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催淚系導演 第一千六百四十章 誰之過?
“古希臘幾何學家阿波洛尼烏斯總結了圓錐曲線理論,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將其應用于行星軌道理論。
數學家伽羅華公元1831年創立群論,一百余年后獲得物理應用。
公元1860年創立的矩陣理論在六十年后應用量子力學。
數學萊姆伯脫,高斯,黎曼,羅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發展了非歐幾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歐幾何的實際應用,但他抱憾而終。非歐幾何誕生一百七十年后,非歐幾何以及由之發展而來的張量分析理論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核心基礎”
大銀幕上,林云斌飾演的何夕,念出了一個個名字。
這些人可以說都是真實世界里面的如何夕那樣的傷心者。
伴隨著放映廳燈光的打開。
所有人都沉浸在電影當中,許久之后,一個人站起身來,鼓掌,然后掌聲響成了一片!
《傷心者》或許不那么科幻,但是卻足夠精彩。
至少對于到場的這些觀眾來說,的確如此。
很快地作為開幕影片的《傷心者》就開始在電影節開始展映,沒有任何意外,幾乎是場場爆滿,因為還沒有在其他地方上映,所以想要看到,只能來電影節。
而對于這部電影的評價,也很快地出爐。
“美妙人生的關鍵在于你能迷上什么東西。對于何夕來說,他追求的并不是宇宙的真理人類的進步,而是一個讓他一生著迷的東西,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夢,她是正確的,她很美。
有些東西本身并沒有意義,卻終究被時間賦予了意義。在他們之上生根發芽,開出耀眼的花。
理想主義者和玩世不恭的人都覺得對方很可憐,可他們實際都很幸運。
電影結尾,一百五十年后的何夕,在諾貝爾領獎臺上,說出來的那些傷心者的名字,世界沉默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為了這些傷心的名字后面那千百年的寂寞時光。
傷心者,是一曲英雄的挽歌。是一聲時代的嘆息。
所以我們默默致敬,為了那些被遺忘的故事。”——《科幻》!
“或許《傷心者》不夠硬核,不夠科幻,但是這部電影卻絕對是科幻電影!
永遠記得那句話:“對有一些東西是不應該過多地講求回報的,你不應該要求它們長出漂亮的葉子和花來,因為它們是根。”
科學在進步,被我們記住的科學家只是寥寥數人,更多的人被淹沒在歷史長河里,淹沒在無數的錯誤和失敗中。但科學本身沒有對錯好壞,每一個人都值得致敬。
向所有科研者致敬。”——《華國電影周刊》
而李易的鐵桿擁躉,影評人劉飛這樣寫道:“看完《傷心者》,首先到來的情感體驗是深深的遺憾。
為主人公何夕遺憾,為女友江雪遺憾,為媽媽夏群芳遺憾,即便是老麥——作為贏得江雪的“勝利者”,我相信他是愛江雪的,但這種愛只是索求而得,并非彼此給予。
何夕,這么一位不知人情,不懂世故,單純得像個——用現在的許多人的價值觀來說,像個傻B又十足書呆子的人,是否存在呢?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和意義呢?他就像是一條浮出水面的魚兒,在內心深處把干涸的堤岸虛幻為金光閃閃的龍門,然后就毫不猶豫且拼盡全力地甩了一下尾巴。這一甩,付出了他的一切,自然又決絕!
付出,誰又沒有付出呢?媽媽夏群芳、江雪、導師、老麥、甚至老康,甚至那個無良的胖眼鏡編輯——即便以正常的價格收取出版費用,何夕也已經注定了他自身的悲劇,這位編輯只是把加速度略微提高了一些,何況他“幫”何夕完成了《微連續》的出版。在《傷心者》這個故事中,我無法以一個觀眾的身份去恨任何一個角色——哪怕在我聽過和看過的無數故事中,總有那么一個王后或者毒蘋果存在著。
《微連續》出版了,何夕劃著了火柴,然后,瘋了。
悲劇也許從故事的開端就已經悄然上演,那最后兩句“——媽——媽”。一聲含混,一聲清晰。是悔恨?是痛苦?是無奈?還是眷戀?都是,又都不是。
誰的過錯?是何夕本身?或者說是時代?
當我們拿起良知、道德、律法等來反思并拷問時,我們往往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時間。
唯有時間永恒,唯有時間能證明一切。所以發掘了何夕“大統一微連續理論”的百年后的何夕,穿越回去,目睹并向一百五十年后的人們展示了何夕的一切時,他謙卑且含情脈脈的演講震撼了所有的人,包括這部作品的——無數人將會肅然起敬,無數人黯然淚下。
但是,這終歸是建立在人類的科技水平不足以支撐自己邁出打破壁壘的那一步的基礎上,我們只能且唯一能說的是——唯有時間永恒,且證明一切。若突破出去,誰能保證人類的野心不會埋葬自己曾以為的偉大和不朽?
從這一點上來說,人類可能會是在茫茫宇宙中冷眼關注著我們的,某一個高級生命體眼中的傷心者。
當然理想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矛盾,放到不管多少年后的相信依然不會有什么變化,甚至更加深刻。或許我們大部分人都在追求“有意義”,在試圖讓自己變得“有用”,但幸好,我們還能欣賞這些看似“無意義”的事情,并為這些做著“無意義之事”的人們而感動著。
“科學本身就是在不斷的試錯。”
對于科學,我真的只有敬畏,以至于看完影評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如何下筆。它太美妙了,我幾乎沒有辦法去描繪它。這也許就是科幻的魅力,它讓那些可能沒辦法直接接觸到科學的人,通過這種方式感受到科學不可言說的力量和美妙。
“可我必須完成它,這是我的宿命。”
歷史上還有很多很多的“何夕”,因為他們的時代不能容納他們超時代的思想和理論,被拋棄、被遺忘。或許每個人活著都是沒有意義的,傾盡前半生追求真理和美的何夕,和碌碌一生追求實用和利益的劉青和老康,在他們的時代結束之時,并沒有誰的生命比誰更高尚。
但歷史會為他們做出最公正的評判,我們沒有立場苛責任何一位“唯利是圖”的“實干家”,他們也的確會為這個時代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但我們更需要尊敬和感謝那些投身于純理論的研究人員,他們讓我們看到科學和科研者最本質的樣子,而他們的這份本質和堅守,也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刻成為人類發展和探索的重要助力。
當然,何夕們是偉大的,可是他們同樣的也是自私的,至少,從何夕而論,他無疑對女朋友江雪是自私的,對母親夏群芳,他也是自私的。
這是一個截然相悖的矛盾,如果他不是那么的“自私”,或許也不會有那么大的成就,當然,也就不會有那樣的悲劇。
所有的天才都是偏執狂,可是于家人何其無辜?
但是偏偏,“這個世界上你唯一不用感到內疚的只有母親。”
所以我喜歡這部電影,這是一部非常不科幻的科幻電影,因為它太生活太接地氣了。
或許它不是社會寫實的映射,卻實實在在是社會某些方面集中的縮影。家庭貧寒、情場失意、社會冷漠、事業不受理解就像一座座大山傾壓于何夕身上,最終壓垮了他。于是母親這個形象從何夕崩塌的社會生活中聳立起來,母愛也成了文中與科學并行的另一條主線。
癡呆的何夕去世前呢喃的那兩句“媽媽”,讓何夕從超越時代的天才身份重新歸于一個普通的“人”,他在自己的執著探索的過程中忽視了母愛,也在屢屢受挫中重新正視了母愛,在失去一切智慧、才能甚至作為正常人起碼的行動自由后,終于拾得了母愛。
“對于有些東西是不應該過多講求回報的,你不應該要求它們長出漂亮的葉子和花來,因為它們是根。”
所以這部電影是充滿矛盾的,我們一方面,在感慨何夕的偉大,和無奈的悲劇,另外一方面卻又感慨他的自私。
然而這就是他,何夕!
150年后的“何夕”憑借他的微連續理論,得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到了所有人的驚嘆和掌聲。絡繹不絕的掌聲響起,那是屬于“何夕們”的勝利,雖然他們永遠也無法看到這一刻,又或者說,但他們永遠也無法看到這一刻。他們的生命殞于昏暗的時代,他們的貢獻卻熠熠閃爍在人類浩瀚紛繁的歷史長河中。他們的貢獻閃爍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而他們的生命卻沒于昏暗的時代灰塵里,像億億萬萬個生命一樣。
“在他們的時代,他們都是傷心者。””
杜向海也寫了一篇比較特別的影評。
“首先我要從角色來說,江雪,對于何夕而言無疑是重要的,她代表著愛情!
影評當中,江雪愛何夕嗎?
我不知道,或許是愛的吧,否則她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希望何夕能夠挽留他!
但是亦或者是愛的還不夠深刻吧,所以她選擇了接受資助去國外留學。
這樣的江雪,她很難讓人討厭,當然也不會讓人喜歡,就如同何夕一樣,我們固然同情他的悲劇,但是同樣的也很難喜歡這樣的一個偏執狂。
電影其實是有幾個視角的。
一個是江雪的視角,在個人看來,江雪一直在試圖讓何夕“醒悟”,或者讓何夕做出選擇。
何夕愛江雪嗎?
或許愛吧,但是顯然,在他的心血和江雪的愛之間,他選擇了前者。
他有幾次挽留江雪的機會,但是他都放棄了,與其說是江雪離開了他,倒不如說是他選擇了放手!
一個是劉青的視角,作為何夕的老師,有這樣的學生,他的心情應該是復雜的吧?
他會一次又一次地勸說何夕,迷途知返,面對現實,他也會買一套何夕的著作,可是卻轉手就丟進垃圾桶。
當然,現實生活當中,或許不至于如此,電影為了渲染情緒,所以垃圾桶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劉青丟掉何夕的作品,一次是圖書館管理員丟掉了何夕的作品。
其實這是一種隱喻,何夕的《微連續原本》,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和垃圾無異!因為人是活在當下的。
他的研究,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當中,一百多年后,這個研究顯然無比的偉大,可是問題的關鍵也在于此,沒有人,沒有誰的眼光能看的那么遠。
科技日新月異,誰也不知道一百多年后科技會發展成如何?
所以,現實就是如此的殘酷!
“我們的研究終究要獲得應用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只能誤入為數學而數學的歧途。”
這是劉青對何夕說的話,這句話有錯嗎?
我不知道,但是我的傷心是從這句話開始的。
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堅持,其實何夕的悲劇,在個人看來,是注定的!
因為他的性格,他的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性格!
他的鉆牛角尖,不懂得變通的性格!
我們不妨試著想一下,是不是何夕太急了?
作為一名數學天才,為什么一定要急著讓自己的研究被世界認可?被他人認可?
為什么不能緩一緩?或許一切都會不同。
更現實一點,他如果用他的才華,去做更“實用”的研究,當他功成名就之時,那么他的研究,哪怕當下沒有任何意義,可是也絕對不至于無人問津!
所以,個人看來,他和很多歷史上的傷心者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
因為,他還那么年輕!
他還有很多很多的時間,所以,是不是可以說,他錯就錯在急于求成?
錯就錯在,一根筋直來直去地想要畢其功于一役!
錯就錯在,太想太想證明自己了!
所以,這才是最大的悲劇!
當然,人不可能總那么的理智!
也許,在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曾經,或依舊保有這樣一個“傷心者”吧。”
(本章完)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