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在現代留過學 第九百九十章 趙煦理解的中庸
轉眼,便是陽春三月。
隨著都堂一紙公文,汴京城,瞬間熱鬧起來。
因為這紙公文叫‘奉圣旨,準開今年金明池與民游樂’。
按照都堂命令,包括金明池、玉津園、宜春苑、瑞圣園在內的諸多皇室游樂設施,自本年三月癸亥(十六)至五月辛酉(十六),面向所有大宋市民工商開放。
其中,金明池,為免費開放,但每日至多允許五萬人進入游玩,且皇家宮闕及皇家龍舟所在區域,為禁入區域。
而玉津園、宜春苑、瑞圣園,則為收費開放。
其中,玉津園門票最貴,一張就要兩貫錢。
宜春苑最便宜,兩百文就可以進去參觀、游覽。
瑞圣園則是要五百文的票價。
票價之所以如此懸殊,除了因為這些設施的功能不同外——玉津園是動物園,里面養了虎豹、駱駝、孔雀、翡翠、熊貓(如今叫食鐵獸)以及本土不可能有的鴕鳥、大象、獅子。
隨著交趾重新臣服,交趾人開始貢象。
元祐元年貢了三頭,元祐二年又進貢了五頭。
大理國也在元祐二年,進貢來孔雀。
至于鴕鳥和獅子,則是廣州市舶司買來的。
這么多的珍奇異獸,匯聚汴京。
光是養著,就很費錢。
趙煦那里肯吃虧?
就借著這個與民同樂的機會,索性開放了。
若是可以的話,等時間一到就宣布——朕實在是太親民了!
每天晚上只要想到,百姓們居然看不到珍奇異獸,朕的心就痛啊!
所以——開放了!統統開放了!
只要交錢就可以游覽、參觀。
這就是打算將之當成現代的動物園運營。
簡單的說,就是叫玉津園自負盈虧。
當然了,收費貴一點,也在情理之中。
市場經濟嘛,就是這樣。
而宜春苑和瑞圣園,嚴格意義上,都是皇家園林。
這從它們的俗稱就知道——宜春苑坊間喚作東園,瑞圣園坊間喚作北園。
其中,宜春苑以奇花異草著稱,是每年春日,趙官家和妃嬪、皇子、公主們賞花游玩之地。
瑞圣園則是園林景觀,多有假山奇石著稱,是趙官家們往日里出宮垂釣、休假、療養之地。
而宜春苑之所以那么便宜,是因為宜春苑在民間傳說里,多少有些邪門。
因為宜春苑,本是涪陵悼王(趙廷美)所建,故此又被人稱作庶人園。
傳說,涪陵悼王死后,這地方就有些邪門。
故此歷代趙官家們,除了春夏陽氣鼎盛的時節外,是不愿來此的。
至于瑞圣園,乃是真廟所建。
最初是用來奉安那傳說從天而降的‘天書’的。
園中至今還有著當年奉安天書的殿閣。
只不過,現在這個事情,大宋朝廷是能不提就不提。
太尷尬了!太丟人了!
于是,那個昔日奉安天書的殿閣,除了日常養護外,壓根沒有人去。
而趙煦覺得,這種園林應該沒什么人會喜歡逛,能賺一點是一點,才訂下的票價。
然而,都堂公文一張榜。
整個汴京,立刻轟動!
開封府在各個抵當所開的預售窗口,瞬間就被蜂擁而來的人群擠爆。
沒辦法!
皇家動物園和皇家園林啊!
誰不想去看一看?
尤其是宜春苑,票價實在是太便宜了!
每日兩萬張的限額門票,瞬間就被搶光。
而且很快就出現黃牛黨!
趙煦在聽說后,是目瞪口呆。
他立刻醒悟,自己把票賣便宜了!
兩百文?
也就相當于汴京一個苦力一天多的工錢!
對于汴京城中,如今漸漸富裕起來的百姓,真的算不得什么!
稍微有點產業,或者在汴京城里做小買賣的商賈,都能清算拿出這樣一筆錢,帶全家人一起去參觀、瀏覽一番趙官家的園林。
便是底層的家庭,其實咬咬牙,也能進去看一看。
可是,趙煦話都放出去了,食言而肥,他拉不下那個臉皮。
怎么辦?
簡單!
趙煦直接下令到開封府,讓開封府每天卡死銷售的門票數量。
然后將大頭丟給探事司,讓探事司去賣溢價,得來的錢,正好拿來當探事司的經費。
這種手段,是現代的演唱會基操。
你以為是你手速不夠,所以沒搶到票?
其實是內鬼把你的票,拿去賣溢價了!
做完這個事情,貢院那邊,也將重新擬好的科舉題目,送到了趙煦手里。
趙煦隨手翻了翻,在看到章衡等人所擬的科舉題目,確若當日靜室會議上所確定的原則一般后,他就笑了起來。
“總算是開了一個好頭!”
雖然說,今年的科舉(正奏名)考試,依舊沿用的是老的考試辦法。
所出的題目,也基本圍繞著儒家思想的主干。
只是在時務策中,增加了務實的部分。
所出的五道時務策,都是從大理寺上報的基層官府實際案例中出的基層治理問題。
但這依舊是個非常好的開頭。
因為,這次科舉過后,士大夫們就再也沒辦法,宅在家里,死讀圣人經書了。
他們將被倒逼著,去觀察、接觸現實世界。
當然了,這肯定會帶來動蕩和不適。
士人們也肯定不習慣。
但沒關系!
當年,改詩賦為經義,他們也不習慣,州郡地方也動蕩過。
事實已經證明了,對士大夫們來說,用什么東西科舉無所謂!
只要朝廷能夠給他們提供一個當官的通道!
況且……
“有人利益受損,自然也就有人吃到紅利!”
今年科舉,開始重視士人的‘全面素質’。
不止經義要好,策論和實務,也都得能上。
這固然會淘汰掉,一大批平日里死讀書的書呆子。
卻也能篩出一大批,平日里見多識廣,靈活通變的人才!
搞不好,今年的龍飛榜,將會和嘉佑二年的龍虎榜一樣,涌現出大量人才!
這樣想著,趙煦就提起筆來。
“若真是這樣,朕就得好好出一道殿試的策問題了!”
殿試題,在大宋一直就是政治題。
皇帝想改革,題目一定和改革有關,皇帝想保守,題目一定和祖宗相關。
故此,想知道大宋朝廷的風向,直接看每三年一次的科舉殿試題就能知道了。
而趙煦打算玩次大的。
他提著筆在紙上,寫下三道不同的策問題。
他看著這三道題目,目光灼灼:“且看今年科舉放榜之后的情形吧!”
“若是沒什么風波……”趙煦舔了舔嘴唇:“那我自然會選最激進的這一道題目!”
恩……
你們都任由皇權搓揉了,那也就不要怪皇帝欺負人,得寸進尺。
“若只是稍有風波……”
“便選這道調和的題目!”
所謂調和,其實就是溫和的激進。
畢竟,他們都只是嘴上說幾句,那隨便給個棗子安撫一下就可以了。
“若群情激憤……”
“便只能用這道中庸之題了!”
但所謂中庸,孔子都說過了——君子和而不流。
簡單的說就是假意改變,實則立場依舊不變,而且隨時隨地都準備反攻倒算。
這是趙煦在現代學到的智慧。
領導們,總是做著不同的預案。
但基本上所有預案到最后,都只有一個目的——實現最開始的戰略意圖。
這就叫在曲折中前進,在探索中成長。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