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番外第73章 覆滅漠北鮮卑
(新書其實已經悄咪咪開了三天了)
楊修取得的初步外交成果被匯報回中原的時候,已經是219年春夏之交的事兒了,畢竟離雒陽一萬五千里呢。
而等楊修本人歸國、親自到雒陽向劉備匯報,更是已經220年初。
大漢國內,在這一年里倒是沒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兒。劉備218年底才結束了為期兩年的巡幸回到雒陽,219年全年都很消停,沒有再出過門。除了日常政務外,主要就是推進了李素在出巡階段時建議的幣制改革。
到220年初,對幣制改革和黃金管制的反抗,基本上都壓下去了,剩下的都是循序漸進的體力活,需要漫長的時間讓大漢子民都習慣接受朝廷的黃金調控、民間只自由匯兌白銀和銅錢。
扶桑石見銀山出產的白銀,也在以每年二十多噸的速度和規模,往中原輸入,再加上佐渡金山也有每年幾噸的伴生銀,全加起來大約一年三十噸吧。
折合漢制每年一百多萬兩,價值十幾億銅錢。
而漢朝原本在沒有發現海外銅礦時,桓靈時銅錢的總存世量也就在兩三百億錢的規模。
劉備執政那幾十年里,升級了一些科技、把原本不易開采的國內銅礦也加大了開采力度,每年倒是少則有幾億錢、多則十幾二十億錢的新鑄。
不過那種鑄幣也并未造成貨幣供應增加、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因為同期的生產力發展速度、物資的豐富速度,絕對是超過鑄幣供給增速的。甚至那些年劉備還要靠發行戰爭國債等手段、用事實上增發信用貨幣的方式,來緩解錢荒。
如今那么多年治理下來,大漢市面上的存世銅錢已經超過五百億錢,相當于是這個國家的“M1貨幣”。
每年有價值十幾億錢的白銀輸入、已經輸了超過五年、總白銀存量達六十億錢,這樣的貨幣結構,當然是非常健康的,銅銀比價也一直維持得很好,讓大漢的貨幣制度過渡更加穩健、朝廷財政也極速富裕起來。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楊修回國后,向劉備全面匯報了他的收獲,還建議劉備加快對西北用兵,把他和帕提亞、羅馬人維和談判后撈到的聲望和地盤許諾變現,
讓大漢徹底武力征服莎車和花拉子模公國、并且把康居也從羈縻制變成郡縣制。
除了楊修如此強烈建議之外,副使馬岱也是如此建議的,還有駐扎西域的馬超上表了。
然而,劉備權衡再三,覺得飯還是要一口一口吃,而且剛剛跟帕提亞人談完,就直接收好處,也顯得大漢之前的“維護國際秩序”有點虛偽,不符合大漢的人設。
當然,劉備絕不是“打腫臉充胖子”,或者“為了美名而拋棄實利”。
他只是覺得事有輕重緩急,可以假裝沒那么迫切、稍微緩兩年,把朝廷的軍事潛力暫時往東北方向投注、等從東北橫擊漠北、徹底消滅漠北鮮卑和丁零人后,再騰出手解決西北也不遲,以免用民過重。
反正大漢內部非常安定,在蒸蒸日上的國運上升期,有什么好急的。
而且根據楊修傳回來的情報,讓其他有司分析了一波之后,認為帕提亞人未來幾年肯定還會有更艱苦的形勢、到時候說不定得更依賴大漢。屆時再用兵也不遲。
楊修和馬岱只能是暫時作罷,而馬超則是在那兒抓緊練兵,而且是找年輕人、重新以老帶新練新兵。
當年跟著他打羌人、平河西的那些騎軍老兵,如今都起碼四十好幾了,連五六十歲的也不少。
現在劉備還要拖,等大漢再次對西域用兵時,士兵們普遍依靠新生代,是免不了了。曾經進行統一戰爭的戰士們,除了升到軍官的,年紀大些經驗豐富些還能干,一線士兵已經不行了。
而按照劉備之前做的規劃,219年開始給周瑜撥款造船、給趙云調撥更多資源去黑江流域夏季開荒屯墾、在前線秘密積蓄糧食,這個過程總共要兩到三年。
所以對漠北鮮卑的最終用兵,應該會在221222年開始,如果戰爭一年還搞不定,加上打完一場大戰爭朝廷至少休息間歇一年,等馬超能對西北全面用兵時,可不得拖到至少224年了。
不過,也算是后來天佑大漢——因為歷史上224年的時候,正式波斯薩珊部族的開國君主、起兵反叛覆滅宗主國帕提亞、自立帝國的時候。以至于后來馬超西進時,剛好趕上了中亞再次徹底亂成了一鍋粥,大漢想要亂中取利的外部環境也是變得無比優越。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歷史的車輪很快進入了221年,周瑜和趙云也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只等這年春耕結束、進入初夏,就開始軍事行動。
而雒陽的朝廷內部,李素則穩步地建議劉備趁著精力還行、充分發揮開國君主的威望,再推進一些鐵腕的改革,盡量少把問題留給子孫后代。
之前的幣制改革,到221年算是徹底勝利結束了。而按照李素、劉巴等人之前多年的操作經驗,甚至根據朝中群臣的敏銳嗅覺,都知道:
但凡關于錢的變法實施完之后,丞相肯定會趁熱打鐵,建議陛下再升華一下針對人事,或者說選官、考核制度的改革。
這一次,果然還是不例外。唯一的區別,是中樞右仆射劉巴沒有活著看到這一切,他年事已高,在朝廷實施完貨幣改革后的次年春年,就病故了。
同樣的,在這幾年里故去的朝中重臣,還有好幾個,包括向來生活習慣不太健康的法正。歷史上法正也是自然因病死亡,估計是跟郭嘉差不多的那種瞎折騰,所以蝴蝶效應也影響不到法正的壽命,該哪年死時間一到果然死了。
法正劉巴過世后,留下的空缺就由諸葛瑾龐統遞補,而諸葛瑾提拔上來后空出來的,再讓徐庶去填坑。
倒是魯肅這些歷史上因為曹孫戰爭時被瘟疫感染而亡的重臣,如今因為沒有大規模戰爭瘟疫,倒是還活得健健康康,畢竟到221年,魯肅也還沒年滿五十歲呢,并不老。
這些人事變動暫不贅述更多,反正誰上位也不影響新變法的推進。
而這波人事新變法的主要內容,毫無疑問正是針對科舉制度的——科舉制度實施也有整整二十五年了。
這二十五年里,為了讓科舉和之前的察舉制度銜接、避免選官權力的波動變化太劇烈而激起反抗,所以科舉一直沒有成長為李素設想中的完全體,還殘余了很多妥協。
現在,準備期已經足夠長、二十五年里,科舉選出來的官員,也紛紛已經爬上了高位,這就是整整一代人過去了。
比如如今朝中做到侍郎級別(副部)的最有前途新生代官員們,蔣琬、費祎、楊儀、董允、孫資、賈逵、步騭、馬良……這些全部都是科舉出身的。
有了這群對科舉優越性高度認同的人為骨干,當然是時候更進一步了。
這一年,李素便公布了這幾項改革意見,讓大家討論:
首先,從此以后,科舉的“舉人”產生之后,不再“分州錄取”,而是“全國統考”——舉人的產生方式,李素依然沒敢動太狠,還是把權力下放給了地方,讓布政使和郡守們有點操作空間。
但是,你選上來的人如果成績不行,以后就可能出現某個州全州的舉人統統全軍覆沒、最后一個都沒考上的丟臉情況。
在實施這一條的時候,李素倒也不擔心什么“不分南北榜錄取、會導致教育落后地區被血洗”的問題。因為他面對的情況跟明朝朱元璋時完全不一樣。
朱元璋那時候好歹還有借口、北方因為常年戰亂破壞、被蒙元禍害更深,所以要給他們機會上進。而大漢如今徹底和平了二十年,各地都文風蔚然。
要說照顧也不是南北差異,反而是東西有差異——關東地區在劉備治下的時間,要比關西短了將近十年。但關東本來就平原多、地理環境優越富饒,經過二十年和平種田,早就追評回來了。
而南北差異上,如今南方發展是更快,但南方基礎也更差,所以根本不用擔心南方考得比北方好。
最后的結果,李素就只是借鑒了東漢時舉孝廉舊法里、對“偏遠邊防地區優惠政策”,給他們加了錄取名額,但南北東西榜是絕對不分開的。
徹底打通全國統考后,寒門學子無不鼓腹謳歌,稱頌陛下圣明、丞相賢達,給了沒關系沒門路只有讀書成績的學霸指了一條出路。他們被權貴盤根錯節擋路的概率,不能說降到零,至少也是降掉了一半多。
而李素繼續趁熱打鐵,在“全國統一錄取”的基礎上,進一步實施了“科舉考卷糊名制”,讓閱卷官以后也不能看到考卷答題者是誰。
當然,看筆跡還是可以看出來的,但這也沒辦法,不能一下子改太狠,也要同時兼顧成本,防止“弄了一堆監督機構去監督監督機構”的復雜操作。
能先把名字糊上,循序漸進,就已經是一個進步了。
除了上述兩點,李素還有其他一些對科舉的小優化小調整,無不被寒門視為善政,反抗者也不敢作聲。世家私相授受官職察舉的利益鏈,至此基本上算是被李素溫水煮青蛙煮死了。
內政勵精圖治、連續拿下兩項重大變法之后,大漢的對外軍事行動,也終于拉開了序幕。
隨著趙云帶著在東北駐扎了多年的騎兵出征,國家再次進入戰時管制狀態,朝廷的動員調度能力再次繃緊、不合時宜的內部反抗和異議也被壓了下去。
哪怕之前對李素的進一步深化科舉改革有想法的人,也不敢在這時候出頭。
因為他們知道,但凡在趙云用兵的時候內部整出什么幺蛾子來,劉備絕對是可以找到合理借口直接把他們殺了、以維護戰時穩定的。
這樣一來,等于是李素變法的時候,這些人還沒來得及反對,就已經被捆住了雙手。
而趙云那邊,他帶了五萬精銳騎兵、包括一萬鐵甲騎兵,走陸路從遼河流域進入黑江支流嫩江流域,隨后北上、直逼大鮮卑山與其北側的呼倫貝爾草原。
周瑜則帶著海船隊,給趙云提供后勤補給——騎兵還是不走水路行軍的,因為海船運戰馬有點難度。但騎兵也不需要船,船只是給騎兵運糧食的。
趙云五月出兵,七月就在呼倫貝爾草原上,跟殘存的高句麗人打了一仗,高句麗人還真沒料到漢軍會迂回這么遠、還不擔心后勤補給,被徹底打了個落花流水,把大鮮卑山以北的草原和平原屯墾區徹底丟了。
只剩下幾萬人逃進大鮮卑山山區,徹底當上了漁獵野人民族,放棄了農耕的生活方式。也因為他們逃進了山里,趙云要徹底搜剿他們需要很長時間,只能是徐徐圖之,但高句麗作為一個文明國家的建制,至此就算是徹底消失了。
趙云花了一整個夏天和秋天解決高句麗問題,也深入呼倫貝爾草原,收拾了幾個鮮卑和丁零人都有的小部落。
但隨著天氣轉冷,因為在東北北部無法常年駐扎過冬,趙云只能是暫時把主力撤回來、只趕在冬季來臨前讓將士們趕工伐木、修筑了幾個木質克里姆林型要塞,然后把周瑜運來還有剩的糧食,都運進要塞囤積起來,以備明年大軍再到這兒的時候取用。
趙云的五萬人,只留下了幾千人守住這些屯糧堡壘,還留下大量弓弩物資、火藥、一窩蜂、突火槍,砍了足夠多取暖的柴火。
主力四萬多人,則在農歷十月份南返,第二年四月初再次北上,以“不在呼倫貝爾過冬”這種方式,躲避了冬將軍的淫威。
趙云其實已經打草驚蛇了漠北鮮卑和丁零,但他們也沒辦法。看趙云主力后撤后,鮮卑人還試圖趁著冬天把趙云留下的守糧倉堡壘部隊干掉、把漢軍的儲備物資搶了或者燒了。
但最后的結果,毫無疑問是鮮卑人死磕猛攻失敗,還白白丟下了至少一兩萬具尸體的攻城兵。
漢人的突火槍已經再次改良了,雖然這種火藥兵器用的還是粗厚的堅固竹筒來燃放火藥彈丸,但彈丸的形式已經從單顆鉛彈、變成了壓頂緊固的鉛彈后面、再塞一大把鐵砂。
說白了,漢人的突火槍雖然耐用性仍然差,最多開三五槍就會報廢,否則就會炸膛。但其火力已經非常威猛,哪怕不瞄準,三五十步內也總能蒙中幾個敵人,因為那壓根兒就算是霰彈槍。
這種新式突火槍的出現,也導致漢軍當中一種已經用了二十多年的武器被徹底淘汰,那就是當初諸葛亮發明的諸葛連弩。
連弩的定位本來也是對三五十步距離內的短程目標密集殺傷、用來守城墻最方便。
霰彈突火槍出現后,也是殺傷密度大、有效射程近,跟連弩高度重合了。
倒是以遠程殺傷為代表的神臂弩,在軍中地位依然堅挺,因為這個時代的火器怎么搞都提高不了精度,所以神臂弩不可替代。
于是乎,鮮卑人因為信息差,再次碰得頭破血流,一整個冬天也沒休整歇息到,死了那么多人不說,士氣還在持續消耗。
222年初夏,趙云的主力再次到來時,等待他們的就是絕對的摧枯拉朽。五月、七月連續兩場全面大捷,趙云斬首殺傷數萬,俘虜平民十余萬。
最后的漠北鮮卑和丁零人,想到的最終保命策略,只是徹底放棄呼倫貝爾草原,甚至放棄狼居胥,選擇往西狂奔逃竄,試圖利用后勤拖垮趙云。
可是,他們低估了周瑜走黑江水系的后勤通過性,對漢軍來說,戰線比呼倫貝爾再拉遠一兩千里,也是沒什么關系的,趙云餓不死。
大踏步的后退過程中,鮮卑人反而喪失了更多水草肥美的草原、還導致很多老人因為跟不上遷徙而減員。最后一直逃到貝加爾湖畔,還是逃不過被趙云全殲的命運。
222年八月,趙云在貝加爾湖畔斬殺新任漠北鮮卑可汗車骨閭——這人原本是拓跋力微麾下的將領,但拓跋家族到了漠北已經鎮不住場子了,所以車骨閭自己上位當了可汗。在毫無正統信義可言的鮮卑人里,拳頭大就是硬道理,這也不奇怪。
這年冬天,漠北鮮卑和丁零作為兩個獨立政權的存在歷史,就算是到此終結了。都在貝加爾湖畔斬殺可汗了,也就不需要封狼居胥了,畢竟狼居胥比貝加爾湖還靠南好幾百里呢。
趙云冒著寒冬風雪火急火燎往回趕,反而是路上凍死凍傷的人數,比之前的交戰損失還大一些,也算是無奈之事了,因為那地方實在是環境太過惡劣。
雖然徹底征服了漠北,這里的環境也讓漢人定下了對當地的統治調子:只能讓當地野人自治搞牧業和林業。漢人只能是建立一些小的商貿據點,然后以夏天來做生意的方式,走黑江水路來互市,冬天就南返,絕不在當地連住一年以上。
這些都是后話了。
趙云回師后,把大部分部隊留在柳城、赤峰、遼東等郡,他自己帶了幾千人回京復命。劉備當然也是出城數十里,到洛水之畔迎接趙云渡河,給他加了數縣封地。
至于李素和其他出謀劃策打配合、定方略的文武,也都有賞賜。李素也加了縣,而周瑜也跟甘寧一樣,頂格封到了三縣兩萬戶。
周瑜一個降將,最后能封到頂格封邑數的縣侯,也算是非常積德了,誰讓他居然以一個水軍將領、都能想到參與滅漠北游牧的最終決戰呢。
漠北鮮卑覆滅后,223年大漢朝廷休整一年、恢復元氣,到了224年,便命令馬超出兵西北。結果,還真就趕上了帕提亞人本該被新叛亂的薩珊人滅國的契機。
請:m.vipxs.la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