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在現代留過學 第九百五十六章 宋遼的默契
一年多時間,就輸入達到了四千匹之多!
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很夸張的數字。
趙煦自是欣然應允。
大理國使者高泰運,奉其父兄之命,來朝汴京。
蓋因,廣西與西南諸蕃的土司們都報告了,高泰明歸國后,大理國的變化。
首先,自然是廣西和大理國的茶馬貿易興盛。
經過高麗的插曲后,其后的入覲的使團就正常起來。
沒辦法!
大理國迄今為止,其貨幣的大頭,主要還是貝幣這種在中原被淘汰了一千多年的原始貨幣。
自然,不是大理國不想用銅錢。
而是,他們根本搞不到大量的銅錢!
東亞地區的錢荒,波及了區域內的所有國家、政權。
偏居西南的大理國,如今還是個貧銅國。
那些現代云南的大型銅礦,要到明清時代才會被人發現、開發。
大規模開采,更是要到近代了。
加上,大理國與大宋在地理上被西南五姓蕃隔離。
彼此交流與貿易,只是零星的存在。
直到元祐元年,章惇南征,打下了交州八州之土,將整個右江地區納入大宋版圖。
大理國,才終于重新和大宋在地理上接壤。
這個時候,高泰明入朝,開啟了兩國貿易。
在趙煦的首肯下,以茶馬貿易為基礎。
大理國通過向大宋輸入滇馬、玉石、珠寶,購入絲綢、茶葉、銅錢,完成經濟閉環。
也是在趙煦的直接授意下,廣西地方,允許了銅錢大規模流入大理。
于是,在一年多的時間,廣西方面就通過茶馬貿易,向大理國輸入了超過十萬貫的銅錢!
毋庸置疑,這對大理來說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這給高家在大理的統治,打上了一根強心劑。
高氏的統治,隨之穩固起來。
自然的,高家人也開始履行承諾,開始向撣邦地區的蒲甘王朝領土,試探性的擴張。
因為才剛剛開始,所以成果不多。
不過,這次試探也讓高家嘗到了甜頭。
因為他們驚喜的發現——曾經強盛一時,擊敗了大理,統一了緬甸的蒲甘王朝的反應,似乎非常微弱,而且,看上去這個昔年強大的國家,已經陷入了疲軟。
這就是大理國忙于內斗,對緬甸關注下降所致。
實際上,就在趙煦即位前三年,也就是大宋元豐五年,蒲甘王朝經歷了一場幾乎導致亡國的危機——其國中爆發了一場毀滅性的農民起義。
不滿蒲甘人壓榨和奴役的孟族豪強們,揭竿而起。
起義軍,接連擊敗蒲甘主力,甚至斬殺了蒲甘國王,其兵鋒直指蒲甘首都。
直到蒲甘王朝的上一代雄主阿奴律坨的另一個兒子江喜坨崛起,才挽救了蒲甘王朝。
但,即使如此,蒲甘王朝的統治根基和國力也已經大大衰退。
于是,當高家向撣邦擴張的時候。
位于下緬甸的蒲甘王朝,幾乎沒有反應。
準確的說,蒲甘人不想有反應!
國內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使得復國后的江喜坨,只能勉強控制作為國家核心的下緬甸地區。
對于撣邦這種游離在蒲甘核心之外,依舊以酋長統治為主的山區,江喜坨表示——累了,你們隨便吧!
反正,出兵是不可能出兵的。
他只要出兵,好不容易安撫下來的孟族豪強們,就可能在后方再次作亂。
江喜坨才不想冒著滅國的風險,去救那些本來就只是名義上臣服的酋長。
也就是高家不知道這個事情,還在小心翼翼的試探,不敢大舉擴張。
即使如此,高家所得到的利益,也足夠驚人了!
高泰運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奉其父兄之命入朝的。
他此番來,自然也不僅僅是想來朝賀,更不僅僅是來請求大宋履行約定,接受大理國的僧人留學生。
他更是來請求軍援的。
交趾國的李太德,靠著從大宋購買的神臂弓、鎖子甲在真臘、占城,大殺特殺的事情,高家自然知道(大理和占城、真臘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
所以,高家也想從大宋購買神臂弓、鎖子甲、皮甲,然后抄李太德的作業。
開疆拓土!
這是高家無法抗拒的誘惑!
因為,只有開疆拓土,才能證明高氏有德有功。
才能和當年的段思平取代南詔一樣,讓高氏名正言順的取代段氏,成為這大理之主。
而在高家人心中,蒲甘是很強大的——沒辦法,蒲甘的一代雄主阿奴律坨,是在正面擊敗了大理國,然后率軍深入大理,逼迫大理國簽下城下之盟的君王!
他給所有大理人,都留下了深厚的心理陰影。
而,如今距離這位雄主離世也就十余年。
大理人自然是怎么都想不到,就這十余年的光景,蒲甘就已經爛完了?
所以,本著料敵從寬的原則。
高家決定,先從大宋這邊進口先進的神臂弓以及制式甲胄。
再揮軍撣邦,收復故土。
然后再看情況,要不要進軍下緬甸。
趙煦就更不知道了。
他看完大理國的國書,就提筆在國書上批示,然后放到一邊,等到覲見儀式后,自有禮部官員安排高泰運的單獨覲見時間。
大理之后,是交趾入貢朝賀使——一個名義是國主李乾德所委任,實際是李太德所派遣的使團。
這自然是沒什么好說的。
作為一個買辦傀儡,一個現在在經濟和軍事上,完全依賴于大宋的政治團體。
交趾使團在趙煦面前,表現的幾乎能和高麗人相比了!
其言語之諂媚,姿態之卑微,甚至都有些讓人尷尬。
但趙煦卻沒什么表示,只是淡淡的說了幾句場面話,就叫交趾使團退下去了。
他很清楚的。
李太德之所以恭順,之所以卑微。
純粹只是因為打不過大宋,又依賴于大宋而已。
而交趾的天性就是兩面三刀。
所以,只要大宋能持續強盛。
那李太德就只能乖乖的給他當狗,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然而,若大宋一旦表現出頹勢,交州的土司們開始和汴京離心離德。
信不信,升龍府的李太德,立刻就能跳反。
類似的事情,在交趾的歷史上,上演過無數回。
好在,趙煦對交趾的定位,始終很清晰——一個糧食產地。
只要李太德的交趾,可以按照條約,每年把兩百萬石大米送到大宋來。
趙煦不在乎他在做什么?
更不在乎他在想什么?
他是恭順也好,還是在學越王勾踐也罷。
隨他!
交趾使團之后,就是日本貢使。
不過,這個所謂的日本貢使,其實是禮部安排來湊數的——上殿的使者,依舊是今年入宋請求大宋援助的僧人賴緣。
其壓根就沒有日本國主的授權,更談不上貢物了。
所謂國書、國禮,都是刑恕安排好的。
這一點,趙煦知道。
同樣湊數的,還有所謂的大食國貢使、勃泥國貢使、三佛齊貢使以及于闐、龜茲、高昌等國使團——全部都是刑恕,在夷門坊的胡商里找人來冒充的。
原因嘛,自然是為了營造一副萬國來朝,大宋中興的假象。
雖然趙煦和宰執們都知道,并沒有什么萬國來朝,大宋也還遠沒到中興的程度。
可是,讓天下人,尤其是那些草莽中的英雄豪杰們相信大宋天子圣節,萬國來朝,國家日益強盛,大宋將要如同漢唐一般君臨天下很重要!
只有這樣才能震懾這些人,讓他們乖乖的當順民,不要有不該有的想法。
所以,在接見這些使團的時候,趙煦表現的很熱情。
一一慰勉,賞賜有加。
這確實很能唬人,至少殿上的文武官員,都被唬到了。
但遼人們卻看的很清楚,都在心中腹誹不已。
尤其是耶律拱辰。
“南朝君臣,果然貫會虛張聲勢!”
他在殿外,看著那些所謂的‘日本貢使’、‘大食貢使’、‘于闐貢使’一類的人物。
嘴角就微微抽搐著。
那什么大食貢使的真假,他拿不準。
可是,日本、于闐、龜茲、高昌等國的所謂貢使他還不清楚?
全部都是假的!
不過,耶律拱辰也不打算拆穿。
他甚至希望這南朝君臣,繼續沉浸在這樣的虛假夢幻之中。
只有這樣,等到將來太孫即位,大遼國力再積蓄一些,便可從容揮軍南下——
屆時,圣主執鞭,虎賁得用,名將賢臣羽從。
而南朝腐朽,主昏臣暗,上下奢靡無度,自是最好不過。
如此便可以效隋文帝故事——中原百姓,為汴寇所制,水深火熱!
豈因一衣帶水(黃河),不拯之乎?
何況大遼受天命,為中國正朔,大遼天子乃漢高之后,劉氏苗裔,正合金刀之讖,理當有天下!
說不定,到時候統一的速度將超出想象!
如后周之滅北齊——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這樣想著,耶律拱辰就越發得意、期待。
然后,他就得到了南朝禮部官員的通知:“請足下做好上殿拜賀之準備!”
一刻鐘后,耶律拱辰在禮樂聲中,在禮官們的贊禮聲中,率著大遼皇太孫賀大宋皇兄興龍節使團上下成員,步入紫宸殿中。
旋即,以臣子之禮,遏見那端坐于殿上御座,據說只比太孫大上一歲的南朝皇帝。
“寧昌軍節度使臣拱辰,奉我主大遼太孫、梁王、朝鮮國王之命,恭以大宋皇帝陛下興龍節令,謹上千萬歲壽!”
說著,耶律拱辰就如同朝拜大遼天子一般,跟隨著南朝禮官的唱禮聲。
拜贊拜,再拜,再贊。
這是從去年開始,宋遼兩國在交往中不約而同的采取的默契——兩國使者面見兩國君王時,不再以外臣自居,不再行外臣之禮。
而是用彼此內部,朝拜彼此君主之禮。
而對外的解釋,兩國都是統一的——宋遼兄弟之邦,盟好百年,實乃秦晉、秦楚之好也!
所以,宋君既遼君,遼君既宋君。
自然的,要不分彼此,以示兩國之好,以結兄弟之義。
有意思的是,兩國都覺得自己在這個事情上占便宜了!
于是,兩國的高層,都在拼命的鼓吹和宣揚著幾乎相同的政治宣言。
而且都心照不宣的認為,自己才是秦,而對方不是晉就是楚。
也都打算在將來,請彼此君主到自家做客。
二王三恪之禮,都在悄咪咪的搞。
當然了,高家肯賣這么多滇馬給大宋。
除了趙煦對高泰明的政治承諾,打動了高家外。
經濟利益的驅動,也是高家人如此熱忱的原因。
而且,便是所謂的戰馬,其實也遠不如吐蕃人的青唐馬。
但滇馬有滇馬的優點。
那就是皮實耐用,尤其適應西南山區和高溫環境。
交州和廣西的陸上運輸,現在就是騾子和滇馬撐起來的。
而且,隨著經濟發展,滇馬的需求量只會越來越高。
哪怕,大理所賣的滇馬,以馱馬和挽馬為主,戰馬不足十分之一。
源源不斷的滇馬,通過茶馬商道以及珠江的水路,進入交州與廣西。
在過去的這一年多時間里,大宋的絲綢、茶葉、銅錢、蔗糖,被大理國商賈(其實就是高家父子的馬甲)不斷購買。
在這些商品中,對高家最重要的,莫過于銅錢!
倒是顏色很正,基本是滿綠。
同時,他還帶來了大理國國王段正明的親筆國書(其實就是乃父高升泰所寫)。
并送來大理國國禮——翡翠擺件十三件,皆以動物為像。
就是種水不是很好,多是豆種。
國書中,自然是提及高泰明去年來朝,與趙煦約定好的事情。
言及已在大理國,選拔出高僧十余人,乞大宋天子允許這些高僧進入大宋名寺,跟隨大宋高僧學習佛法。
閱讀我在現代留過學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