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七百八十章知來處方可尋歸途,有寄托才能求發展
銅銹一般分為兩種,無害銹和有害銹。
由于受水浸土埋及大氣的侵蝕,青銅表面逐漸產生變化。
它們在青銅器表面形成了保護層,使之不再繼續遭受腐蝕,并增添了青銅器的古雅色調。
這種是俗稱的“無害銹”。
人有生老病死,青銅器也是。
被工匠鍛造出來的那一刻,為生;
歷經千年時光的洗禮,為老;
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氧化生銹,為病;
當銅銹蝕透器身,再也無法修復時,這件器物也就死了。
而修復師的職責,就是把生了病的青銅器“搶救”回來。
有一種被稱作“青銅病”的有害銹,它就是綠色粉狀銹。
其特征是綠色粉狀物,結晶疏松,指甲都能刮掉,手摸染色。
這種銹,能夠使金屬的腐蝕,不斷延伸擴展。
最終,這種銹會導致青銅器穿孔,甚至最后徹底變成一堆銹粉。
此外,這種銹還像病毒一樣,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是青銅器的“癌癥”,危害極大。
要知道,這種東西剛剛發現的時候,根本沒法治。
幾乎沾上的青銅器,最終都被銹蝕一空。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能夠處理了,但是也需要小心。
幸虧發現的早,現在還處理還來得及。
青銅器除銹是個技術活,除了機械法剝離之外,最有效的辦法是用160克細木屑,60克滑石粉,240克麥麩子,再加入50毫升醋,拌成糊狀,涂在生銹的銅器上,風干后,銅銹自然就脫掉了。
有些銹層很牢固,
不易剔除,
可用油泥挫成長條,
把銹的四周圍住,用滴管滴入溶液,使銅銹軟化分解,
再用刀剔挖干凈,并用水沖洗。
要注意,
有時器物沒有必要采取全面的去銹方法,
而只需作些局部處理就可以了。
有害銹,
卻是必須要處理的。
而處理有害銹,就必須要小心。
有害銹發展起來,
會使器物損失逐步嚴重,并不斷擴散,對這種現象必須及時處理,
隔離存放。
有害銹,
其實是一種化學反應,
最終是把銅轉化為銅離子。
而想阻止銅被逐步轉化成游離的銅離子,
要么阻止青銅器與空氣中的氧和水分接觸,要么去除或者隔離氯離子。
青銅器本來就是用來與鑒賞的,
若要隔絕氧氣和水分,勢必要密封保存。
如此一來便失去了觀賞的價值,因此處理這樣的銅銹,
一般多采用貼敷法,來清除青銅器中的氯離子。
此法脫胎于傳統浸泡法,
操作簡單,除銹精度高,
大大降低了技術難度要求,能最大限度保全銅器本身,
避免“修復性破壞”,就算是普通者也可以使用嘗試。
在使用貼敷法去除有害銹前,應先“刮骨療傷”。
先使用尖銳竹片,將有害銹部位的綠色粉狀物,盡量剔除干凈。
這樣可以減短貼敷時間,避免藥液浪費。
接下來是貼敷藥棉,將藥棉浸入除銹液溶液中,
充分浸潤后,用鑷子將藥棉夾出,貼敷在生有害銹部位;
接著用塑料袋或保鮮膜,將青銅器包好,
保持藥棉濕度。
4至8小時后取出,用蒸餾水或純凈水沖洗即可,切勿使用自來水沖洗;
之后觀察除銹情況,若有殘留可重復1、2步多次,直到青銅器表面的有害銹清除干凈。
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除銹液為堿性溶液,ph值≥8,有一定的腐蝕性,切勿沾到手上,操作時請戴上手套。
若不慎沾到皮膚上,用清水沖洗即可。
有害銹并不只在青銅器表面生成,有可能會沁入銅身,腐蝕銅器內部,造成銅器穿孔、斷裂。
因此要將除銹完成的青銅器,放入脫鹽液中,浸泡12星期,以免有“漏網之魚”。
浸泡完成后,將青銅器用蒸餾水或純凈水清洗干凈,放置在干燥處觀察23天。
如果銅身上,不再出現有害銹,便可進行下一步處理;
如果又出現有害銹蹤跡,則重復除銹——浸泡脫鹽液的過程,直至有害銹徹底清除。
封護保存是去除有害銹的最后一步,將青銅器用蒸餾水或純凈水清洗干凈,吹風機吹干或自然晾干,然后用刷子蘸取封護液,均勻涂抹在生有害銹處。
晾干,再繼續進行第二次。
具體涂抹次數,視涂刷后外觀變化決定。
但也要注意,一個部位不可涂抹太多。
涂抹太多,可能會導致青銅器局部感光太強,甚至泛白,影響觀賞。
若不慎涂抹過多,可用丙酮溶液在過多部位輕刷幾次,然后在通風處晾干即可。
一般情況下,青銅器生有害銹部位,與其他部位顏色常不一致,還有可能出現孔洞,影響觀賞。
因此在除銹工作完成后,可以進行補色修復處理,以提高青銅器的觀賞價值。
幾步下來,青銅器的有害銹處理工作,已經完成。
這時不用密封包裹保存,可隨時陳列鑒賞。
但要注意保存環境應保持干燥,溫差不宜過大。
在鑒賞青銅器時,應戴專業的無氯純棉手套,切忌用手直接碰觸。
看著眼前精美的青銅器,陳文哲忍不住有點感慨。
這可是兩千九百多年前的先人們制作的,那個時期,我們的老祖宗就已經能夠制作出這么精美的東西。
還有,他們還能用十分華麗的語言,記錄下當時發生的歷史大事件。
可以說,源于華夏文明初始的青銅器,貫穿上下五千年。
每一件器物從誕生,流傳至現在,背后都銘刻著一段中華的歷史文明。
這一件尤為重要,因為他可以為夏朝的斷代提供證據。
文物修復,不僅是為了讓更多人欣賞到前人的智慧與創造力,更是為了傳承民族的歷史,讓我們有根可尋,有枝可依。
知來處方可尋歸途,有寄托才能求發展。
等著一切做完,已經過去了半個月。
此時,被完全修理好了的青銅器,陳文哲已經確定,這又是一件燹公盨。
只不過,這一件保存的更加完好,內部的銘文更多。
而且這一件內部的銘文,跟先前博物館保存的不一樣。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