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長生從錦衣衛開始 第四百五十五章 遼東治理 (3000)
戀上你看書網,長生從錦衣衛開始
“以清寧衛,長河衛衛主體,招募朝鮮男子,改設靖海三衛,歸屬朝鮮督師統轄。”
“裁撤山海鎮,以山海營駐守山海關,設山海總兵,由原山海營都指揮使常毅擔任,駐守山海四營京軍,重歸京軍建制。”
“昌州左右兩衛,靖州三衛,天津三衛,改為遼東八衛,戍邊屯墾。”
“薊州營,破虜營改駐沈陽,撫順,長風營改駐寧遠。”
“設遼東督師府,統領遼東軍務,遼東督師,由黃得功擔任,以上各部,歸屬遼東督師府統轄。”
殿中議事,諸將端坐,天子屹立,如軍帳議事一般。
一通安排下來,諸將亦是神色不一,戰后封賞早已落實,而遼鎮后金以及朝鮮被平定,駐軍變動,亦是在預料之中。
但,涉及一鎮裁撤,十數個衛所以及數萬營兵移防改制,顯然不是一句意料之中便可以平息的。
誰的利益受損,誰升遷,誰降職,誰得意,誰黯然,清晰可見。
毫無疑問,看上去損失最大的,莫過于山海鎮,從前放眼北疆邊鎮亦是數一數二的山海鎮,如今整鎮裁撤,由山海鎮,再度恢復成了山海關。
但,雖說如此,山海鎮,似乎卻是因禍得福。
山海鎮主力,本就是京軍四營,長駐山海鎮,幾乎從京軍化為了地方駐軍,如今山海鎮裁撤,重歸京軍,這對四營京軍將士而言,顯然是一件大好事。
而山海督師趙武,雖未安排,但此戰如此戰功累累,定然是厚賞。
顯而易見,此戰,最落寞失意的,莫過于曾經的陜西三邊總督周遇吉了,從曾經掌三大邊鎮,以及陜西境內軍政事物,到現如今的朝鮮督師,還只是負責朝鮮軍事。
從黃得功這位后起之秀升任遼東督師,就可清晰看出周遇吉的地位滑落,雖看似平調,實則地位一落千丈!
李修環視一圈諸將,目光最終定格在周遇吉身上:
“朝鮮不同遼東,若有叛亂,鎮壓叛亂即可,切不可傷及無辜。”
“還有,當鼓勵軍中將士,迎娶朝鮮女子,尤其是各個改制之衛所,要將這件事當成一件大事來辦。”
說到這,李修似是想起了什么,突然道:“之前林丹汗不是送來了牛羊嘛,拉上一半過來,先滿足遼東及朝鮮衛所之需,若有剩余,則租借給遼東漢民。”
“末將遵旨。”
周遇吉及諸將起身,抱拳應聲。
“坐。”
李修擺了擺手,目光挪至殿中戶部官員,問道:“如今遼東繳獲金銀,糧草有多少?”
“回稟陛下,有銀八百五十二萬兩,金二十萬兩,糧草的話,連月消耗,如今已經所剩不多,不過五十萬擔。”
“遼東朝鮮各個改制衛所,調撥十萬擔糧草,作為衛所先期軍糧,每個衛所將士,再賞銀五十兩!”
“你們兩個督師親自去盯著,誰敢伸手錢糧,就剁了誰的手。”
言至于此,諸將領命,李修才擺了擺手,示意諸將退下。
“爾等先去落實安排,張默留下。”
說完,李修之目光,亦是轉向坐在一側剛準備起身的武院祭酒張默,如今的遼東巡撫,目光定格片刻,李修眼眸深處也不免有無奈之色閃過。
讓堂堂武勛徹底轉為文官牧民,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首先,自然就是他麾下真正堪用的文官并不多,而朝堂及各地的前明舊臣,經這么多次與文人有關的動亂,幾乎已經徹底將他對前明文官的期待消耗殆盡。
再加之遼東如今形勢特殊,為改革重地,那他就需要牧民之官不折不扣的貫徹落實改革大策,且遼東形勢特殊,軍政分離的情況下,也需要牧民之官與武勛有關聯,這樣的話,軍政才能默契配合,軍政配合默契,才能保持遼東穩定。
若讓前明舊臣治理遼東,那必然是三四品的大員,也必然是被改革侵犯利益的群體,且不說能不能徹底貫徹改革的大策,就是那高高在上慣了的心態,也必然會與與督師府弄出不小的矛盾。
到那時候,恐怕軍政兩方都顧著內斗去了,說不得,還會徹底引爆武勛與文官士紳的沖突,這樣顯然與遼東大策不符,也不符合如今大恒的國情。
思來想去,也就只有這個法子,以堪用之武勛,徹底轉為牧民之官,而張默這個武院祭酒,算是開了個頭。
當然,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有可用之文官的原因。
“治理遼東,有什么想法?”
李修從龍椅走下,沉默片刻后,才問道。
“貫徹落實改革大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鼓勵生養,以免稅分土之策,吸引關內移民……”
張默起身,朝李修拱手,隨即緩緩出聲:“遼東為苦寒之地,普通糧食作物難以成活,但臣聽遼鎮降兵說,朝鮮有一種水稻,據說是從倭寇那邊流傳過來的,頗為耐寒,臣已經派人去朝鮮搜羅種子,準備實驗一二。”
“在廣西,還有兩種作物,名為玉米,地瓜,據說也是外域流傳進來的,此等作物當初武院工科還要有學子專門研究許久,也頗為耐寒耐熱,縱使水土貧瘠,也極易成活,畝產也比普通水稻要多許多,臣已經安排百姓開始種植。”
“北方普遍種植的小麥高粱,在遼東適應也不錯,先前的遼東百姓,也大都是種植小麥,只不過,太過寒冷之處,小麥還是難以存活……”
李修點了點頭,民以食為天,遼東苦寒,雖說后世為糧倉之地,但現如今,可是苦寒貧瘠之地,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天地太過寒冷,太多作物都沒辦法成活,如此,才讓遼東始終難以成為前明的真正統治地域。
而如玉米地瓜這類耐寒耐熱作物,直到嘉靖年間,才流入大明,但限于明朝愈發糜爛的統治階級,這類作物,也沒有被大規模推廣開來,只是小規模的在各地種植。
而日本的耐寒作物,流傳到朝鮮以后,直到清末隨著戰亂不休,朝鮮人大規模逃難至遼東,源自日本的耐寒作物才出現在遼東大地,如此,才給后世開發這片土地,打下了根基。
有了耐寒作物,那便有了最基礎的統治根基。
剩下的,就是政策傾斜之下的發展了。
如此浩瀚,且地廣人稀的遼東,養育千萬人都綽綽有余,這對一個國家而言,重要性,顯然不言而喻。
“糧食解決了,最重要的,便是人口與土地,土地改革還只是開始,以后還需要大變,你要把好關,不要讓人鉆了空子。”
“百姓的話,鼓勵生育,也要鼓勵漢民與朝鮮通婚,長久堅持,這樣才能保證朝鮮穩定。”
“免稅的話,凡開荒之土,皆免稅三年,政策朕會派人去關內宣傳,但有組織遷移民眾的話,短時間內,還難以做到。”
“若有關內民眾被吸引遷移而來,你這邊,絕對要做好安置,必要的口糧,以及種植工具,糧食種子,都要替民眾準備好。”
“海禁政策就徹底廢除,民眾出海,經商,都按改革政策來……”
“朕還會在遼東待一個多月,有什么需求,盡管提出來,能解決的,朕都替你解決。”
聽到這話,張默頓時眼前一亮,連忙拱手道:
“陛下,臣想從武院抽調一批審計人員。”
“臣還想請陛下在旅順興建一船廠,設一水師巡防營,如此,海貿商稅才有立足之基……”
“武院這邊朕派調人過來的,船廠還有水師巡防營的話……”
李修頓時有些遲疑起來,遼東比鄰渤海,不管發不發展海貿,都必然是要設船廠,設水師的,但,設立容易,不過一道旨意的事情,可這錢,就不容易了。
搜刮了整個后金一國之財富,一場綿延這么久的戰爭,還有封賞撫恤,消耗近半。
而遼東戰后的建設,才剛剛開始,未來還必定需要朝廷源源不斷的輸血,必然消耗海量的財富。
而這還只是遼東,關內,還有整個北方!
這場從遼東開始的改革,徹徹底底的侵犯了士紳地主的利益,待消息傳開,顯然會引起大變,
也正是需要海量錢糧支撐。
這種情況下,每一個銅板,每一粒糧食,都要精打細算著用,才能維持住他的雄心壯志,才能讓大恒延續下去。
“船廠之事暫且延后,過一年半載再說。”
“登萊水師已經北上了,到時候,調一部暫且歸于遼東統轄。”
“臣遵旨。”
張默也沒了堅持,畢竟,財政艱難,在他們武勛之中,并不是什么秘密。
他也只是試探一問,能成最好,不能成,也沒大事,如今遼東百廢待興,海貿,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夠發展起來的。
“去安排吧,牧民不同領兵,凡事一定要慎重,要三思而后行,絕不可冒進。”
“陛下放心,臣,絕不負陛下期望。”
“去吧……”
天子擺了擺手,目光挪轉,隨即定格在殿外匆匆走來的王五身上……
------題外話------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