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695章 別說陛下沒給你們進行哪項變法的選擇機會
第(1/2)頁
李素是個合格的“樓上扔鞋客”,從來不會把懸念留太久吊人胃口。
所以但凡他晚上扔了第一只皮鞋把樓下住客吵醒了,就一定會很快把第二只也扔完。
這不,十一月十一日的朝議上,諸葛亮被調任為兵部侍郎后,僅僅過了五天,十六日再次朝會時,諸葛亮已經拿出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動議,供大家討論。
而且看那架勢,劉備也是傾向于支持的。
“來了,總算來了,這次司空回京,要攛掇陛下做的事情,估計多半就在這里面了。以陛下對李司空的信任,他這番肯毫不留戀地回京、交還全部平吳兵權,陛下又豈會不同意他幾項大政方針諫言、以示榮寵呢。”
朝中三公,九部列卿,尚書令侍中,無不如此揣測。
諸葛亮的奏請內容,具體是這樣的:希望朝廷在今年擴軍八萬的基礎上,明年再擴軍十萬。并且把這十八萬人,全部充作“帶薪工程兵”,參與南陽運河修建計劃。
李素之前建議的運河修建計劃,劉備已經小范圍內討論過了,荀攸鐘繇法正幾個都是知道的,五天前,連負責管錢的劉巴也被拉了進來參與了討論。
所以今天的朝會,只是讓剩余的公卿百官了解這事兒,順帶讓他們知道朝廷明年因為“河內、上黨殘破,難以繼續對袁紹展開進攻,不得不把主攻先轉向曹操”這個動向。
不過,李素的運河計劃具體怎么修、用什么人修、錢從哪兒來,所有公卿之前都不知道,也沒進入討論。
雖然事實上荊州那邊早就已經開始修了,但法理上來說那屬于“沒拿到政府預算就偷跑,臨時拍板挪用其他款項”。
所以,諸葛亮的上表,相當于是對李素運河計劃的一個具體落地,正式提出了一個錢和人的解決方案。
朝廷現在很缺錢,百姓也因為持久戰的后勤消耗,比較疲憊。
諸葛亮這么一建議,百姓疲憊、用民過重的問題能有所緩解,但朝廷缺錢的問題卻更嚴重了。
所以,第一個站出來、發自公心提出反對意見的,是一貫跟李素在稅法改革問題上同心同德的劉巴——劉巴還不足以知道真正的內情,所以被李素給演了。
李素也希望劉巴先在不知道全部內情的情況下,這樣演一演,畢竟連劉巴都瞞過,演技才更逼真嘛。
只聽劉巴免冠請罪地說:“陛下,臣并非反對朝廷‘先南后北’的討伐偽朝新方略,運河該修還是得修。
不過諸葛侍郎所言‘明年繼續征發新兵十萬,與今年擴軍八萬合兵服工役修河’的措施,還是有些過于天真了。
諸葛侍郎善戰善謀,卻不知錢糧。今年朝廷南北兩線血戰,而且連年大造神臂弩、鋼甲、戰艦,軍費直接開支就有九十余億。把往年積攢裝備的損耗折舊也算上的話,花費何止百億!
而朝廷一年全部歲入才八十億,這已經是把百姓服的徭役和提供的運力都折算在內了,真正的錢糧實物,全年才收了四十七億,財部都有明細賬目。
今年至少有三十多億錢的花費,是靠陛下的皇族內務直營產業,撥內帑充實國庫,或者是找勛貴豪商拆借的,名義上還是用未來的商稅折抵——
這一點,臣倒是很欽佩諸葛侍郎。諸葛侍郎及其兄諸葛使君一家,認購“商稅折抵國債”助戰就有三億錢,占到全部勛貴納助的一成。
不過,臣還是覺得事情應該一碼歸一碼。不能因為勛貴踴躍認購未來的抵稅國債,就在朝廷工程上花錢大手大腳。
如果非要讓新兵修河以整頓其心、砥礪其軍紀,也不該按戰時足額發放軍餉。關東曹操,在這方面花錢比朝廷儉省得多,曹操雖是逆賊,但其量入為出,卻也值得借鑒。”
劉巴口中提到了“商稅折抵國債”,這玩意兒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因為早在今年夏天的時候,劉備覺得打仗錢不夠,已經跟李素商議過商稅改革的事兒了。
李素當時勸他持重,暫時別拿來說,等等機會,但隨后就建議劉備發了這個債,鼓勵勛貴富商提前認購、將來是算利息的。現在多認購三個億國債,未來幾年后或許可以少交五億商稅,如果朝廷拖欠的年限更久,利息甚至會更多。
所以,抵稅國債是已經發了,只是未來如何抵稅、商稅怎么改,如今還沒定。
這種具體償還方式還“八字沒一撇”的所謂“國債”,當初自然是受到民間富商的懷疑的,認購積極性不高,但還是都賣出去了。
主要是很多人也看出來了,這種國債未來能不能兌現,不光要看劉備的朝廷有沒有信用,更要看劉備是否有把握統一天下。
畢竟,這就等于西方的戰爭國債了嘛,有一定的投資對賭性質,你把錢借給能打勝仗的國君,打贏后連本帶利回來的概率就大。
要是借給打敗仗的國君,他輸了之后自己的國家都滅了,你去問誰要錢?他的敵人可不會認賬。
眼下這節骨眼,劉備是絕對不怕袁紹或者曹操學“發戰爭國債”這一招的,因為關東富豪肯定心里沒底,不敢買怕血本無歸。曹操袁紹想要這種錢,除非強行攤派、實為明搶。
劉備是今年夏秋之際發的,一開始民間不想認購問題也不大,畢竟有那么多勛貴托底。包括李素也象征性買了三個億——
他其實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可以多買多賺,以后少交更多商稅,但一來利息賺頭也不算非常大,二來他也犯不著落人口實,讓將來錯過國債的人后悔了背后嚼舌頭,說李素有“內幕消息”所以多買。
因此,李素擺出“大家都要我就不搶,大家都不要那我就上,就當為國家做貢獻”,姿態很清高,最后認購額度也只是跟其他幾大家族一樣。
李家、諸葛家、甄家、糜家,都是買了三個億,劉備自己的內帑花了十來億,加起來就有二十五億了,最后十個億分給關羽張飛魯肅還有其他家里有豪商產業的家族認購。
連劉巴楊洪這種激進的經濟改革派家族都認購了一個億,其他京兆韋杜、犍為陳氏、荊州蒯氏、還有幾家荊南做南海交州珍貨貿易的家族如董和等,涼州做販馬外貿的家族,包括馬超家,都是捏著鼻子心懷狐疑各買幾千萬。
劉巴苦口婆心勸諸葛亮要注意節約、真要是拉著十八萬新兵按戰時待遇去修河,朝廷一年起碼又是五十億以上開支,如果用了新的工具、耗材技術,可能還不夠。
一番激烈辯論之后,諸葛亮總算是被“說服”了,然后在劉巴的引導之下,把“府兵制”拿了出來。
當然,諸葛亮提府兵制,肯定會另找依據,比如假托借鑒關東曹操的新“軍屯制”。
屯田制度劉備陣營這邊也是不陌生的,早在遼東的時候,跟糜竺就用過屯田制安頓流民擴大生產。而且糜竺的“早期投資借貸”做得比曹操還好呢。
畢竟糜竺這樣的超級大富商,還是放貸起家的,大漢朝土地上就沒有人比糜竺更懂如何放好高利貸。
不過,曹操畢竟是原本歷史上屯田制的正主,曹操弄屯田也有其獨到創見,那就是前幾年他發明了“軍屯制”。
跟后世的府兵制相比,“軍屯”的區別只是官方主動組織生產,同時官方要給種田的人提供耕牛農具和種子這些早期啟動資料的借貸。
而后世府兵制這些都是一概沒有的,朝廷不提供原始資金,區別則是府兵制下拿了朝廷的授田后、要承擔的兵役義務輕一些。
比如軍屯制下一家人種了官府一百漢畝的田、拿了官府提供的這一百漢畝的種子、借給他們夠種那么多地的耕牛和農具,他們這一家人戰時就得出一個兵。
府兵制和均田制/占田制的配合,可能要官府授田三百漢畝到四百漢畝、但官府不承擔其他生產資料,然后也讓你出一個兵。
此刻,諸葛亮當然是早就跟李素商量好的了。
所以他先描述一番曹操在關東大肆擴軍、加強政府的基建能力時用的法度。然后說自己借鑒軍屯制,想到了一種“不給百姓發牛、種子和工具的軍屯制變種”。
同時,這種變種也跟之前關西朝廷在巴郡板楯蠻和建寧昆明夷等地區使用過的兵役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算是“蠻夷法漢用”,可以普遍推廣到內陸各漢人為主的郡。
總而言之,“歷史依據”非常充分,細節也非常翔實,一看就是有備而來。
然后諸葛亮指出:按照劉巴之前的說法,朝廷用募兵制修運河,錢肯定是不夠用了。那咱兵部勒緊褲腰帶過過苦日子,把這事兒改革了,就不用花那么多錢了。
開不了源,只好節流唄。
諸葛亮作為兵部侍郎,如此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給財部尚書劉巴排憂解難減輕劉巴的負擔,這是何等的高風亮節啊。
然而,諸葛亮可以高風亮節,不是所有現行兵制律法下的既得利益文武,都像諸葛亮那么高風亮節的。
其他兵部官員,包括作為諸葛亮上司的正牌尚書許靖,都跳出來反對了。
(注:附一下現在的九部卿名單,有些部尚書出缺侍郎管事,禮部劉表,使部簡雍,文部管寧,吏部董和,財部劉巴,民部孫乾,工部國淵,兵部許靖(吉祥物,實際上諸葛亮管事),刑部法正)
他們反對的理由也是很冠冕堂皇的:陛下是有道仁君,學誰不好怎么能學曹操那種傷化虐民之輩?
曹操治下的動員效率是高,但他對百姓的剝削程度也是非常令人發指的呀!屯田制下的民屯,百姓要上繳四成到六成的收獲。這比我朝“每個壯丁一年全部租庸調輸折一千八百錢”,事實稅負重了何止三四倍?!
所以,曹操的“軍屯制”強征兵役,對軍戶百姓的搜刮負擔,也相當于之前我朝對板楯蠻、昆明夷的“服兵役家人免稅”試行辦法,負擔重了三四倍!
曹操那邊是本人免稅就得白白去當兵,劉備這兒好歹一個人當兵還能額外免稅三個家人呢!
學曹操,那不就等于普遍把百姓負擔提高到目前的四倍么!太殘暴了!
一番激烈的爭吵之后,十六日這天的朝會,只能是什么變法動議都沒通過。
繼續募兵制用訓練期士兵修河,錢不夠。
改府兵制強征服役,又“用民過重”。
不過,這場朝議也好歹提醒了所有官員——劉備目前已經算是非常仁慈了,如果學曹操,無論是兵役還是納稅,都會把人民負擔提高到現在的三到四倍!
不想在這方面陷入曹操治下的水深火熱,就只能給陛下開別的財源,來進行統一戰爭了。
反正別說陛下沒給你們選擇機會,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