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超神級學霸 第434章 莫名的忙碌
最年輕的喬澤物理學獎獲得者……
如果放到一年前,漢姆·泰勒敢跟他說這種沒出息的話,他大概會先覺得想笑,然后狠狠的把這孩子教育一番。
但現在,克瑞蒂爾·馬蒂奇只覺得索然無味。
看吧,現在的年輕人不但想要顛覆這個世界原本存續的科學體系,甚至連曾經讓人仰望的獎項都不在乎了。想到五年前他接到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電話時那種興奮的心情,就覺得很沒意思。
甚至隱隱有些后悔專門跑來這趟。
算了,先等等看吧!
此時感覺到這個世界已經不太正常的肯定不止是克瑞蒂爾·馬蒂奇。
事實上大概所有接觸到這項成果的物理學家們,大都腦子處于宕機狀態。自從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中提出了光速不變原理,從此現代物理學就是依照這個概念建立的。
包括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所觀察到的光速恒定性,都證明了這個理論的正確性。并由此推導出了時間膨脹和長度收縮等一系列重要結論。這些結論已經被大量的實驗和觀測所驗證,并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不是沒人想推翻愛因斯坦的這些結論。
事實上從20世紀初到如今這一百多年里,跟愛因斯坦持相反意見的人多了去了。除去對量子物理的解釋,留下了那句“上帝不擲骰子”外,他提出的相對論幾乎無懈可擊。
尤其是在解釋和預測大量物理現象方面,它表現出了極高的準確性和一致性。也跟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哪怕是月薪三千都離不開相對論的支持。
比如大家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導航系統,不管是gps又或者北斗系統,其實都必須考慮相對論效應,而且還了包括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膨脹和廣義相對論的引力紅移。
只有這樣才能精確的計算位置數據,為所有人提供服務。
一次性飛行器以極高速度在極短時間內躥行幾千上萬公里,落地誤差還要以米來計算,這都是需要理論基礎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都是相對論的功勞,這也是愛因斯坦會被供奉在神壇的原因。
現在突然有人提出了也許光速并不是恒定的,時空膨脹理論只是因為光速變化產生的一種錯覺,要說思路不凌亂絕對是假的。
光年這種最基本的距離單位都變成了笑話。
畢竟這一代但凡在學界有成就的物理學家,都是學習相對論長大的。事實也證明了,試圖證偽相對論的大都屬于二把刀。甚至根本沒掌握最基礎的物理理論跟實踐方法,更不具備最基礎的學術素養。
所以包括西林學社內接到驗證任務的諸多物理學家,其實思考的方向跟克瑞蒂爾·馬蒂奇并不一樣,大家都是沖著希望能通過實驗室證否去的。
雖然q理論也預言了一些物理現象,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證實。但相對于相對論這種現代物理學根基體系來說,明顯還薄弱了些。宇宙模型預估錯誤,有許多可能的解釋。
也許只是某個參數預設錯誤,導致對于宇宙年齡的估算出現了較大的偏差。大爆炸的時間需要往前推很大一截,也可能是一些理論上不該存在的星系,出現在天文望遠鏡中的原因。
總之可能性很多,光速在持續降低大概是其中最離譜的一種解釋。
即便這并不會全盤推翻相對論,而是需要對相對論做整體性修改,但這依然很難讓人接受。
所以任務很快就被全給接了,還真不是大家都急于去拿下一個諾貝爾獎或者喬澤物理學獎,而是想要證明光速依然是不變的。q理論也許大方向是正確的,但也可能出現一些小錯誤。
這其實都是正常的。
從量子力學誕生到現在,各種各樣的理論被提出,再到各種驗證,都是差不多的過程。無非是學術大佬們跟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不一樣,不會極為那么輕易的就表現出自己的傾向性。
算盤也是很精致的。
如果真的證明了光速是可變的,毫無疑問,這必然是諾獎級的成果。甚至諾獎只是個起點,首先拿出證據的人,將能名垂千古。在現代的學術環境下,大概率能各種科學獎項拿到手軟。
不只是國際上的物理學家如此,華夏國內的許多物理學家,同樣是如此考慮的。
通過韋伯天文望遠鏡發現新星系的消息雖然還沒公開,但對于西林學社來說既然不是秘密,對于華夏學術界來說自然也不是什么秘密。
華夏這邊搞物理的加入西林學社可沒國際學者那么多顧慮,所以加入者更多。而且對于華夏國內的學者來說,人工智能管理科研項目的好處他們早已經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了,內在驅動力自然更大。
對于處于風暴中心的西林數研所來說……
不,現在已經不是西林數學所了,在多出了三位院士之后,已經正式更名為西林高等研究院。
大樓的位置沒變,只是名稱上的變化,另外單位行政級別上往上調了一級。
喬澤對此無感,但對于其他人來說,尤其是有了正式編制的人來說這無疑又是個好消息。
除此之外,研究院內部分為了數研所跟物理研究所。物理所這邊自然主要由愛德華·威騰負責籌辦。
效果很好。
威騰教授的牌子還是很響的。雖然信m理論的人不多,但威騰教授的朋友夠多。
如果再加上現在威騰教授還是菲爾茲跟諾貝爾雙獎得主,在西方世界的號召力就更大了。西林學社有成堆的西方物理學家加入,除了西林學社本身的影響力外,大半還是看了愛德華·威騰的面子。
這些天,愛德華·威騰的思維也很混亂。
光速在變化……
這個議題從提出開始,同樣震碎了這位m理論開創者的三觀。
對于普通人來說,這大概就是一個新的發現。但對于一個理論的開創者來說,這意味著他接下來的工作將倍增。
m理論就好像愛德華·威騰的孩子一樣,同理在設計m理論的時候,同樣依賴于一些基本常數,包括普朗克常數、引力常數自然也包括光速。
如果光速的速率是在減小,那么普朗克長度跟普朗克時間這些基于光速的量子引力尺度,也應該隨之變化。m理論屬于弦理論的擴展,弦的振動模式和能量尺度又直接依賴于這些基本常數。
所以光速變化將直接影響m理論中弦的物理特性和其在高維空間中的表現。
這就包含了高維空間的緊致化和維度演化將隨光速變化而變化,那么就需要去理解新的物理現象跟更復雜的維度交互。同理,高維緊致化過程中的粒子譜,也可能會隨著光速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影響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現象。
除此之外,還有超對稱性跟超引力,弦的振動模式和譜,以及依賴于m理論建設的宇宙學模型,都需要重新修正。
由以上問題,所帶來的最重要問題是m理論的數學結構需要重構。
眾所周知,愛德華·威騰是靠設計出m理論的數學結構,拿到了菲爾茲獎。如果光速可變,那意味著m理論的數學結構已經不足以解釋弦論,需要重新設計新的框架才能用于解釋弦論。
考慮到自己的年紀,愛德華·威騰甚至懷疑他有生之年還能不能完成這項工作。
這大概就是理論學者的悲哀了。
樓閣是建立在前人給出的定理之上的,一旦引用的定理錯了,那意味著根基沒打好,整座理論大廈都得拆除重建。
當然受影響的不止是m理論,事實上一旦證明了這一點,從洛倫茲變換,到愛因斯坦場方程,引力波、量子力學、量子場論、標準模型、高能物理、天體物理……
等等這些所有物理層面的理論都要進行修改,一堆的理論需要進行重新推導。
整個理論物理學界接下來十年什么都不需要干了,大家需要一起忙著修改理論。
是的,就連愛德華·威騰都不希望光速可變是真的。
這大概是他第一次希望q理論出現了謬誤。當然現在在西林學社的協調下,許多驗證工作也已經開啟。
如果時間可變,在多個層面其實都可以驗證。
比如高能物理方面,通過測量不同能量下基本粒子的速度,就是驗證方法之一。簡單來說,如果光速是恒定的,那么在不同能量下測量的粒子速度應當與根據狹義相對論計算的速度一致。
如果光速隨時間變化,那么在相同能量下測得的速度將會偏離理論預測值,這種偏差將隨時間變化而變化。
這塊cenr已經行動了起來。
沒辦法,華夏自己的粒子加速器還在籌建當中,目前還沒辦法進行這項實驗。
當然即便是cern,以目前的情況也沒法完成這項實驗,首先速度測量儀需要更高的精度,而且cern目前的同步輻射光源強度不夠,需要進行優化。
是的,鑒于q理論在短短幾個月內造成的巨大影響力,現在世界范圍內物理學界的許多教授們,都在忙于證明q理論是錯的,他們需要重新證明光速不變性這個最基本的原理,以保證現有的物理各項基本定理還能繼續用下去。
當然也有人開始想辦法找到理論依據來解釋那些在現有宇宙模型之下,本不該在宇宙中被發現的星系。只是這一切都在相對默契的一種氛圍中進行著。
物理學界之前也有提出過,遠古宇宙光速更快的假設,但那是基于另一套理論,只為了解釋目前宇宙架構的均勻,受眾很小,但現在也被翻了出來。
好在起碼到目前為止,這些消息都還沒傳出學術圈。
不過這種基礎理論的革新,就算真傳出去了,普通人也會當成一個笑話。
真空中的光速是299,792,458米/秒,但凡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大概都不會搞錯。
自然也有人直接問上了喬澤,說實話,喬澤對于這個發現其實挺無奈的。
他成立西林學社的目的,是盡快補全q理論,讓大家一起來查漏補缺的。
但現在似乎跑偏了,不過也還好跑偏了。
畢竟他提出q理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大統一問題,光速如果可變,就需要數學上一致性。比如基本力的相互作用強度也可能會隨著光速變化而變化,許多基礎的數學推導就進行計算跟調整,尤其是耦合常數的演化。
所以他現在也等著最終實驗室給出結論,能否確定這個對物理學界顛覆的結果。
為此,他跟李建高還在西林簽訂了一系列的合同,最主要一條的就是將豆豆“借”給cern使用。
這項協議真說不好是誰占了誰的便宜。
但沒辦法,如果要借用粒子對撞機來驗證這個理論是否正確,對于數據分析系統的要求也極高。雖然lhc已經具備了極高的能量跟精度,可要保證處理高精度數據不出錯,依然要從系統層面提升其計算能力。
說到這件事,還有個插曲。
其實本來最初提出利用西林人工智能來進行數據驗證升級的科學家,都沒想到這件事能如此順利的推進。原因也很簡單,雖然美國并不是cern的成員國,但卻通過doe和nsf等機構向cern的特定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加上美國跟歐洲的關系擺在那里,而美國跟華夏目前的關系,懂得都懂。如果老美從中作梗的話,想要達成協議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很神奇的是,這次合作被提出之后,老美那邊除了幾個無關輕重的議員,發表了幾句不痛不癢的聲明之外,便沒了下文。既沒有引經據典,說明這樣的合作不合法,也沒有創造性的提出某個禁令橫加干涉跟阻撓。
甚至在不列顛有人出言反對時,還有極具分量的人物主動通過媒體表達出提出應該把科學歸科學,其他歸其他的想法。真的,當時直接把不列顛的發言人都給搞懵了。在記者發布會上語無倫次,鬧了些笑話。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解釋大概就是一邊在像踩剎車的時候,另一邊則在慣性作用下還要向前躥一下……
總之似乎跟西林扯上關系之后,老美似乎都變成了眉清目秀得樣子,好說話了許多。
但對于科學界來說,這無疑是個極大的好消息。大家各取所長來完成一項重要的科學實驗,促進科學理論的發展,還能節省大把的時間跟金錢。而不是把那些精力跟時間放在無休止的扯皮跟內耗上。
金秋十月就在物理學界復雜而又焦慮的心態中過去……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