適不過了。
但以它們來闡述,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悟性不夠者,別說看懂其中內容,只怕光看起形,就會受到沖擊精神散亂。
因為它蘊含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等閑之人的精神力,根本無法承受。
以風篆云篆,六文八書的方式來創作,張之維要寫的,說是天書也不為過,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來沉淀。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在張之維融合陰陽雷法的時候,外界的風波無一刻停歇。
張大帥死后,小帥接管了兵馬,他無力同時應對北伐軍和倭寇,于是他選擇了東北易幟,歸順金陵。
至此,北洋時期結束。
而在此前,之前下野的校長,在事業受阻的情況下,卻意外收獲了愛情,并在魔都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婚禮。
這場婚禮吸引了在滬的各界名流。
天通教會雖然一直在遷走留在魔都的大型產業,但其根基畢竟在那里,這幾年下來,在魔都已經算得上龐然大物,自然也受到了邀請。
張之維作為天通教會的教主,自然也被邀請了,而且請帖的規格相當不一般,甚至還邀請他去當證婚人。
但張之維沒作理會,他正遨游在道藏知識的海洋里,才沒功夫去當勞什子的狗屁證婚人。
倒是王藹和黃六爺,三大亨倒是去捧了個場,畢竟還要在魔都混,這種場合不去就太不合群了。
在那之后,校長得到江浙滬的各大財閥的支持,沒多久,下馬的他就再次上馬,重掌大權,并一路高歌猛進,一人身兼三大要職,外加黃埔,陸軍,警校,炮兵,工兵,騎兵……等多個學校的校長。
而在東北小帥投誠后,校長任命他為三軍副總司令。
在那之后,神州幾乎統一,一切平靜,很多人都以為要過上和平的好日子了。
但沒過多久,內戰又起,原因是校長策反了桂系內部分軍閥,引起桂系反抗,雙方大戰起來。
與此同時,東北那邊也不平靜,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帥,為了收回張大帥生前沒能收回的中東鐵路,動用武力強行驅走了毛子,引得毛子派兵來戰。
雙方激戰數月,戰事升級,毛子數萬大軍挺進,拉出了四百門大炮,四十多輛坦克,三十多架飛機對小帥發起進攻。
盡管小帥的軍隊奮起反抗,但由于倭寇占據鐵路,調兵不易,再加上一些內部因素,最終以慘敗收場。
此戰之后,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帥,徹底被磨滅了銳氣。
本來一心對倭寇強硬的小帥,在見識到了毛子的厲害后,又想起倭寇曾擊敗毛子,并驅逐了毛子在東北的勢力,他一下子就硬不起來了。
畢竟他連毛子都干不過,而且相差甚遠,又拿什么對付比毛子還厲害的倭寇?!
小帥開始反省自己小看了倭寇。
殊不知,其實倭寇和毛子早就攻守易型了。
而在這之后,幾乎是沒有片刻停歇的,內戰再起。
桂系,西北系,晉系聯合起來,進攻校長的黃埔系,中原大戰爆發。
各路軍閥我方唱罷你登場,搶來搶去,殺來殺去,神州越發風雨飄搖。
這段時間內,異人界出奇的平靜,就連全性的消息都少了。
當然,也有可能是相比如今天下的這個局勢而言,全性的那點胡作非為,實在不值一提,所以各方勢力都沒去關注。
而在這段時間內,異人界的各門各派,私底下也曾商量過幾次,是不是要選擇一方幫忙,看能不能盡早結束這種亂戰的局面,讓天下太平。
但商量了很久,都沒商量出一個結果來,實在是這里面的軍閥,大家都不覺得是什么值得輔佐的好對象,一時間,陷入兩難。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帥和毛子開戰,毛子大軍壓境的時候。
東北的高家家主聯系過張靜清,想請小天師張之維出馬,號召天下群雄,共同對抗。
張靜清很不想讓張之維牽扯進此事,畢竟張之維在東北搞出了不少大事,他一去的話,太招仇恨了。
都說吃一塹長一智,倭寇吃了那么多虧,長得智也不少了,他擔心張之維去對付毛子的時候,會被倭寇暗算,就拖延了兩天。
但思考了很久,在第三天的時候,張靜清還是決定和張之維商量了一下,畢竟這件事太大了,而徒弟也已經能獨當一面。他這個做師父的,不管怎樣都不能再替張之維做決定了。
只不過因為張靜清拖延了兩天的緣故,等他找張之維商量的時候。
小帥那邊認為敗局已定,繼續抵抗下去已經意義不大,便在對方數萬大軍壓境的第三天宣布停止戰斗,并請了列強進來調停,最后,事件結束。
張靜清當時還在和張之維商量這事呢,聽到這個結果,談話終止,一言不發,臉色復雜的離開了。
張之維對此也很無奈,不用師父說,他也不想去趟這趟渾水,他甚至不能理解小帥是怎么想的。
明明倭寇虎視眈眈,卻不像老帥那樣,用些手段去用毛子對抗和惡心倭寇,反倒和對方干起來了。
這種情況,就算他號召異人界的高手組成一個聯盟,一起去幫忙,他都不知道怎么打。
跟對方死磕到底?讓倭寇漁翁得利?而認慫的話,不僅那條鐵路拿不回來,還要付出比那條鐵路大無數倍的代價。
他只能感嘆,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
至于中原大戰,他就更不想參與了,一群貌合神離的軍閥翻臉,打來打去,幫誰都沒有意義。
他總不能單拉起一支人馬,把這些軍閥都揍一頓,把這場戰爭按下來吧!
想來想去,不如在山上修行來的清靜。
當然,他也不是什么都沒做,在他的命令下,發展了好幾年,幾乎已經是龐然大物的天通教會,瘋狂的運轉起來。
先是打壓下了一批乘機漲價,想發國難財的無良商家,然后大量的調撥物資鎮災。
同時,天通煉鋼廠也在瘋狂的運轉,產量驚人,一家之力,幾乎比全國加起來還多,
天通煉鋼廠的產量,也引來了很多窺探的目光。
不過,因為張之維的名頭太大,這些人再怎么垂涎三尺,也不敢直接搶奪,但明里暗里的表示要入股份,并且用各種手段使絆子,讓天通煉鋼廠的產量受到了影響。
再加上最近因為戰亂,原材料各種緊缺,產量進一步的受影響,相比較最大產能,減少了好幾倍。
王藹曾問張之維應該怎么辦,張之維只說讓他自己決定,說得通就說,說不通的話,就算用一些上不得臺面的手段也無妨。
雖然張之維這么說,但王藹做起來還是很慎重,畢竟真要做的太狠了,引起了商界的針對那就不好了,他還是要在這個體系混下去的。
這段時間,異人界的情報幾乎都是圍繞著這場大戰展開的,各種消息漫天飛,異人界的老一輩分析的頭頭是道,不過,他們的目光從來都只注視在中原戰場的這些個人身上,很少關注一股星星之火的出現。
在這場亂局之中,龍虎山上有很多道士下山了,不是參戰,而是行俠仗義去了。
畢竟自古以來就有那么一句話,兵過如梳,匪過如篦,這種亂局之下,土匪是少不了的,他們對付不了官兵,對付幾個土匪還是問題不大的。
不過,張之維沒有出山,他一直都在駐留龍虎山,張懷義倒是一直在外面行走,也闖出了不小的名頭。
為避免師兄弟們行走江湖時出現意外,張之維把他們都拉進了天通堂口,方便他們出問題時,自己能及時投射力量。
而他的這一決定,也確實挽救了不少師兄弟的性命。
有一次,幾個小道士自不量力,潛入一個大的山寨,想將里面的土匪剿滅,卻不曾想,土匪頭子是一個手段不弱的異人,他們被圍攻,陷入險境,關鍵時候求助師兄。
張之維分出一道閃電分身,神兵天降,把那群土匪給剿滅了。
還有幾次,在情況不太危急的情況下,張之維都是讓堂口的副教主,納森神樹以賜福的方式投射力量,讓被賜福者在短時間內實力大增,最后逆風翻盤。
所以,別看張之維人在龍虎山,但其實他的力量早已經輻射到了五湖四海,留下諸多傳說,他身上的事跡也是流傳的越來越廣。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