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末世大佬問鼎娛樂圈 第一千九十七章 白晝之雨一場慘烈的復仇(上)
木泉影評V
18來自V博PC端
久等。想了又想,我決定以這樣一句話作為影評的開端:
《白晝之雨》是一部從各個方面來講都需要勇氣才能觀看的電影。
請注意,前方大量劇透,不想提前得知劇情的朋友們請自行規避,感謝您的配合。
那么書接上文。之所以說需要勇氣,是因為它有三重考驗等待著觀眾。
第一重是血腥暴力。
這個元素在電影里屢見不鮮,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固定的“暴力美學”。動作戲的節奏感、打擊感、效果反饋(如血漿迸發或建筑物坍塌等),都會給觀眾帶來興奮和爽快的感受。特效大片里“百萬軍隊從天而降”、“一招魔法頃刻屠城”等情節,通過視聽語言使人腎上腺素飆升,更有一種解壓式的暢快。
然而,《白晝之雨》在這方面并不一樣。用最直白樸實的話來說就是,它太真了。
導演敢拍,演員敢演,呈現出來的就是宛若犯罪實錄般的真實。真實到能讓我們意識到眼前被虐待、殺害的那些人,是活生生的、隨處可見的普通人,而不是“暴力美學”里承擔著被毀滅作用的群眾符號。
近乎寫實的血腥場面,仿佛觀眾不是在隔著屏幕觀看,而是處于一種旁觀甚至偷窺的視角,一邊看著,一邊難以控制地感到切身的恐懼,生怕自己也被“發現”,也像那些無辜的人一樣慘遭橫禍。
基于此,我僅代表個人提醒還沒走進電影院,但想要一窺《白晝之雨》精彩的觀眾朋友們,觀看此片前,請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因為里面的部分畫面著實會令人產生生理性的不適,和普遍意義上的“勁爆刺激”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第二重考驗,則是人性。
賀栩是一位善于捕捉人性、展現人性的導演,他此前執導的影片也大多都是現實主義題材。
《白晝之雨》前半段刻意的夸張演繹和略顯荒誕的情節發展,都營造出了一種看似懸浮實則辛辣的諷刺。這樣的諷刺,讓人感到共鳴的同時又被刺痛。
譬如電影開頭的王大力,他完全不在意個人整潔,在地上打著滾趴到門口,用身體給一位看不見面容的精英人士當腳墊。
在現實里,這樣的畫面幾乎不可能出現,顯然是一種浮夸的拍攝手法。
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毫不掩飾地表現出“社會底層人只能給上流人物擦鞋”這一點,因為呈現的方式過于直接,反倒顯得非常荒謬,在引人發笑的同時讓人心酸不已。
作為“主角”之一的田剛亦是如此。他精神空虛迷茫,沒有喜歡的事物,沒有奮斗的目標,每天過著規律而枯燥的生活,日復一日,沒有特別想要去死的理由,卻也找不到活著的意義。
典型的形象,典型的狀態,某種意義上正是當代人的縮影。
在我聽到田剛的自白時,我不可避免地在心里與他做著比較,在比完并獲得勝利之后,我感到一陣得意。
然后我意識到,原來我在擔心自己淪為和田剛一樣庸庸碌碌的人。
這個認知令我有些心虛,緊接著田剛被同事兼前輩的王大力安慰,我第一時間和田剛一樣覺得王大力“大家活著就是為了消除焦慮,然后再焦慮,再消除,所以不用太勉強自己”的理論很有道理,隨即又莫名非常抗拒,復盤的時候才想到,原來在那一瞬間,我心里想的是:
田剛被王大力的看法安慰;我也被王大力的看法安慰
田剛我;我田剛
而我在心底又“看不起”田剛,不想和他畫等號,所以當時才渾身不舒服,想要通過否認王大力的論調,來達成“我和田剛不一樣”、“我們不是同一種人”的自我安慰目的。
不得不說,讓田剛做“主角”,實在是銳利的一筆。
因為是主角,所以觀眾會下意識地代入,但又因為主角是這樣的人,所以觀眾會急著掙脫代入。
在自我拉扯間,結合《白晝之雨》的劇情,就會產生奇妙又微妙的觀看體驗。
后面田剛與莫森的對話也給人類似的感受。
田剛接受了王大力的觀點,認為盡管現在自己還處于社會底層,但底層也有底層的幸福快樂,沒有必要一直焦慮著,學會與焦慮共存,知足常樂,慢慢進步就好。
而莫森毫不留情地反駁道:
“少做夢了。只有還能為幸福打拼的人才會拿這種理由安慰自己。可話又說回來,如果他們有那個本事爬到高處去,根本也不會窩囊成現在這樣。”
相當尖銳的話,不僅讓當時坐在他對面的田剛既尷尬又心虛,也讓屏幕外的我們被戳中,覺得刺耳,反感,甚至惱羞成怒。
所以,在這方面,我同樣要提醒大家做好心理準備。觀看《白晝之雨》,確實有可能在這樣的細枝末節處感覺自己“被攻擊”、“被批評”,以至于心生不忿。
事實上,在三刷這部影片的過程里,我的確遇到了一些嘟囔著“片子無聊看不下去”中途離場的觀眾(笑)。我不否認《白晝之雨》前半段的“乏味”,但這是否也能說明,當我們的內心被戳中時,我們不太能做到直接面對,而是下意識反抗,以此逃避呢?
這似乎是一種自我防御機制,不過在這里探討這些未免跑題,我們有機會再另外討論。
接下來說說最后一重考驗,也是《白晝之雨》的核心議題——校園暴力。
我將其分為三類:欺凌者,旁觀者,被欺凌者。
再向外延伸,我提出三種視角:家長,校方,學生。
如果有觀眾能夠完全不代入任何一類、任何一種視角,那么我首先恭喜你,你一定度過了一段相對和諧無憂的校園生活。
亦或者——請原諒我的冒犯——你或許曾是旁觀者,或許曾是欺凌者。因為據調查,那些對欺凌行為沒有記憶,或對此不以為意的,往往是欺凌者本人。
面對校園霸凌,真正在心里留下深刻印象乃至永久性創傷的,永遠,永遠是受害者。
因此,我依然僅代表個人提醒各位曾遭受過校園暴力,或意識到自己旁觀過,甚至主導過校園暴力的觀眾朋友們,
謹慎觀看《白晝之雨》。
這是一部需要勇氣才能觀看的電影。
不論你曾經扮演過哪種角色,你都能從中收獲難以言喻的觀看體驗。至于這份體驗是好還是壞,我只能說——它真的很難評。
(本章完)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