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 第519章 新世界線
因為附近的區域已經全部禁空,所以騰云在不到一萬米高度就突破了音速,整個城市都能聽到來自天上的巨大動靜,然后看到一條正在不斷延伸的白色尾跡。
極致的高超音速氣動設計讓騰云加速非常快,伴飛的殲20B還沒來得及多拍幾張照片就不得不打開加力才能跟上它。
然而這也僅僅維持了不到三分鐘,到了2.5萬米以上后騰云就開始往渦輪泵里注入自身攜帶的氧氣,使得發動機的渦噴部分一直工作在最大效率區間并且強力降溫,動力完全沒有因為高度的增加而有任何衰減。
在地面機場旁邊的媒體攝影師顯然沒怎么去過航展,缺少飛機跟拍經驗的他們幾次都跟丟了飛機,再幾分鐘后就只能看到天邊一個黯淡的小亮點,像是湛藍背景中的掉漆點。
只有天空中依然在傳來震耳欲聾的空爆聲,雪鵠當初還有過超音速靜音設計,但騰云就沒這個必要,所以它的聲音特征極其狂躁。
騰云大致航向是向東南斜指著赤道,這讓錯過了之前雪鵠飛行的南方民眾也有幸感受到了高超音速飛行的震感,并且更加強烈。
早就到位的遠望三號測量船更是翹首以盼,他們在十分鐘就接到了騰云已經起飛的信號,雷達也已經發現了目標,但很多船員都等著聽一聽聲音呢。
終于在大概起飛十六分鐘后,騰云已經飛過了他們的頭頂,此時高度已經接近72公里,是渦扇模式工作的最后區間了。
一望無際的海天之中忽然泛起霹靂般的雷鳴聲,像是鞭炮那般連綿不絕,足足三分鐘后才完全消失,動靜完全不遜色于火箭發射現場,只是到他們這里已經削弱了很多,船體上已經感受不到明顯震動了。
不過與地面上的暴躁不同,常立海反而有種自己坐在模擬艙的錯覺,因為機艙內的安靜遠沒有想象地那么夸張。
或許是擔憂10臺發動機帶來的震動耦合問題,謝廖夫特意在緩震上下足了功夫,在大氣超音速飛行時反而異樣地安靜,雖然依舊不小,但已經與火箭的特性相去甚遠。
不過這個過程只有約半小時,現在時間已經快要到了。
常立海稍稍活動身體讓自己更貼合卸荷椅,在無線電中確認:
“現在我們的速度是4845m/s,高度74900;
30秒后將進入氣尖飛行狀態,做好準備!”
“明白!(!!)”
常立海按下了工作模式切換的電鈕,然后稍稍向后拉舵,直到按下的電鈕亮起了紅光。
這代表著手動確認仰角做好入軌準備,接下來的入軌過程交給計算機,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會使用手動。
而那絕對是最糟糕的情況之一,無論手動入軌還是返回都說明一切電子設備都已經完蛋,駕駛員能依靠的除了原始的機械液壓操縱系統以外,就只有一臺機械導航儀以及副機長的肉眼觀察,難度僅次于加加林。
計算機界入之后常立海的手就離開了方向舵,后者同時緩慢地向前收起。
幾秒鐘后,10臺發動機的渦扇部分同時斷開動力,原來的加速感戛然而止,整個機艙內變得前所未有地安靜,除了輕微的機體振動透過隔音棉傳進來外就只剩空調的呼呼的吹氣聲。
但四名宇航員都立即開始緊繃肌肉,準備承受接下來的加速度。
感覺像過了一分鐘,實際15秒后,液氧率先通過管路泵入氣尖燃燒室,然后才是甲烷,并且因為收斂起的噴管高溫自然點火。
火箭發動機的推力立即讓宇航員們感受到了傳統的加速感,但相比火箭依然溫柔得多,即使最高時也不會超過2.5G,任何能乘坐民航客機的普通人都能承受,對于全套裝備的宇航員來說更是輕松無比。
常立海把視線放到左側的天空上,下方已經變成了一片深藍,同時摻雜著幾朵巨大的氣旋,忽略它們以后和正常飛行的海洋幾乎沒太大區別。
只有天空與之前不同,它現在已經無限趨近于黑色,剛剛還是深藍的下半層看過正在散發著柔和的乳白色光芒,掩蓋了星星的光亮。
騰云的高度不斷上升,仰角也逐漸降低,地球的景色慢慢只能看到大氣層的邊緣,其余全部被星星所覆蓋著。
大約六分鐘后,發動機停止了工作。
陽光從舷窗內照射進來,依次劃過幾名宇航員的面罩,這是因為機體在旋轉,計算機不希望陽光直射舷窗。
舷窗里的事物從剛剛能看出雛形的星空再次倒轉成了大地,現在整架空天飛機在倒著繞軌飛行。
控制臺的狀態指示燈由紅轉綠,卸荷椅施加給宇航員的力量也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失重的感受。
常立海輕輕解開安全帶,然后看著繩帶與鎖扣一起胡亂地飄舞。
30分鐘,以前的時候他應該剛剛抵達巡邏區域,但現在他已經越過了夏威夷,在更高更遠的地方巡視著大地。
“報告總指揮,我是洞幺,我已抵達預定軌道,飛行正常,乘員狀態良好,完畢。”
B級基地,正在試圖和女助理貼貼的林炬腦海中閃過了信息:
檢測到一架單級入軌飛行器進入近地軌道,乘員數量:4
在系統的主導下,你的基地成功制造出了一架在航天史上有著劃時代意義的飛行器,這將載入史冊。
這是一次極大的進步,它使得前往太空的成本再次下降了一個數量級,正在對飛行器技術水平進行評估……評估完成:
綜合評價:優秀,雖然它的很多工藝以及設計并非最優解,但切實照顧到了成本和性能,比起追求極致擁有更高的耐用性,有著超越時代的成熟。
根據基地的參與程度,你將獲得以下獎勵:
學術論文:《一種可能的量子同步通信實現方式(張學友著)》
附:為了解決星際通信的時延問題,著名近代實驗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張學友于1954年發表了此文,之后用7時間年展開了相關研究,成功為1969年人類首次火星登陸任務提供了可用的無時延同步通訊設備,并獲得了當年的赫爾曼·邁耶物理學獎。
注意:基于量子糾纏的遠距離同步通訊對于宇宙探索有著巨大的幫助,并在某種意義上認為是星際旅行的前置技術,請努力實現它。
“怎么了?”
于蔓感覺靠著的肩膀突然抖了一下。
“沒什么……呃,差點忘了,就是新技術到賬了,不過就給了個零頭。
靠,為什么這次技術來源的世界線這么歪啊。”
(本章完)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