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三國之江山美人 第二十四章 逆流而上
士族,即世代為官之家族。一個家族世世代代都有人做官,那么這個家族就是士族。
在東漢末年,普通人想做官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因為,要做官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士人,第二,必須通曉經學,第三,必須被舉為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士,必須道德品質優秀,此為“德”的要求;通曉經學,即熟悉儒家學說,此為“才”的要求;必須是士人,這便是身份的要求。
士人,即“士”,在春秋戰國時代,貴族分共為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士。士為最低一級的貴族。到了秦漢,士成為平民的最高一個等級。平民有四個等級,即士、農、工、商;商民經商,工人做工,農民務農,士人讀書。士便是以讀書為職業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講,便是腦力勞動者或勞心者。
勞心者制人,勞力者張制于人,因此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士的地位是最高的;而一個人的身份首先須為士,而且要學識淵博,品行高尚,方才有做官的資格。一個人若是通過讀書而做了官,那么他也必定培養自己的子孫也做官;如此一來,讀書做官也就成了一個家族的職業,這便是士族的由來。
東漢末年,共有三根支柱支撐著搖搖欲墜的帝國大廈,即外戚、宦官與士族。不過,與外戚和宦官這兩股勢力相比,士族卻有著三個較為明顯的特殊之處。
其一,士族壟斷仕途。士族階層皆是詩書傳家,這在當時便壟斷了知識,他們通過壟斷知識而享有做官的專利,因為在那個時代辦私學困難重重,實屬不易,不是誰都可以讀書,誰都讀得起書,讀得懂書的,只有那些詩書傳家的人才讀的了,于是這些人家便世世代代都有人做官,這就將相當一部分做官的名額壟斷起來。
此后,他們便通過各種特權更進一步擴展自己的勢力。比如,當時入朝為官之人便具有一項特權,叫做推薦權,可以推薦一定數額的人來做官;如此一來,那些個大士族自然首先推薦自己的親族子弟為官,然后他們還會推薦出身低微但卻品德才學出色的寒族子弟;因此,這些寒族子弟便與那些大士族之間形成一種非血緣的家族關系。他們在政治上是君臣關系,在情感上是父子關系。這些寒族子弟入仕之后,他們當然也具有推薦權;這些人會感念其主恩德,自然會分出一部分名額來回饋主家……
除此之外,各個大士族之間還會交換推薦雙方子弟,通過各種手段達到擴展勢力的目的,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其二,控制輿論。士族由于詩書傳家而做官的,屬于知識階層,因此便具有話語權。而且由于他們本來就有知識、有文化,因此他們便成了文化界、學術界、理論界、思想界的領袖人物;如此一來,這些個大士族周圍便會聚集一大批的太學生與名士,號召力非同一般。
其三,成為豪強。因為士族有權有勢,因而這些個士族便在當地成為一方豪強。這樣的豪強便叫做士家大族,也叫衣冠望族、名門望族、勢族、世族等,這些稱謂都是代指士族;至于那些沒有權勢、名望與地位的家族就叫做庶族,也叫寒族、寒門。
士族壟斷了仕途,這便占領了上層建筑;控制了輿論,這便掌握了意識形態;士族有權有勢,成為了豪強,這便把握了經濟基礎。到了東漢末年,帝國的經濟基礎、意識形態、上層建筑已經全都掌握在了士族手上;按常理而言,這個階層應當順理成章地成為帝國的統治階級,然而奇怪的是,士族階級并沒有在東漢末年馬上成為帝國的統治階級。
原因很簡單,因為門閥遇到了軍閥。
門閥,即士族,士族也成為門閥士族階級;保護士族階級的制度又叫做士族制度,這便是之后魏晉南北朝的制度。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分歸晉,實質上是整個國家的最高統治權最終歸于了士族地主階級。
門閥和軍閥雖然都成為“閥”,但此閥非彼閥。
門閥為閥靠的是聲望地位,而軍閥靠的則是武裝力量。如果是天下太平,中央政府對地方有統治能力,這個時候門閥自然強過軍閥;但如果是天下大亂中央政府控制不了地方,甚至連皇帝都由天子變成了“浪子”,到處流浪,這個時候只能用拳頭說話,管用的自然是軍閥,而東漢末年便恰恰正是這樣一個狀態,故而門閥不敵軍閥。
第一個登上歷史舞臺的軍閥便是董卓。
董卓進京之前,以袁紹為代表的士族聯合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同以張讓為代表的宦官進行了激烈的斗爭,結果來兩敗俱傷,何進被宦官所殺,宦官又被袁紹所殺,因此支撐東漢帝國的三根支柱便倒了兩根,只剩下士族這一勢力……
董卓進京之后其實還是想與士族合作的,他也曾將一些名士強行拉到朝廷做官,比如蔡文姬的父親蔡邕等;但一方面董卓本人乃粗人一個,根本不懂得合作,令一方面士族也瞧不起他,不愿意同他合作。最后雙方鬧翻,董卓成了孤家寡人,只得燒了洛陽,劫持皇帝跑到長安去了;那些個大士族也紛紛在各地擁兵自重,變成軍閥。
董卓登上歷史舞臺,首先給了士族當頭一棒。士族階級頓時也明白過來他們的好日子到頭了,他們自然不會善罷甘休,于是他們便選出了士族的代言人袁紹,準備重新奪回士族的統治地位……
這個時候,歷史便處在了一個十字路口。天下有識之士都在思索中國的前途問題,其中最有想法的兩個人便是袁紹與曹操。
袁紹的想法很簡單,那便是走東漢的老路,恢復東漢時的秩序,而且是不再有外戚和宦官的這兩股政治力量,奉行一套儒家士族路線;因此,當時那些士家大族們都紛紛支持袁紹,這也是后來袁紹能夠成為關東聯軍盟主的主要原因。
所以,當歷史進入軍閥時代之時,門閥便寄希望于袁紹,這便有了后來袁、曹之間的官渡之戰。
事實上,官渡之戰曹操勝得非常之險。戰爭之間的種種事態對于曹操而言都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劉備叛逃,董承謀劃政變,孫策準備偷襲許昌等等……就連周圍的郡縣也紛紛背反曹操,投了袁紹。但是,官渡之戰的結果是曹操獲勝,袁紹大敗,因此士族階級的最后一絲希望也隨之破滅了……
與袁紹相比,曹操想要建立的是一個法家寒族為統治階級的政權;他這一路線也在中國北方得到了推行,一個法家寒族政權由此建立起來。但遺憾的是,曹操最后還是沒能實現他的理想。
原因很簡單,亂世之中崛起的英雄豪杰并非只有曹操一人……南方對抗北方!
他過不了長江!
當時長江流域的三個州——揚州、荊州與益州,其州牧皆是宗室;再加上后來孫權與劉備又趁機崛起,三方誰也消滅不了誰……
三國由此而鼎足而立!
這種局面直到曹操去世之后仍然在持續著……
其實,整個三國時期本質上就是士族階級試圖成為統治階級而又被另一些力量所阻擋的時代。而魏、蜀、吳三國都是由非士族階級出身之人所建立的,因此曹操、劉備、孫權都是阻擋這股潮流的力量,所以三個政權的建立過程皆是逆流而上。
按照原來的歷史,三國最終還是歸了晉朝,而晉朝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階級政權。
雷云欲成大業,自然深明其中之厲害;不過,曹操、劉備、孫權未完成的事情,并不代表他也不能成功……
前有車,后有轍。曹、劉、孫成功建國便足以證明士族階級并不是不能戰勝的。只不過在面對士族階級挑戰之時,蜀漢選擇了對抗,所以他才最先滅亡;曹魏放棄了曹操當年的路線,所以曹魏也隨之滅亡;孫吳選擇了向士族階級妥協,將自身的利益同江東士族階級融為一體,但當天下的大部分都歸了中原士族階級之時,它自然也要滅亡……
“非常之時,當用非常之謀。為了遼東的將來,看來我也只能采取一些不喜歡的手段了……”
良久之后,雷云終于下定了決心。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