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朕真的不務正業  >>  目錄 >> 第八百六十九章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第八百六十九章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作者:吾誰與歸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吾誰與歸 | 朕真的不務正業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八百六十九章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大明贏學是典型的績效贏學,這也是五步蛇自我修養里,將第二個規矩,換成了第一個的原因。

一定要做出成績,只要做出公認的成績,上司一定會看得見。

考成法其實就是要把大明官場變成績效贏學的實踐現場,將大明官吏變成績效人,做不成事,你就下下評滾蛋,做得成,你是吏員也能當官,飛黃騰達。

貪、奸、佞、諂、忠、直,無論什么,只要無能,在萬歷維新中,就沒有生存的可能。

這種目的性極強并且從考成法遴選出來的都是循吏,這樣選出來的官員,十分能干,但這樣的選法,無法篩選人渣,有些人又貪、又腐、姑息包庇、以權謀私,但依舊活躍在朝堂上,王崇古就是典型。

大明贏學的構建有兩個基礎,一個是大明本身就存在的華夷之辯,為了保證大明人始終處于優勢地位,大明始終處于天朝上國地位;

第二個則是矛盾說,大明的贏不僅僅要真的贏,東征九勝,還要深入梳理解決矛盾。

大明贏學和大明現狀,即權力、暴力、利益、階級、務實、矛盾不可切割。

戚繼光占領了對馬島、長門、石見、出云三國,再加上長崎總督府,形成了高墻,將倭寇圈在了倭國的范圍之內,保證倭寇不能再襲擾大明疆域,與此同時,斷絕了倭寇的根本。

婁虎駱尚志,殺了一個毛利輝元的一名大將,村上武吉,他爹村上義忠搞出了倭國的私掠許可證,再加上倭國內部內戰頻繁,倭人顛沛流離,一看做海寇可以賺錢,立刻成為了倭寇的一份子。

倭國同樣飽受倭患之亂。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都下過海盜禁止令,但都沒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收效甚微。

因為倭寇出現的誘因仍在,一份政令,解決不了問題,直到倭國大名們打累了,再無力征戰了,德川家康開始閉關鎖國,直接禁掉了所有的港口,只留下了長崎一個窗口,倭寇才徹底消停下來。

村上義忠干的活兒,就是私掠許可證。

倭寇搶來的東西,可以在他的地盤上銷贓,只要給十分之一的帆別錢就可以了,他允許任何海寇在他的地界銷贓,包括紅毛番,紅毛番劫掠商船后在石見城換成白銀,搖身一變成為了合法商人,在大明的濠境(澳門)購買足夠的貨物起運回泰西。

而且村上義忠、村上武吉都帶著村上水軍,四處走私、燒殺搶掠,他們父子二人,不僅縱容海寇在自己地界銷贓,還親自劫掠。

而村上武吉的藩主毛利輝元,對此不聞不問不說,還刻意縱容,因為村上水軍,是他手里對抗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一股重要力量,同樣毛利輝元也獲得了大量的財貨,支撐他的討伐。

至于多少人死于倭患肆虐,毛利輝元并不在意。

大明軍通過征伐,控制了對馬島,控制了瀨戶內海的關鍵港口,就把倭寇出現的誘因,消滅掉了一個,消滅了以村上武吉為首的倭人海寇集團,終結了帆別錢,消滅了倭國的私掠許可證,并且完成了對倭寇船只的管控。

倭寇出現的另外一個誘因,就是彼此內戰不休,飽受戰亂之苦的倭人,只能走上成為倭寇這一條路,這個誘因也解決了。

現在倭國各大名,在朝鮮戰場上,損失慘重,再也無力發動征伐了,現在都只能靜靜的舔舐傷口,靜靜的等待下一次機會。

但已經沒有機會了,大明不會再給倭國機會了。

倭國通過另外一種方式,被迫開始閉關鎖國了,因為港口、海船、造船廠、礦山都已經被大明所掌控,完全控制礦山,就可以鎖住文明的進程。

倭人現在想做倭寇也沒有門路了,關上了一扇門,必然打開一扇窗,走投無路不能做倭寇,可以做倭奴。

不僅要軍事勝利,還要政治勝利,經濟勝利,還要根本上解決矛盾,完全勝利,也是大明贏學的另外一個特征。

“嘖嘖,這也太奇怪了,將領們居然紛紛上奏,為高啟愚請功,戚繼光、李如松、祖承訓、馬林、麻貴等等,有意思。”朱翊鈞在動身前往天津州之前,收到了大明軍前線的奏報。

戚繼光告訴皇帝,大明軍已經動身了,計劃在三月十日抵達天津州塘沽港,比較吊詭的是:一堆武將,為文官請功,簡直是怪事一樁。

馮保將一本本奏疏擺開說道:“陛下,高啟愚前往京都和倭寇談判,把自己的命都賭進去了,索要了比戰場上更多的好處,如果將領們不為他請功,這日后,文臣出使,恐怕不僅不會保護戰場的勝利,還要吐回去。”

“以前都是這樣的。”

大明朝堂存在著文武之間的矛盾,大多數情況下,武將們贏回來的,都會因為精算之風,原封不動的送回去,武將在邊方打了勝仗,朝中的文臣大多數都是先質疑,如果是事實,就否定。

這種一團亂糟糟的景象,是興文匽武帶來的影響,大明振武后,余毒未消,終于在高啟愚這里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

這種風氣由來已久。

王安石振武,熙河開邊兩千里,司馬光以‘竊人之財,既為所執,猶不與之可乎’為由,就把打下來的兩千里地一厘不要的送了回去。

在司馬光看來,熙河開邊,就是王安石在偷了別人的財物,既然已經被抓住了,豈有不還回去的道理?

熙河開邊的將領沒有為王相公說話,后來大宋武備徹底松弛,天下傾頹。

類似的事兒,在大明也多次發生,精算棄地,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這樣放棄的,在大明文臣的眼里,大明武夫太猖狂,把你的功績廢掉,你還如何榮耀?

高啟愚此次出使不僅僅保住了既定成果,還逼迫倭國交出礦山,京都條約九條,大明軍打下了一半,高啟愚談下來一半。

當然高啟愚還是扯了塊遮羞布,大明會用倭國通行寶鈔購買這些礦產出產,倭國通行寶鈔不能和大明寶鈔進行互換,制作工藝極差,面值很大,出了倭國一文不值。

戚繼光在奏疏里非常明確的說明了請功的原因,要讓高啟愚榮耀,要把高啟愚捧得高高的,就是要讓天下讀書人看到,讓后來者循道而行,文武之間也不是必須要彼此針鋒相對,也可以互相配合。

自宋重文輕武之后,文武大臣之間的相處模式,遠不如漢唐時候的互相配合,武將在前線打仗,要小心后方的出賣。

戚繼光覺得十分可笑,張居正收武將的錢,就是貪得無厭的象征,就是值得恥笑的事兒,那時候沒有張居正作保,戚繼光都不敢想象平倭拒虜這兩次大仗,得打成什么樣。

馮保想了想解釋道:“陛下,戚帥不僅要軍事勝利,還要政治勝利,不僅要在戰場上贏,還要在朝堂上贏,讓文武一心,團結在陛下身邊,為王驅使。”

朱翊鈞想了想說道:“那就讓高啟愚榮耀!東征英豪錄里專門給他加一篇,謁者天官。”

謁者天官,為傳達王命、引導賓客的星官,在太微垣之中。

這已經是極大的榮耀了,歷史上文臣入武廟的只有諸葛孔明,再無他人,高啟愚一個文進士,能混到英豪錄上單開一頁,這是極大的殊榮,這是皇帝的肯定。

朱翊鈞想了想解釋道:“已經發出的就不必追回了,追加一卷,將京都之戰死難軍兵的名冊,一起記錄在上,就叫京都之戰,以紀念京都之戰中犧牲的軍兵們。”

“他們的犧牲應該要被銘記。”

這么做就是額外殊榮,在東征英豪錄中的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沒有一個是只打了一場京都之戰的人,高啟愚是唯一一個。

京都之戰朱翊鈞非常不理解,為什么不把神火飛鴉放平!

神火飛鴉放平,豐臣秀吉的武士絕對會因為死傷慘重,而不得不撤退。

后來朱翊鈞和前線溝通后,才了解到,當時在京都迎恩館駐守的大明軍兵,根本沒打算活著回來。

那時候的大明軍面臨著一個二選一,放火燒京都和神火飛鴉放平擊退倭寇,擊退倭寇就沒辦法放火了,神火飛鴉數量足夠,但用于放飛神火飛鴉的車弩、弩弦不夠用了。

當時前線指揮李誠立,判斷迎恩館明軍必敗無疑,因為豐臣秀吉帶領的倭寇已經將大明軍兵團團圍困,密密麻麻不計其數,李誠立判斷局面,選擇了放火燒了京都,這就是拼著玉石俱焚。

只是李誠立沒想到,豐臣秀吉在這場勇敢者的游戲里,選擇了膽怯。

豐臣秀吉因為后方大火,不得不選擇了撤退。

大明軍這種向死而生的選擇,就是宣示態度,最終逼迫倭人徹底投降,徹底打碎倭人的膽氣。

大明深入倭國腹地京都的軍兵們,很清楚他們的目的,這是一支孤軍,沒有后勤、沒有補給,就是昭示大明態度,還不肯降,就打到倭寇肯投降、完全臣服于大明意志為止。

“陛下,大宗伯說,郊勞臺可能出了點問題。”馮保將一本奏疏小心的鋪在了皇帝面前。

朱翊鈞有些驚訝的說道:“郊勞臺是王次輔主持營造的,怎么還沒完工?王次輔領了這么多年鼎工大建,次次都是提前完成,這次怎么延后了?”

很不對勁兒。

皇帝從去年十二月就已經表示要降階郊勞,這就是個小活兒,一個小廣場,一個八角亭,一個石碑,三級月臺,結果居然建了三個月還沒建完。

馮保低聲說道:“降階之禮許久未行,禮部查舊典,查的有點多了,出了點狀況,這讓工期有些延緩了。”

郊勞臺修建很快,大明有著十分豐富的產業工匠,鼎工大建歷史悠久,修個郊勞臺,十分簡單,是降階的禮法出現了問題。

上一次皇帝去城外迎接大將軍回朝,還要追溯到漢代去了,這不是一種常見的做法,那一次還是漢武帝去接衛青凱旋,衛青跟匈奴作戰的戰場實在是太遠了,戰報傳遞不及時,導致朝中出現了一些分歧。

“以后這種事兒,查不到舊典,就按咱們自己的想法來就是。”朱翊鈞也知道禮部難,這么多年,根本沒有什么參考。

沒有標準就制定大明標準,并且成為禮法的一部分。

朱翊鈞看完了奏疏,才知道禮部難在了哪里。

因為禮部發現了一個大漏洞,萬士和因為不讀書不專業闖的禍,埋了十七年終于露出了全貌。

這個漏洞就是皇帝從探望病重的成國公朱希忠開始,皇帝那時候就已經在降階了,臣子病重探望、皇帝去全楚會館蹭飯,都屬于降階。

萬士和是個不讀史書的諂臣,在皇帝公然違背禮法的情況下,萬士和并不知道違背禮法。

禮部尚書不懂《禮記》,看起來有點離譜,但非常正常,不要讓專業人士管他們擅長的事,是官場的慣例。

通常懂農業的不能管理農業,不懂法律的管理法務。

因為官僚體系的第一原則,維護自身權力,維護自身權力的重要性遠高于專業事務管理。

一旦專業人士若掌控實權部門,可能會形成技術權威,削弱官僚系統的政治操控空間。

比如,萬士和接受了圣訓開始多讀書,他后來真的擅長禮法,動輒祖宗成法,萬士和成為專業人士后,很快就形成了技術權威,全面推動了禮部改革,而不是服從文官體系的穩定訴求。

最終弄得禮部這個清貴的衙門,變得‘腌臜媚上’了起來。

外行的大臣,更依賴已經根深蒂固的下屬,依賴下屬的建議,實際決策權就掌控在了官僚的手中。

不僅僅是禮部,連文華殿也是如此,皇帝不夠專業,就只能聽從廷臣們的建議,實際決策權掌握在了廷臣的手里,但皇帝足夠專業,就會推動全面改革,來掌控權力。

而官僚體系的第二原則,穩定大于一切。

對于官僚體系而言,這個群體最大的癥狀,就是越拖延越高效,越費錢越便宜,越秘密越公開。

專業人士掌控了實權部門,就會傾向解決問題,而不是追求流程上的正確。

這樣一來,就違背了越拖延越高效,拖字訣可是官場上的大殺器,只要我不處置,我就不會犯錯,對于官僚而言,這就是對自己的高效,不犯錯的高效與穩定。

只要拖著不辦,就是對自己的穩定,對自己的高效。至于問題?那是公共問題,跟我個人有什么關系?

頂頭上司十分的專業,對各種事情十分了解,總是一針見血的找到問題,催促做事,做的越多,錯的就越多,不如拖,拖一次,十次,拖到所有人都筋疲力盡,不再關注為止。

專業人士對于成本的掌控有基本了解,就沒有了油水的空間,做任何事都不能‘越費錢越便宜’了。

王崇古領的鼎工大建,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對土木之事極為了解,他從揚州知府開始就修城墻,到了宣府大同修關隘、營堡、邊城、長城,對于土木的成本,包括貪腐成本就了解,總是將油水控制在底線范圍內。

比如馮保就不敢把一個雞蛋作價十兩銀子一個賣給皇帝,大興縣的縣令,也沒辦法用一畝地產三萬斤番薯糊弄皇帝,這都是專業人士對事實的掌控,讓官僚體系無法利用各種漏洞,合理合法的侵吞。

越費錢的鼎工大建,對于參與其中的任何人,都是可以占到便宜的。

而越秘密越公開,其實就更好理解了,只要不公開,甚至不記錄,就會穩定,穩如泰山,大明中書舍人,總是去入廁,實在是躲不了,就挑挑揀揀、顛倒順序,讓事情變得有利于自己的穩定。

每一個中書舍人記錄萬歷起居注,都奉行這一金科律例,從沒有改變過。

官僚體系的第三原則,無責任化流程。

通過繁瑣的、精巧的制度設計,將不合法、不合規、不符合公序良俗的事情,通過流程,變得合法合規,最終達到‘沒有人需要為禍患負責’的效果,你皇帝想追責?全都是無辜的,你追究誰的責任?

而專業人士掌控部門,這種精巧制度設計,就會失效了,因為哪里出現了問題,專業人士一目了然,知道誰在搗鬼,即便是這次不說,下次也不會再用了,這樣權力就會在績效之下失去,自己被取而代之。

所以,官僚體系,非常抗拒專業人士的出現,外行領導內行就逐漸成了常態。

萬士和起初不懂禮法,他也不知道皇帝親自探望成國公朱希忠是在降階,也不知道全楚會館蹭飯是一種極高的禮遇,也不知道皇帝以大將軍府黃公子身份行走違背禮法,他全以為陛下孩子心性、不拘小節,紆尊降貴,長大了自然不會做了。

可后來萬士和讀書讀得多了,知道了違背禮法,卻不糾正,因為糾正就是自己失職,也沒人說,萬士和自己當然不會跳出來,告訴所有人,我這個禮部尚書不合格,連最基本的禮法都不懂,下屬們都在等著看我笑話,就這么拖來拖去,拖到萬士和人都走了。

新任禮部尚書沈鯉,在營造郊勞臺查舊典,才發現,萬士和留下了這么一個大坑。

“糾正還是不糾正,這是一個問題。”朱翊鈞看完了沈鯉的奏疏,笑的前俯后仰。

沈鯉不糾正就是違背職業道德、專業素養、骨鯁心性,糾正就是逆上,最終沈鯉還是選擇了逆上,上奏說皇帝的行為,不符合禮法。

“難得糊涂吧。”朱翊鈞給出了批示,這種情況不是禮部的錯,也不需要禮部尚書背負責任。

道爺修仙、先帝神隱、朱翊鈞主少國疑,這么多年來,皇帝是不太活躍的,所以這些細節,禮部官員自己都忘干凈了,這降階的禮法之爭,早就沒人研究了,這也是萬士和能糊弄這么多年的原因。

他知道別人不知道,他就可以糊弄。

這是個巨坑,無論沈鯉糾正還是不糾正,一個弄不好,就是個萬歷大禮議之爭,為了禮法的事兒,攪的整個大明朝野上下不得安寧。

而皇帝降階郊勞的曲禮,引發了對降階之禮的鉆研,朱翊鈞在糾正還是不糾正之間,選擇了‘還是’。

朱翊鈞是不在意萬士和這種程度的糊弄,因為他的一切行為都是自發的,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他如此活躍,就為了一件事,站著當皇帝。

他的活動,都是為了皇權的延展,相比較早已經失效的禮法,皇權的延展更加重要。

朱翊鈞從沒忘記過自己獲得軍權控制的困難,他把自己訓練成了一個銳卒,身體力行、十七年如一日,風雨不輟才擁有了掀桌子的能力,無論如何,他都不會放棄。

皇帝給出了具體的批示,禮部就好干活了,皇帝的意思是非常明確的,循跡而行,不過多的討論和關注,不引起更多的爭論。

萬歷十七年三月初九,大明皇帝的車駕,隨著東風,終于向著天津州而去,這是皇帝十七年來,第四次前往天津州,第一次是接俞大猷回京,第二次是閱艦式,第三次是南巡,這次是接大明軍凱旋。

天津州變得越來越重要了,這是大明京師海上的門戶,而天津州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朱翊鈞第一次去的時候,天津州還是天津衛,衛城圍不過十里,民九萬三千余,不足十萬,而現如今,天津州作為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丁口已過百萬,房舍綿延不絕。

因為渤海灣結冰的緣故,塘沽港算不上良港,但解凍之后,仍然是千帆竟過,來自大明北方的商品,在港口和碼頭集散。

天津州沒有城墻,一切城防,都是圍繞著交通展開,道路、橋梁、閘口等等。

戚繼光在戰爭論中講:

火器對城墻的破壞力極其強大,要建設新的城鎮防御體系,即就以城區為依托,與廣大的附郭民舍等外圍地區相結合,組成立體的、多地帶的、多體系的環形的防御體系,以增強防御的韌性和穩定性,這是火炮時代的必然。

大明天津州、膠州灣、青島城、松江府、寧波、廣州,再到海外總督府的仁川、漢城、長崎、琉球、淡水鎮、興隆莊、密雁、呂宋、達沃、椰海城、舊港、馬六甲城、大小金池、大鐵嶺等等港口城鎮的城防建設,都是遵循戚繼光戰爭論而營造。

理論上,在同等火力之下,如此營造的港口,是永不陷落的,鋼筋水泥營造的罐頭,爭奪每一間房舍,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才能推進。

當然戚繼光也十分明確的表示,還有一種會陷落的方式,百姓給敵人指路。

這種城防體系是極其依賴軍民協同的,一旦百姓不再支持,那這套看起來四處漏風的城防體系,就得不到足夠的后勤支持,軍兵不能久戰,不過到了百姓不再支持的地步,這都是小問題了。

百姓都不支持的朝廷,泥沙俱下,甚至連軍兵都難以招募了。

比如五代十國的前蜀國投降北宋的時候,花蕊夫人有詩云: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宋滅后蜀這個回旋鏢,飛了167年后,正中宋徽宗、宋欽宗的眉心,等到金人鐵蹄南下的時候,這汴梁城內,再無人愿意為大宋的統治階級賣命了,最終靖康之恥,兩個皇帝被俘北狩。

大多數情況之下,堅固的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攻破。

朱翊鈞看著天津州的種種變化,對著坐在同一節車廂里的張居正說道:“先生,等回到京師,就給天津州升府吧,地位等同于松江府。”

“臣遵旨。”張居正看著窗外也是十分感慨,他嚴重的低估了大明的發展速度,萬歷維新的發展,比他想象的還要瘋狂,萬民創造財富的能力和速度,超出了預期。

戶部也有這種困境,每年實際歲收都要遠超預期,各種增長,讓王國光、張學顏都直呼不可能。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不給百姓增加賦稅,而國朝財政依舊充盈,這種政治幻想,從漢代時候就已經有了,但從來沒有實現過,即便是說這句話的桑弘羊,后來的王安石,都沒做到,張居正其實也沒做到。

清丈,清出了天下鄉賢縉紳的隱田,朝廷增加了田賦的收入,鄉賢縉紳的確開始交稅了,但他們一定會把這些增稅變本加厲的攤派給大明的窮民苦力,朝廷每多收一兩銀子,百姓可能要承擔上千兩銀子的負擔。

朝廷一直在堅定不移的降低田賦歲收和比例,每年都在穩定的下降之中,只要還田、營莊法推行的地方,大明都有田賦上的極大減免。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萬歷維新居然做到了,代價就是大明上下都鮮有人提到的倭奴、夷奴、黑番。

這些年,大明向南洋輸送了近百萬的倭奴、倭女、南洋姐,還有本地征伐的夷奴,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紅毛番商人販賣到南洋的黑番。

即便如此,大明皇帝對倭國的報復還沒停止,按照皇帝的思路,東南倭患三十年,受倭患影響的大明百姓少數三千萬丁口,倭國要還三千萬的血債,才是對等報復。

倭國現在滿打滿算不到七百萬丁口了,不僅還不起,還要倒欠皇帝兩千三百萬丁口。

至于大明內部矛盾引發的種種問題,皇帝也一股腦全都扣在了倭國的頭上,對此鄉賢縉紳、勢要豪右、官選官、世襲官都保持了絕對的沉默。

如果不讓皇帝把罪責扣在倭人的頭上,那皇帝一定會把這筆血債扣在他們的頭上,那還不如苦一苦倭人,罵名皇帝來擔。

“陛下,大明現在日新月異,陛下提出的萬歷維新五事,真的能實現嗎?”張居正略顯出神的問道。

皇帝提出了萬歷維新的五間大瓦房,不蓋好,絕不停止維新,這是一個莊嚴的承諾,但這個承諾有點像理想國的幻夢。

但張居正居然升起了一種,真的有可能實現的錯覺,這看起來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正在一步步的變成現實。

朱翊鈞笑著說道:“那是自然,一定可以,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朕真的不務正業目錄  |  下一章
朕真的不務正業 手機網頁版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15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