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從知否開始當文圣 第五百四十五章 閱卷
就在盛長權于馬車內閉目養神,思緒萬千之際,那重重宮墻之內,決定他們這科貢士命運的評判,正在文華殿內緊鑼密鼓地進行。
文華殿中,檀香裊裊,氣氛莊重肅穆,仿佛連空氣都帶著沉甸甸的分量。
八位讀卷官——以內閣首輔韓章為首,次輔錢牧之、群輔沈端、蕭欽言,以及四位資深的翰林學士——皆已焚香沐浴,身著莊重朝服,分坐于寬大的書案之后,面色凝重。
數百份經過彌封、謄錄的朱筆試卷,整齊地碼放在殿中央的長桌上,如同等待最終裁決的命運之書。
內閣閣老之所以備受尊崇,除了其權勢,能夠掌控朝廷大略之外,其成員可以參與殿試預選,為官家選出進士人選,亦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畢竟,每一位進士,在進入朝堂后,基本都會與他們有一份或深或淺的香火情,這關系到未來朝堂力量的格局。
閱卷伊始,殿內只聞紙張翻動的沙沙聲,以及偶爾因久坐而調整姿勢時,官服摩擦發出的細微聲響。
每位讀卷官都目光銳利,如同經驗豐富的老農在審視禾苗,仔細品評著每一份經過手中的策論,這不僅是評判文章高下,更是在審視這些未來的朝廷棟梁之材的見識、立場、潛力,乃至其背后可能代表的勢力。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終于有人遇見了夠分量的卷子。
首輔韓章手持一份試卷,凝神細讀。
看著看著,他不由坐直了原本微駝的身子,枯瘦的手指在案上無意識地輕輕敲擊著節奏。
此卷開篇便引“國之大者,在祀與戎”,格局宏大,隨即筆鋒一轉,強調“兵兇戰危,不可不察”,需“度時宜,量己力”,顯得極為穩重。
接著,文章層層遞進,剖析涼國“強在爪牙,弱在腹心”,指出其內部部族林立、經濟結構脆弱之弊,提出“外示守勢,內修甲兵,廣積糧,緩稱王”的核心策略,并詳細闡述了如何通過“整飭邊備”、“發展邊貿”、“分化瓦解”、“積蓄國力”等手段,逐步削弱涼國,待時機成熟再圖一舉成功。
通篇文風穩健,邏輯嚴密,引經據典恰到好處,既有對雪恥呼聲的回應,又充滿了老成謀國的務實精神,更難得的是,其策略似乎在試圖平衡朝中主戰與主和兩派的觀點,顯示出一種超越年齡的政治嗅覺。
韓章微微頷首,對身旁的次輔錢牧之低聲道:“錢相,你來看此卷。”
“立論高遠,分析透徹,對策扎實。尤其這‘外示守勢,內修甲兵’八字,深得‘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之精髓。更難得的是,其提出的‘通商惠工以弱其力’,著眼于經濟制衡,可謂老成謀國,深知進退,非紙上談兵之輩可比。你以為如何?”
他將試卷遞了過去,語氣中帶著難以掩飾的欣賞。
錢牧之接過,快速瀏覽,他跳過那些具體的軍事謀劃,重點看了文中關于發展邊貿、穩定民生、通過經濟手段削弱敵國,以及強調“倉廩實”乃“蓄力”根本的部分,沉吟片刻,道:“文理通達,見識不凡。”
“韓相所言極是!”
錢牧之出身江南,背后代表著龐大的士紳與商賈利益,最關心的便是賦稅、漕運與民生穩定:“尤其這‘通商惠工以弱其力’,以及強調內政休養之論,倒不失為一條穩妥之路。”
“若按此策,或可避免大規模征調民夫、加征賦稅,使我江南錢糧不至過度消耗,百姓也能得喘息之機。”
他對此篇策論中體現出的穩健與務實,尤其是對民生經濟的考量,根本挑不出什么大毛病,甚至頗為認同,他捻了捻保養得極好的胡須,點頭道:“此卷,當屬上佳。”
而另一側,群輔沈端拿起一份試卷,剛看了開頭幾句,緊鎖的眉頭便驟然舒展開來,甚至隱隱透出一股紅光。
這份卷子開篇便痛陳“真宗北狩之恥”,言辭激烈,充滿悲憤之情,隨即大力鼓吹“效仿臻武”,主張“整軍經武,大舉北伐”,認為唯有“犁庭掃穴”,才能“雪前恥、揚國威”。
“好!好啊!這才是我大洪兒郎應有之志!”
沈端看得連連點頭,忍不住以掌輕擊書案,聲音在寂靜的文華殿內顯得格外清晰,引得其他幾位讀卷官紛紛側目。
只是,他卻渾不在意,只是對身旁的一位與他交好的李學士道:“李學士,你來看看!此等銳氣,字字鏗鏘,句句慷慨,讀之令人熱血沸騰!比那些畏首畏尾、只知空談固守的強多了!當列為上等!”
他心中已認定,這必是與他沈家交好、同樣出身將門的王佑臣之作,這等主戰之論,正合他心意,也符合他背后勛貴集團的利益。
那位李學士接過看了看,雖覺文章氣勢磅礴,文采斐然,但對其中的激進之處,尤其是“以戰養戰”這等容易擾民的主張略有保留,只是礙于沈端情面,含糊應道:“沈相說的是,此文確有一股豪邁之氣,銳意進取,精神可嘉。”
另一旁的蕭欽言則一直默默閱卷,并不輕易表態。
他面容俊雅,目光深沉如水,速度卻是不慢,一份份試卷在他手中流過,大多只是略作停留便放下,難以從其平靜無波的表情中窺探其真實想法。
直到他拿起另一份試卷時,那一直平穩的動作幾不可察地微微一頓。
這份試卷的字跡,清雅端麗,風骨內蘊,一筆一劃都透著深厚的功底,赫然是館閣體中的上乘之作,一看便知是經年累月、苦練不輟的結果。
再看文章,開篇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立論便顯出不俗的見識與高度。
接著,文章并未急于提出具體策略,而是先縱論古今,詳細分析了前朝“臻”之武帝雖武功赫赫卻耗竭民力,以及更早朝代應對邊患的成功與失敗案例,引經據典,學識之淵博,令人側目。
其后提出的策略,核心在于“伐交”與“固本”,強調通過外交手段聯絡涼國周邊勢力進行牽制,同時大力整頓吏治、藏富于民,將“守”詮釋為積極的“待時”。
文章花團錦簇,邏輯清晰,辭藻雅馴,顯得極為穩妥、周全,甚至可以說……有些過于追求四平八穩,面面俱到,似乎不愿在敏感的戰守之爭中明確站隊,得罪任何一方,那鋒芒,被精致而嚴謹的論證小心翼翼地包裹了起來。
蕭欽言眼中精光一閃,嘴角那絲習慣性的、若有若無的笑意又深了幾分,帶著一種洞悉秘密的了然。
他幾乎可以肯定,這必是出自那位河南道袁家的公子,袁慎袁善見之手。
聯想到袁家因前朝舊事而被迫“封閉甲子”的承諾,以及皇帝特旨允其一人出仕的微妙背景,蕭欽言心中明了。
此子并非無才,相反,其才華橫溢,但家族沉重的歷史包袱,讓他不得不選擇一條最為穩妥、甚至略顯保守的道路。
這篇策論,完美體現了其“藏拙”與“求穩”的策略,既展現了足夠的才華學識以立足,又避免了因立場鮮明而卷入未來的朝堂紛爭,可謂深諳明哲保身之道。
他不動聲色地將這份卷子歸入“上等”之列,卻并未如沈端那般高聲贊揚,只是淡淡評價了一句:“此卷文章,倒是極好的。”
這話,聽在不知情人耳中,自是以為蕭相傾向此篇文章,頓時,眾人皆是紛紛傳閱,對其評價頗高。
請:m.badaoge.org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