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神話大漢,冠軍兵圣 第二百九十一章 登泰山,封禪地
封禪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比伏羲氏更早的無懷氏時期。
所謂“封禪”,封是祭天,禪是祭地。
據《史記·封禪書》所述:
“封”就是在泰山上聚土,筑圓臺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于天下;
“禪”則是在泰山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筑方壇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其福澤。
想去泰山封禪,并不是皇帝興起,你說想去,想去就能去。
封禪對帝王來說,同樣是巨大無比的榮耀,彰顯“君權神授,奉天承運”的過程。
是向天上傳告,凡間在他管轄下的文治武功盛況。
必需要‘奉天命’,去泰山前有天降吉兆,對應‘承運’!
自古以來只有“受天命”的帝王,蓋世英主,才有資格舉行封禪大典。
《史記》上就記載過,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在得到霸主地位后,想舉行封禪儀式,于是詢問管仲的意見。
管仲就是那位開創了女閭的大佬。
除了法家的正經職業,管仲的副業,要算是華夏勾欄一脈的鼻祖。
齊桓公想封禪,管仲便以先前的封禪,都是受命于天,得到天的啟示后才進行為由,阻止了齊桓公。
悠悠神州,朝代更迭,真正得到天地認同的泰山封禪并不多。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始皇帝和武帝劉徹。
始皇帝是開古人之先河,第一個完成一統的大帝。
而神州是在武帝治下,得以祛除外敵,拓土千里,納四夷入漢人版圖,國土激增倍許。
封禪還有著嚴格的步驟順序。
第一步要大臣正式上奏表功,說皇上啊,不得了了,臣發現這天下在您的治理下,風調雨順,民眾豐衣足食,當下正是千古盛世啊,要不咱封一下試試!
皇帝眼睛一亮:試試就試試。
那你趕緊去找找,看看老天爺答不答應,若答應天下必有吉兆。
于是大臣滿天下發布公文,尋找天授吉兆。
這方面最大的丑聞是北宋的宋真宗,為了能去泰山封禪,得天命所歸,自導自演了一場“天書鬧劇”,來證明祥瑞降臨。
然而史書上寫的清楚,把他給拆穿了。
唯始皇帝和劉徹,乃天允之,得以登泰山。
等大臣找到吉兆,皇帝大喜,說朕果然天子,天地都認同朕。
于是下詔,說要封禪,請天地與我配合呼應。
眼下劉徹出長安,已是經歷了以上三個步驟,即大臣上奏,天降祥瑞,下旨告天下要封禪。
劉徹所獲祥瑞吉兆還不止一件。
其中有一尊鼎器。
當年始皇帝得天命,獲上古九鼎,鎮山河萬川。
他封禪后,又將九鼎埋回地下,與地脈合,后人再難見到。
漢得天下,到劉徹登基,衛青連敗匈奴,就有陰陽家夜觀星象,發現寶光沖霄,清輝搖動長空,遂在咸陽宮下取出一尊寶鼎。
這就像是一種國運的過度,從秦移交到了漢。
最近這段時間,霍去病連破匈奴,地脈勃發,萬物豐澤,也是天下皆知的大吉征兆。
所以劉徹覺得封禪的時機來了。
他往東去泰山,已是封禪的第四步。
從長安出來的百官,宗室,在禁軍護持下,隊伍綿延近二十里。
霍去病統兵,策騎護持在皇帝的帝輦旁。
車上是皇帝和皇后,還有太子。
稍后的車駕上,宗室幾乎傾巢而出。
包括劉清,還有隨她同行的白南妤,卓青珂。
這等盛事,白南妤收到劉清的邀請,有些受寵若驚。
而更后方,各家氏族之人,也都在受邀之列。
他們將代表一個階層,在泰山下有儀式,需要他們來參與完成。
皇帝的車駕出長安,立即響起恢弘的儒家經典吟誦聲,告天地,封禪啟幕。
“帝承天意以從事,任德教而不任刑……治國者以積賢為道。”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事各順于名,名各順于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董仲舒一身青儒袍,身后跟著白羽,司馬遷,霍光三個親傳弟子,亦都盛裝打扮,模樣如書童。
三人各捧一件儒家圣物,乃孔圣人手書的儒家典籍兩卷,孟子用過的筆墨,荀子留下的一把裁剪簡書的青銅介刀,還有一件樂器。
這幾件東西,對應的是儒家的‘經典’,教化和禮樂。
董仲舒神色肅穆,如一國的國師,手捧禮樂編鐘,邊走邊親自敲擊。
他每敲一下,便有吟誦的經文,出口成章,宛若地涌金蓮,無數文字從虛空中泛起,烙印落在皇帝的車轅下。
那車轍經過處,竟是用金色的儒家經意鋪就。
天地間異象大盛。
就像太陽普照在大地上,光曦灼目。
董仲舒說完了道尊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道尊聲音一出,也有天呈異象,一縷紫氣被引出,從長安鋪開,直指泰山,煌煌如仙路。
此番皇帝出行,仿佛整個國運都在為其護駕。
這才是真正的封禪,天地交感,萬物協同!
整個國家的力量,都被調動。
和董仲舒參與其中,親歷國之盛況,欣然興奮不同,道尊暗地里直翻白眼。
他不想來給封禪站臺。
但沒辦法,讓人捏住了把柄,預見到的艱難人生就此展開。
他瞄了眼霍去病。
這位冠軍侯正高坐馬上,一身戎裝,嶄新的郎中令官袍做內襯,鋒芒畢露。
他周邊隨行的皆為禁軍精銳。
復陸支,陳慶,姚招,趙破奴,趙安稽各自策騎,帶領兵馬,端地是威風凜凜。
禁軍兵鋒匯聚,天上顯出一根巨大的戰戈,橫亙蒼穹,蘊霸世之威。
道尊掃了眼蒼穹上的戰戈,暗自咕噥:“冠軍侯的修行好像又漲了,沒天理啊,一個境界接一個境界的往上突破。”
張湯,姜堰,大司農,墨家等各流派,亦都有手段,助力皇帝出長安往東去的氣象。
而皇帝正在車駕上和隨行的霍去病閑聊:“你想讓朕封‘道’為國教,有何用意?”
“做些準備,南邊的國家有一種修行曰‘佛’,不久后會入我大漢傳教,臣想先推一波自家的東西,占個先手。陛下把各地名山都撥給道教建道觀,先站住氣數最好。”霍去病道。
“胡鬧。”
皇帝訓斥道:“伱說的‘佛’若有害,朕自是不允,若無害有益,傳播何妨?”
霍去病簡單研究過佛、道兩家的思想主張。
佛能在后世傳開,廣為人知,和他的輪回說,善有善報,眾生平等,迎合人心有直接關系。
佛家是入世的修行。
道家卻是清靜無為,講的是順其自然。
道不爭不搶,也沒有輪回轉世,‘信我’就有回報,來世得福果的核心思想兜底。
大家都覺得信佛,能得到回頭錢。
道家干巴巴的修行,不給回報,從開頭就是賠本買賣,所以在傳播上天然弱勢。
霍去病準備拿道尊當工具人,做些調整。
要知道這方世界具備神話力量,佛教的傳播,就變得很有必要做出應對,且必須早作。
長安去泰山迢迢數千里。
出城不久,霍去病便動用行軍策,但并未全速趕路,立時四天,對應天地四時,才最終到達泰山下。
在這里將展開封禪的第五步,即皇帝沐浴凝神,收斂欲望以靜心。
當天晚上,又同步展開封禪的第六個步驟——薪火柴祭!
在泰山主峰下的四個方向,放四尊大鼎,鼎內燃火。
古人認為火光朝上,煙霧升天,可與天神相通,傳達祭祀者的敬意!
大火徹夜燃燒,從遠處看,泰山周邊四方,像是燃起了四座巨型火把,照耀神州。
夜色安靜。
眾人歸營,各自休息,等待著皇帝登泰山的那一刻到來。
海風吹來,拂面生寒。
劉遷從淮南遷居到濱海地區,最不適應的便是其呼嘯不停的海風。
他此時正呆看著面前的一副竹簡。
這簡書來到十分蹊蹺。
他知道父親淮南王身死后,心里像是有根支柱倒塌了,晚上難以安枕,夢境不斷,常夢到離奇之事。
而今晚他也做了個噩夢,夢中有漢軍找到他的位置,策騎殺來,一劍斬斷了他的頭顱。
殷紅的血濺射,劇烈的疼痛中,劉遷從噩夢中醒來。
午夜的時間,明月高懸。
他旋即看見臥榻旁的矮席上,多了一卷竹簡。
簡書上憑空浮現出字跡:“你父被霍去病和皇帝所殺,你可想為他報仇?”
字跡如血。
劉遷驚恐顫栗,駭然不已。
“你不敢面對霍去病和皇帝?”
簡書上的字跡帶著嘲弄和不屑:“你的怯懦,注定事無所成,參與不了這世間的風云變化。”
劉遷像是受到刺激般,大喝道:“我沒有,我已經什么都沒有了,還有什么可怕的?”
“不,你還有,你父謀劃多年的退路,秘密從淮南轉移出來的人口,以及攻占下來的這座小國。
他死了你就是這小國之主,國雖小,卻也有百萬人口。你若愿意,用這百萬人口的命搏一搏,或許有報仇的希望!”
簡書上字跡變化,像是誘惑劉遷的惡魔低語。
“百萬人口……”劉遷低聲呢喃。
皇帝在泰山下沐浴更衣,先祭祖,靜心凝神。
這個過程同樣是四日,應合四季輪轉。
到四天后的清晨,皇帝一身龍袍,頭戴垂珠冠,來到泰山玉皇頂所在山腳下。
此時天下各氏族階層,分別代表百姓,百官,宗室的人選,陸續出列。
原西域各國的國主,皇室,東北扶余,烏桓各部首領,以及西羌部分同意入漢的部族之首,齊聚泰山下,寓意百國來朝。
他們和宗室的人,百官,分列五方,對應五方萬民之意,對皇帝恭敬叩拜。
陰陽家姜堰寬袍大袖,立在山腳處,宣:“帝奉天命,登泰山以封禪。”
包括皇后,太子,劉清等宗室近親,都要留在山下,仰望登山的皇帝。
只霍去病得以伴行,衛青稍后,亦可跟在后方登山。
但第一陣列只有皇帝和霍去病。
這和歷史上的實際情況差不多。
歷史上武帝登泰山封禪時,霍去病已故去,但劉徹親手拉著他的兒子,當時不滿十歲的霍嬗,一起登上泰山之巔。
武帝與霍去病之子,登泰山進行封禪大典。這種殊榮連太子都不能享受,原因是什么?
作為霍去病之子,武帝一直對霍嬗寄予厚望。
霍去病死后,霍嬗同樣是他養大的。
他希望那位封狼居胥的蓋世名將,能將他的衣缽傳下來,讓霍嬗長大后、像其父霍去病那樣為國建功,再現破敵無數的輝煌戰果。
可惜,霍嬗在登泰山后不久,突然暴斃,無疾而終,武帝聞之大悲。
而此時,就在皇帝和霍去病雙雙跨上泰山的第一道石階時,天上驀然劈落一道驚雷,頃刻間照亮了山河大地!
皇帝置若不見,穩穩地邁步登上第二階石階。
霍去病落后稍許,隨行在側。
兩人在一聲聲驚雷中,穩步攀山,越走越高。
(本章完)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