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非常神奇的缺陷美
要彷制鈞窯瓷,柴窯點火前,還必須關注一下詳細的天氣預報。
如果天氣的條件不是很好,就需要注意了。
但是,制胚完成,也不能拖得時間太久。
入窯燒制,三天開窯。
這時,往往一窯四五十件志鈞盞,只有寥寥幾件精品,折合下來精品率僅有5。
但是,就算只有兩件精品,也能讓業內人是交口稱贊。
手工拉坯制作的“志鈞盞”,裝飾手法采用跳刀紋、旋紋、鈞釉、天目釉。
造型關鍵的口與足,精修出微足、高足、翻口、斂口等。
不同裝飾手法的組合,帶來的是不同的視覺體驗。
結合柴燒工藝,或施窯變多彩的鈞釉,或無釉裸燒,使得一款小小的茶盞,可以呈現的風格面貌多達近百種。
俗話說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有些感覺上的東西并不牢靠,需要反復的做出成品進行對比,才能確定哪一種更好。
“更好”,是所有制瓷匠人對鈞瓷藝術的追求,陳文哲自然也不能例外。
只不過,他之前就做過鈞窯瓷,現在自然不會在做。
但是,不做鈞瓷,他可以做點哥窯瓷。
真正說起來,宋代五大名窯當中,官窯、哥窯、鈞窯,三者的相似之處實在是太多了。
宋代名瓷中,官窯、哥窯、鈞窯均是宋瓷中的珍品。
這些精美的瓷器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是一種用來珍賞的陳設之瓷。
功用相同,又處在同一個時代,相似之處是難免的。
采長補短,借鑒別人的頂級技術,哪一個時代都有。
當然,借鑒歸借鑒,總不可能最后做的瓷器一模一樣。
所以,從瓷器的造型、胎釉、支燒方法等,官窯、哥窯、鈞窯瓷器的特色都不相同。
宋代名瓷中,官窯、哥窯、鈞窯均是名揚四海的宋代著名瓷窯。
北宋官窯的窯址至今并未找到,而且文獻記載的資料也較少。
哥窯的窯址也并沒有確切的發現,這更加增添了哥窯瓷器的神秘性。
哥窯瓷器造型精美,器身布滿了裂紋,這種帶有缺陷之美的瓷器傳世品極少,所以堪稱為我國珍貴的瓷器。
鈞窯的發展十分清晰,從北宋至金元時期,鈞窯一直燒造。
官窯和鈞窯先不說,先說哥窯。
宋代哥窯瓷器的造型,主要是以陳設瓷和彷古瓷為主。
葵口碗、五足洗、弦紋瓶、菊瓣盤、三足爐、八方杯等均是常見器物。
宋代哥窯瓷器的胎體非常致密,一般呈灰色、土黃色,或者深紫灰色。
宋代哥窯瓷器的釉色主要有粉青、翠青、灰青、灰黃、米黃、月白等多種。
哥窯瓷施釉較薄,呈酥油光澤,也具有“金絲鐵線”特征。
哥窯瓷器的支燒方法,主要采用施釉裹足支釘燒。
同樣作為宋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哥窯瓷器,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中最為神秘的一種。
在它的身上有著不少不解的謎團,比如哥窯是官窯類同的一個窯口,而且非常接近。
它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征,也開片。
那么它有多接近呢,見過哥窯和官窯瓷器的,只要對比一下,就知道其接近程度。
這種相似度,有時候連專家都分辨不清。
有時候區分它,確實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
這一切都是因為,史書記載都不太祥。
那傳說中,哥窯是這么出現的?
嘉靖45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稿》中稱,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
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
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
這部古籍中說的是:哥窯和龍泉窯,都在今天的江浙的龍泉縣,在浙南地區。
南宋時候,他認為有兄弟兩個兄弟,哥哥燒的就叫哥窯,弟弟燒的叫龍泉,這是嘉靖時期的一種說法。
只要是認真研究過哥窯的,就知道這種說法并不太靠譜。
不說其他,只說龍泉窯瓷器和哥窯的區別,那就太大了。
既然是親的兩兄弟,技術出自一個地方應該不難想象吧?
那么他們制作出的瓷器,為什么差距那么大?
陳文哲對于龍泉青瓷十分有研究,對于哥窯也很了解。
先不說龍泉窯的作品都是什么樣,先說哥窯,他跟官窯就太像是了。
不說其他,只是一個外部特征,其相似度就太高了。
第一個特征就是金絲鐵線,這是它的典型特征。
所謂金絲,是細碎的開片呈黃色。
鐵線是黑色的開片,呈黑色。
而金絲鐵線在古代還有一種說法,叫文武片。
指的是開片的大小,因為一般到金絲這塊兒,開片都比較細小。
到鐵線這,都是大塊。
金絲鐵線它這個特征,實際上是陶瓷燒造中的一種缺陷美。
他在陶瓷燒造中當中,由于胎和釉的膨脹系數不同,所以它出窯以后,它又就會開裂。
它會怎么開裂呢?如果你們看過出窯,你覺得非常神奇。
剛一出窯,聲音都聽得見。
你聽得清清楚楚,這個瓶子在炸裂的聲音清脆悅耳。
那么噼里啪啦的聲音,能炸多長時間呢?能炸兩年。
買過新的哥窯瓶子擱在家里,夜深人靜的時候,有時候就聽到砰的一聲,砰的一聲!
一直要持續一兩年的時間,這是很多人不能想象的。
那么它為什么呈現金絲鐵線?就是剛才說的要炸了。
所謂的文武片有大開片,開片之后,直接擱入了黑色的炭黑水里,就呈現出黑色的鐵線。
現在直接擱墨汁兒里就可以,然后拿出來以后,這個瓶子就變成一個黑開片,非常清晰。
而很細的開片呢,由于它那個間隙過小,顏色是進不去的。
所以時間長了,氣體進去里頭,氧化成黃色,它這么出現了金絲,它是時間造成的。
哥窯的第二個特征是紫口鐵足,這個跟官窯的特征一樣。
但哥窯也有點不同,曹昭的《格古要論中》說就:舊哥窯色青濃澹不一,亦有紫口鐵足。
曹昭是松陽人,松江就是現在的大海市。
曹昭的《格古要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于古董的文獻,他是在明初就寫了。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