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納米崛起 第五百三十九章 重要性
與此同時。
在德克薩斯州內部沿海,即墨西哥灣附近的近海區域。
兩艘霍去病級、一艘秦瓊級,悄無聲息的出現在墨西哥灣的海灣海底平原中,這里平均水深超過1500米,非常適合潛艇航行。
雖然之前的恐荒島事件后,諾亞會加強了對加勒比海地區的聲吶布置密度,但他們的技術仍然很難捕獲霍去病級和秦瓊級的聲吶信號。
加上他們一直墨西哥灣為自己的內海區域,本身防御相當松懈。
這這種松懈,讓三條大黑魚悄無聲息的進入了海灣的海底平原中。
潛艇小隊的指揮官宋耀民,看了看海圖數據,發現他們已經來到第一個目標區域。
該海域,距離佛羅里達州的西海岸,直線距離不足183公里。
宋耀民拿起對講機吩咐道:“按照原定計劃,開始執行任務。”
“收到。”
只見體型龐大的秦瓊號,從魚雷發射管發射了一枚特制潛航器,該潛航器向佛羅里達州的大陸架勻速潛行,速度大約25節左右。
隨著潛航器越來越逼近海岸,海水深度也越來越淺,為避免暴露,通過水下超聲波通信系統控制的工作人員,開始給潛航器減速。
然后啟動聲吶探測系統,探測佛羅里達西海岸附近的海底水文,很快工作人員就發現了一處合適的小海溝。
海溝深度在330~410米左右,寬度350~900米,長度大約16公里左右,這個深度不會頻繁的人類靠近,有利于隱蔽。
潛航器用了一個多小時的仔細勘探,終于發現了一處合適的藏身之所,一個天然的海底巖洞,剛好容納潛航器停靠。
工作人員操作著潛航器停泊在巖洞內,然后潛航器的底部伸出微型鉆頭,向地下鉆孔。
這臺潛航器,其實就是一臺海陸兩用的順風耳聲吶器,目的自然不言而喻了。
目前順風耳的陸地監測范圍,已經提升到2200公里左右,海水檢測范圍則是800公里左右。
當然越靠近目標,探測到的聲吶數據則越清晰越準確,這也是潛艇小隊進入墨西哥灣的原因。
之前宋耀民已經帶著潛艇小隊,將這種順風耳聲吶器,布滿了整個加勒比海。
潛航器內部出來一臺海洋型聲吶和一臺陸地型聲吶,另外還配備了同位素核衰變電池,可以在海底工作15~25年。
另外配備了微型自爆裝置、微型電腦、多頻道超聲波通信系統,最大通信距離為海底300公里左右。
一般而言,潛航器之間的距離,都會維持在200~240公里之間,另外潛航器可以通過遠程控制,通過電動螺旋槳快速移動。
雖然超聲波通信系統的數據傳輸速度非常慢,可傳遞的數據量也不大。
但勝在安全隱蔽,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通過遠程控制,調整通信的超聲波頻率,減少被發現的可能。
這種密布海底的超聲波通信網絡,和聲吶探測系統,可以無死角的監控全球海洋。
為了應對一些突發狀況,燧人安保公司長期派駐兩艘秦瓊級,駐扎在加勒比海的海底,作為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帶等海域的固定聲吶數據中心。
就算是需要休整,也是采用輪班制,確保該區域至少留守兩艘秦瓊級。
實際上,這種隱蔽的海底監控系統,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向全球海域蔓延著。
特別是東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冰洋,這些靠近諾亞會、露西亞的區域,都在布置順風耳系統的聲吶點。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盡管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和技術優勢,但這不是傲慢自大的理由,投資五百多億來布置這一套系統,在黃修遠看來,并不是一種浪費,而是非常有必要。
更何況,順風耳系統也不僅僅可以應用在軍用領域,在海底水文檢測、海底礦物勘探、板塊運動、地殼地幔勘探、地震研究,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如國內,從去年開始布置的地下順風耳系統,就帶來了豐富的地層數據。
包括各種埋藏在1000米以下的礦物分布,還有地下水分布、巖漿層分布、板塊運動數據之類。
這些數據,讓燧人系的地質研究所,和科學院的地質研究所,都獲得了豐厚的科研回報。
其實單單是地下礦物分布,就足夠讓這一次投資回本了,地表淺層的礦物情況,經過人類幾個世紀的勘探,已經被摸得七七八八了。
倒是海底和陸地一千米以下的地層,人類至今仍然知之甚少。
雖然一千米以下的礦物,不具備大規模開采的條件,但這僅限于鋁鐵銅鋅錫之類的元素。
如果是稀缺性的稀有元素,就算是一千米以下,仍然具備開采的價值,更何況現在的鉆孔技術,已經非常先進了,地下幾公里深度的開采,并非異想天開。
在內部的相關地質勘探報告中,目前發現了很多,具備開采價值的礦藏。
比如在贛省的九江附近,就在地下6000~6500米左右的區域,發現了一個小型的天然氣田,如果是普通的天然氣田,這個深度并不值得開采。
關鍵是這個天然氣田,是一個富氦氣田,得利于其封閉的地層,將其中的氦氣牢牢地鎖在里面。
根據初步勘探數據的評估,九江氣田中蘊含了6000~8000噸氦氣。
又比如國內非常稀缺的鈾礦,這一次也發現了好幾處深層礦脈,而且是豐度相對比較高的富礦。
另外還有各種稀有元素,除了國內的礦物,東南亞、東北亞和澳洲的礦物,以及周邊海底的礦物,都發現了一大批。
這些資源就算現在不需要,說不定未來用得上,可以作為戰略儲備。
特別是太空時代初期,由于飛船航速太慢,從外星開采礦物的成本比較高,這個尷尬的過渡階段,肯定只能依靠藍星本身的礦藏資源。
這樣一來,這些在海底和地層深處的礦物,就會變得至關重要起來。
別以為現在的航天領域,那些稀有元素之類可以勉強維持供應,就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
一旦真正的大規模進軍外太空,航天器的規模至少要擴充上百倍,才可以保證順利開拓月球、火星,實現初步的太空移民。
這個時候,資源肯定會迅速被消耗,而且很多稀有元素在航天器中的作用,幾乎是短時間內不可替代的。
比如耐高溫材料中的鉬錸鎢,以及強磁材料、超導材料中的稀土元素,核衰變電池中的钚,這些都是非常稀缺的元素。
一旦原材料供應不足,可能會導致航天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停滯。
在競爭激烈的太空領域,一旦后勁不足,后果可能喪失晉升星際文明的機會。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