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48章 朝廷不是打打殺殺
“不必如此,想來先生之病,不過是憂患成疾,并非不治之癥。如今泰山賊已退、曾經張舉麾下的最后一名余孽烏蘇也已授首,先生與張逆的瓜葛,可謂是徹底洗清了。心病既去,不日定當霍然。”
劉備還是非常會做人的,他如今是正兩千石的太守、度遼將軍,官位遠遠高于才正六百石的郡丞,所以跟諸葛珪聊天時也不稱官職,只敬對方年長,稱其為“先生”。
這自發的禮賢下士情商,看得李素都不得不暗暗點頭。
而諸葛珪也確實是一把年紀了,看上去年近五旬,起碼比劉備老二十歲出頭,以年齒學問敬稱先生是沒問題的——諸葛珪與劉備的年齡差,似乎剛好等于劉備和諸葛亮的年齡差。
好像諸葛家的人都有老來得子的基因。諸葛珪有長子諸葛瑾時,已經是三十好幾,而諸葛亮又是次子,再晚七年,是諸葛珪四十出頭才生的。
歷史上后來諸葛瞻也是諸葛亮四十好幾才生,以至于諸葛亮是虛歲九歲喪父,諸葛瞻也是虛歲九歲喪父。
只能說命運的巧合還真多。
旁邊其他人,除了李素之外,聽了劉備那番“心病既去,肯定能痊愈”的話,也覺得很有道理,認為諸葛珪可能還真有機會痊愈。
諸葛瑾也連連勸父親放寬心好好養病。
只有諸葛珪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而且他心病根本沒有完全祛除,有些話又不好說,就揮揮手,驅趕兒子女兒們先離開:
“瑾兒,亮兒,你們帶著她們先走,我與劉將軍李校尉說幾句話。”
“是,父親。”諸葛瑾恭敬地帶著弟妹們先走。
“回來。”
“是,父親還有何吩咐?”諸葛瑾一點都沒因為被呼來喝去而脾氣。
諸葛珪喘息了幾口,似乎是在思索:“你雖未及冠,但以后就是家里的頂梁柱了,我給你取字吧,你名瑾,就字子瑜!為父心中煩逆,神思混亂,別嫌此字草率。”
諸葛瑾連忙行禮:“父親賜字,豈會草率,此字中正平和,孩兒當畢生謹遵、常省己身,夕惕若厲。”
說完才起身拉著弟妹走了。
望著其他人都消失了,諸葛珪才長嘆道:“剛才我也詫異,青州賊兵十萬,怎能如此快就擊潰,私下問了亮兒,他說是李校尉的離間計,賊兵潰而未滅。
由此觀之,青州之災禍,還遠遠未止,泰山之安寧,也只是一時喘息罷了。我身為郡丞,受朝廷厚恩,唯有殉城到最后一刻,才算是洗清曾與張舉同郡為官的嫌疑。”
劉備沒想到諸葛珪還這么悲觀,不由仗義道:“備既然能擊潰賊軍一次、斬殺烏蘇,就還能擊潰第二次、第三次,反正遼東已定,烏桓已服,而后數年內幽州都不會有兵戈之事。眼見朝廷板蕩、百姓受苦,豈有不申大義于天下之理。”
諸葛珪苦笑:“此言過矣,度遼將軍身兼遼東太守,烏蘇已死,你還久留青州剿匪,不怕朝廷猜忌么?劉將軍越境擊賊的借口,至此已經用盡了吧。”
劉備心中一凜,這才意識到自己剛才大包大攬,確實是政治敏感性不足了。
他也坦蕩認錯:“此言倒是中肯,是備一時急于救民,操切了。自當聽從朝廷調遣。”
劉備一邊認錯,一邊也在內心快速反省,自己怎么會說話那么不小心呢。
反省來反省去,他才意識到:一切,還是要怪他爬得太快了!
兩年,確切地說,是二十個月,就從縣尉爬到了太守、雜號將軍!
當然了,在更早之前,他當縣尉倒是也當了兩年多了,但格局太低。
以至于他腦子里還缺乏那根時時刻刻考慮“皇帝對于主動越境殺賊的武官會有多忌憚”的弦。
誰讓他第一次“抗命回鄉殺賊”,還特別收到了靈帝的褒獎,還專門讓涿郡地方以此為由給他舉孝廉了呢,結果劉備潛意識里就有了個危險的錯覺:只要我是為了平叛、為朝廷好,朝廷肯定會支持我。
當他是縣令、都尉的時候,劉虞可以授權他跨縣、跨郡平叛,反正都是在幽州內部,劉虞有這個特批的權限。
可出了幽州,劉虞就罩不住了,烏蘇是最后一個越州殺敵的借口,用完就沒了。
一盆冷水澆下,才讓劉備冷靜地想起了李素當初勸他越境討賊時的本意初衷:
來青州,不是為了占地盤的!哪怕收復了青州再多的郡,也一個都不屬于你!
來的目的,首先只是裹挾人口、挽救一部分誤入歧途的百姓,讓他們擺正位置,去遼東或者帶方屯田渡荒。
其次是趁機招攬東萊、北海、泰山三郡的英才俊杰。
第三是練兵、從青州兵中篩選一部分兵源擴大武裝。
最后是“因糧于敵”,減輕遼東苦寒之地第一年的后勤壓力,用山東的糧食養小半年兵。
當初李素跟他一二三四說得清清楚楚,絕對沒有第五點!
不能忘初心啊!
如今還是漢靈帝沒駕崩的世界,皇帝但凡稍微有點智商,就絕對不會鼓勵“誰主動幫我平亂,我就把他平下來的地盤也封官封給他”,那是取亂之道。
因為皇帝知道,只要他“追認”了一次,那第二天全天下的州牧太守將軍,都會主動攻擊隔壁的反賊以擴大自己的地盤。
當初劉備“棄官殺賊”是可以鼓勵的,因為你得先棄官,你得先給朝廷好處,皇帝巴不得你棄官后他重新提拔你、再把人情恩惠賣你一遍。
這兩件事的政治邏輯是截然相反的。
天下的邏輯是分幾個階段的。
188年就是皇帝讓你去哪你就得去哪的威權世界。
露出絲毫在沒有旨意授權的情況下、自發靠武力拓展地盤的想法,都會直接被打成反賊,遭到天下共誅之,之前多少忠義的戲碼都白演了。
以劉備的智商,他只要注意到這一點,就不會產生試圖割據青州的妄想。
從另一個角度說,要是這種妄想行得通,天下也不該是曹劉孫來三分了,而應該是盧植、皇甫嵩、朱儁三分——他們這些年為朝廷收復的地盤,哪個不比劉備多?你劉備算老幾?
要到190年,天下才進化到第二階段邏輯:你可以借著討董的旗號搶地盤,但僅限于搶董卓直轄的地盤和親董地方官的地盤。而討董諸侯之間內戰依然是不行的,會犯眾怒被天下群起而誅。
而且其中只有搶董卓直轄地盤是毫無政治風險的,搶“董卓黨羽”的地盤,風險還是很大的。
主要代表就是孫堅殺了被說成是“討董態度曖昧不明”的荊州刺史王睿,結果孫堅自己都差點成為朝敵,幸好是擺出非常堅定討董的姿態立功、加上賣給袁術投效,才躲過了被群毆的危險。
縱觀歷史,一直要到192年,天下才徹底進入“搶誰的地盤都不需要理由”的第三階段。代表事件是劉岱殺橋瑁、而后劉岱自己也戰死,加上同年的公孫瓚袁紹龍湊之戰。
從那之后,任何搶地盤才不用背負“背叛討董聯盟”的罵名,不會成為天下公敵。
李素要是自以為是想靠“先知先覺”勸劉備提前布局抗拒朝廷割據,那才是害了劉備。
劉備跟諸葛珪、李素聊了一會兒,反省了自己“急切救民”的過錯后,倒也誠懇,連忙追問李素:
“伯雅,此間戰事結束,不知道朝廷會不會派天使來查問細節?到時候接使又該如何應對?可要勞煩你了。”
李素拱手言道:“府君放心,在陳明戰況的奏表中,素自會組織措辭,另外,我們實利撈得也夠多了,有些功勞方面,該模糊還是得模糊,該春秋筆法讓一讓還是得讓,這樣才能減輕朝廷的猜忌。我們只要實利,少圖虛名,適可而止。”
因為是在外人面前,他也不便稱呼劉備“兄”,就喊府君了。
“李校尉真是少年老成,持重謀國。”諸葛珪在一旁插話贊許,隨后趁機話鋒一轉,“既如此,泰山之禍,就更加只是暫時的喘息了,不可能指望劉將軍克竟全功。
我心已死,恐怕也撐不過這幾天了,只能請劉將軍勿辭。我身為郡丞,是不能拋棄百姓逃命的,將軍一定要帶走我的家眷。我若活著,父母在不遠游,瑾兒亮兒不肯與城同殉,豈不是成了不孝?”
話說到這份上,才算是徹底表露了諸葛珪的必死之心,不想掙扎了。
他的泰山郡丞始終沒有朝廷肯來撤他的職,所以他必須盡忠到死,跑都跑不了。
諸葛瑾諸葛亮是不用為朝廷盡忠的,但父親不死他們就得盡孝啊!
大漢朝以孝治天下,舉孝廉查得那么狠那么嚴,背負上一個“臨危拋棄父親”的重大不孝罪名,諸葛瑾諸葛亮這輩子還能做人嘛?
除非是諸葛珪一開始就沒把子女帶在身邊,他們不知道父親要戰死,那還無所謂。已經帶在身邊再趕走,解釋都解釋不過去。
唯有病死,病死了才干凈,徹底切斷了前者必須忠而后者必須孝的紐帶!
諸葛珪不死就得諸葛家全家死了。
這也絕了劉備希望諸葛珪活下去的幻想。
劉備終于是第一次充分認識到了爬到高位后的“樹欲靜而風不止”。
“沒想到,竟要眼睜睜看著朝廷忠臣放棄求生之念。這朝廷的猜忌、避忌,竟然如此之多,報國真是處處掣肘。”劉備起身長嘆,不能說是黑化吧,但至少是心智又往前略微成熟了一步,更多了幾分經權揣摩之心。
李素靜靜地看著劉備的成長,等他感慨過了,才恰到好處地補上一計:“既然明了了諸葛郡丞的以死報國之心,素有一言,倒也不必避諱了。”
諸葛珪眼神一閃,轉向李素:“李校尉足智多謀,請李校尉言之,我相信李校尉定然是為了我們諸葛一門好。”
李素點點頭:“是這樣的,這次我說服臧霸反水、與我們聯手殺烏蘇時,用的說辭,其實就是以‘只要烏蘇一死,劉將軍就再無留在青州的借口’,來誘導臧霸賣主兼逼走敵人。
不過,此計多少有揣摩朝廷潛例的嫌疑,我要是在表功奏折上這么寫,豈不是成了我們在揣摩朝廷的任官擢黜之道?這些話是不好明講的。
既如此,我與劉將軍就只領正面殺敵破賊之功,這離間計的功勞,反正在我們的立場上也無法吹噓,就成全了先生吧。先生身為泰山郡丞、明了泰山各路賊寇內部矛盾、恩怨糾葛,所以在知道劉將軍將與烏蘇決戰之后,星夜使計反間了臧霸。
此計如果是出于先生之口,那就是先生‘揣測臧霸會相信劉將軍會從這個角度擔心被朝廷忌憚’,是臧霸以小人之心、信君子之腹,而非劉將軍內心真的如此想。而先生也能在死前收獲一個離間賊寇、使其中一些賊軍反正的定策之功,豈不是兩全其美?”
李素這番計謀,彎彎繞聽起來有點多,正常人可能要多捉摸一會兒。
但諸葛珪和劉備,倒是先后反應了過來。
妙啊!
這樣一來,劉備就是“一心只想殺賊報國”的形象,從頭到尾都沒想過“如果烏蘇死了后我不退兵,朝廷會不會猜忌我”的問題,真正是“心神無二,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
是諸葛珪提醒臧霸、如何才能把劉備逼到“不退兵朝廷就會猜忌他”的境地,臧霸才想明白的。
劉備淳樸,諸葛珪聰明,臧霸小人。三方人設各得其所。
這個傻,劉備和李素值得裝,裝得大智若愚!
一陰解三結。
諸葛珪思前想后,最后報之以目瞪狗呆:連這一層,李素都提前想到了么?
“李校尉之謀,真乃……吾無憂矣。還請李校尉在我死后,收瑾兒當個文書幫辦,允許亮兒拜您為師,珪死而無憾矣。珪這便上遺表,詳述泰山破賊之功內幕,定然叫各得其所。”
說著,諸葛珪居然精力都回光返照了一些,拿起筆來草草如飛,把他如何設計臧霸、有離間叛賊之功、而劉備李素又如何在正面戰場運籌帷幄、在雙方各自沒有通氣的情況下,靠著天然的靈犀配合擊破賊軍……大略寫了一遍。
李素在旁安慰:“兩位公子,我會視之如弟,為師還是勉強了些。這樣吧,素讀書只觀其大略,對于經義細微之處,并不考究。我看子瑜賢弟文章經學倒也工整,就留他在身邊做西席。
恰好遼東糜子仲,也將其子糜威托付于我教導,我也無暇授課,唯恐誤人子弟。那糜威與諸葛亮年紀仿佛,就都跟著子瑜賢弟學日常文章經義、諸子百家。等先學上三年,這些學完了,要學以致用時,我再親自指點。”
諸葛瑾諸葛亮,在父親死后守孝也得守三年。
李素也怕過多干預諸葛亮的成長會讓諸葛亮跑偏,所以最穩的辦法就讓他和糜威一起跟著大哥學基本功。讀三年書再談別的。
諸葛珪眼神中閃過最后一絲高光,靈臺空明地一笑:“遼東麋子仲派子請李校尉教導?怕也是質子吧。呵呵,李校尉倒是爽快人,知道我快死了,連這些話都不避著我。
好,有這話我就放心了,李校尉,勞煩您請我那些不肖子女進來吧,我最后交代他們幾句。”
李素這才把那些不能聽少兒不宜談話內容的少年少女帶回來。
諸葛珪也很仗義,不該在孩子面前說的秘密一句都沒提,只說:“子瑜!李校尉肯給你俸祿,聘為西席。往后三年,你就教導弟妹們,以及糜竺的公子糜威一起讀書。三年之后,能否出仕,就看你自己是否長進了。”
說完,諸葛珪一一摸了孩子頭發,欣慰斷氣了。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