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撿到一只始皇帝 第四百五十四章 我大秦農業無敵
秦國殺后勝,一方面是為了安定齊國百姓的心,齊國百姓對這位大貪官可謂是恨之入骨,他死去的那一天,齊國百姓們歡呼雀躍,是無比的開心。百姓們的開心,大概不是因為賣國賊之死,只是因為一個大惡人之死。殺掉后勝的命令,是李斯所下達的,目的自然就是后勝的家產。
而按在后勝身上的罪行當然是他家里養著武士,藏著刀劍,意圖不軌。蒙恬在帶人殺死后勝之后,又查抄了后勝的家產,后勝的家產是有些驚人的,這些年里,他背靠著齊王,瘋狂的斂財,毫無底線,他所積累的巨大財富,足以讓齊國再裝備出二十萬大軍!后勝的財產被查處之后,登記在冊,并且被告知廟堂。
李斯對于后勝這個人,并不在意,他所在意的,就只有后勝的那些財富而已,秦國的確是很富裕,大概是因為皇帝沒有四處動工,也沒有大興土木,也可能是因為趙括的到來,使得秦國比原本歷史線上的秦國要更加的富裕,非常的富裕。可是,秦國有很多事情要做,而這些事情,則是需要更多的錢財和糧食。
李斯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后勝在齊國的家產田產分發給有功的將士百姓,有了后勝的這些財力在,只怕在短時間內,秦國都不用擔心對齊地百姓的賞賜問題。李斯最先是非常忙碌的,他在與張蒼一起編訂統一的度量衡,所謂度量衡,其實就是各種單位,長度單位,重量單位等等。
張蒼很早就給趙括說過自己的想法,實際上,李斯都不大需要張蒼來幫助,這些事情對李斯來說并不困難,可因為張蒼是被皇帝親自安放在自己身邊的,李斯也就樂呵呵的將度量衡的事情交給了張蒼。李斯并不覺得,張蒼能威脅到自己的位置,張蒼又不是韓非,他比自己和韓非還差著老大一截子呢!
李斯將心思放在了新文字上,趙括所編寫出來的新文字,也被稱為武成文,這種文字非常的簡便,過分的簡便,可是趙括很認真的認為,這樣的簡便就是未來的趨勢,想要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想要迅速的普及文字,那一個簡單的文字是不必可少的,太過困難和繁瑣的文字,不利于書寫,浪費紙張,還加大了認字的難度。
既然趙括開口了,其余大臣當然只有執行的分。李斯將新文字的啟蒙教材分發到各地,要求地方官吏們進行學習,想要繼續當官,就必須要在最快的時間內掌握新文字。新文字還算是簡單,而且從形體上能分辨出些許,這對官吏們來說不算是太難的事情,從咸陽發出的命令,迅速傳達到了天下各郡縣。
天下官吏都開始學習這種新文字,勤加苦練。
趙括甚至按著編寫新文字的名義,抄錄了不少后世的經典名篇,眾人學習的時候,大多都是背誦著這些來學習的。
最后當然就是道路的問題,秦國向來就是打到哪里就修到哪里這個所謂的道路卻并不是馳道,很多人都認為馳道是秦國的國道,認為秦國這樣修建馳道就是為了讓天下各地的人來往交流,其實這是扯淡的,馳道的功能是,皇帝出行所用的道路沒錯,秦國的馳道是專屬于皇帝一個人,其余人是沒有資格上路的。
耗費國家巨大的財力,修建一條vip通道,這馳道的寬度是五十步,并且還是軌道,當初考古學者們挖掘出幾千年前的軌道的時候,險些開始懷疑人生,當然,此時的馬車軌道跟火車軌道還是不太一樣的,馳道的工程量巨大,耗費巨大。趙括是完全不同意修建馳道的。
他倒是覺得,比起修建這樣的奢華高級的皇帝專用通道,不如在各地修建不是這么奢華,卻可以讓馬車平穩通過的普通道路。秦國在上個百年的時日里,目標都是放在了巴蜀地區,他們在關中與巴蜀之間修建了不少的道路,加深兩地之間的聯系。事實證明這是很有用的,秦國如今不許百姓來往,故而修建的道路大多都是出于戰略意圖。
秦國可不會為了平頭百姓修建道路,秦國壓根不許你外出,秦國修建道路就是為了讓士卒們快點到達目的地,而天下各地的馬車和戰車的大小是不同的,故而要除卻馳道這樣的皇帝專屬軌道之外,還要設立統一馬車的制式,規定兩個輪子之間的距離,讓其余軌道路也能發揮出作用來,這就是所謂車同軌了。
這些事情都與趙括沒有太大的關系,趙括也放心的將這些事情交給李斯來處置,他自己卻是忙著在做制度上的事情,也就是對軍功制的改革問題。趙括要將軍功制分成數個部分,這是他很早之前就在準備的事情,首先,他將將士們的爵位分隔出來,他認為未來的秦國要設立常備軍隊,全民皆兵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趙括所想的當然就是兵役制,也是效仿后來,他將二十等的爵位分割出來,剛參與軍隊的士卒為公士,只要成為士卒就能得到,在公士的基礎上,又安排上造,少更,五大夫,公乘,庶長,中更,上造,關內侯,徹侯。將二十等爵位,簡化為十等的軍銜,也就是說,以后,并非是所有人都能擁有這些爵位,只有將士們才能擁有。
而爵位的賞賜也改變了,從直接賞賜土地和錢財變成了增加待遇,因為是常備軍隊,是要領取薪水的,原先趙括是想要直接沿用少尉少校之類的,可是最終他還是決定選擇這個時代所能輕易接受的。將軍功制度簡化之后,就有了一個大問題,那如今的這些軍功貴族該怎么辦呢?
趙括不會發瘋的想要剝奪如今的軍功貴族的爵位,那會引發非常可怕的混亂,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繼續擁有直到他們立功,再按著他們原先的級別上升到下一級的新爵位上。將軍功制從百姓身上剝奪后,接下來就是對普通百姓們的爵位,對耕作的百姓,是否也要設立爵位呢?
秦國最多的就是農民,冒然的將他們從將士行列踢出去,會不會產生什么影響呢?會不會打消他們的耕作積極性呢?會不會有大批農民都不愿意再從事耕作?對他們還是設立一個目標,哪怕起到一個暫時的安撫作用也好,在這樣的想法下,趙括親自為農民設立三級爵位,其中包括簪裊,農大夫,大夫,少造這四級的爵位。
通過努力耕作,產糧非常多的,改進農業技術的,或者在農業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都可以爵位,而爵位的好處就是給出一些補償,例如可以免除徭役等優待。這足以起到激勵的作用。在農民之外,當然還有匠人,還有醫官趙括覺得,自己這樣弄下去,秦國就要變成一個網游類社會了。
不同的職業都有不同的等級,然后百姓們努力的打怪升級。可是趙括也沒有別的辦法,對習慣了這樣升級的秦國百姓而言,若是自己直接廢除所有等級,下令人人平等再也沒有等級,這會弄出大麻煩,況且,人類社會本來也就是如此趙括只是給與了一個明確的概念而已。
趙括在繼承軍功制的前提下,又破壞了秦國的軍功制。他當然不敢直接就去執行,還是要找呂不韋來一同商談,詢問他是否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秦國在完成了一王天下的壯舉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各地設立更多的郡縣,因為沒有齊魯儒生們高呼著分封制,故而郡縣制是很快就推行了下來。漢初貧窮,故而設立諸多小國,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秦國可一點都不貧窮,糧食堆積如山,甚至修個長城,馳道,再加個皇陵,順便討伐個匈奴和南越都卓卓有余。
他不需要諸侯國來妨礙自己,也不需要讓各地的人自己來管理自己,而秦國控制的地區太大,使得政令的傳遞變得有些困難,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卻不是很簡單的。趙括曾提出可以用信鴿來傳遞書信,只是趙括不懂得如何培育信鴿,他所做的只是說自己曾聽說過古人可以用信鴿來傳遞書信。
趙括無論說什么,總有人想要嘗試一下。
秦國的官吏從咸陽出發,趕往秦國不,趕往秦朝各個地方,他們在各地推廣秦國的律法,普及秦國的知識,秦國的這些,對各國百姓而言,都是陌生的。當百姓們不必打仗了,當然也就需要寬松一些的氛圍,趙括就過去找到了李斯。并且將心里的很多想法都說了出來。
“允許百姓們自由的出行,減少律法對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不要坐在一起聊個天都被抓進去”,趙括所想塑造的一個相對寬松的氛圍,秦國的百姓們活得太像士卒,生活都像是在完成命令,衣食住行一切都要按著嚴格的制度來執行,這大概是對人的一個巨大壓迫,這不利于社會的發展。
他們不是機器上的齒輪,他們都是人,人是有著無窮潛力的,而齒輪則沒有。
趙括想要做的事情忽然就變得多了,比起從前,他似乎要更加的忙碌,不過,趙括還是要給自己找點事來做,他受不了太過清閑的時日,他這一生都忙習慣了。在這一年,趙括又在咸陽設立了第一所的中學,這是給那些即將在小學畢業的學子們所準備的,趙括親自設立了畢業的考試以及升學的考試。
小學只是啟蒙教育,所召集的老師只需要能讓學生認字就好,可是中學就不同了,在趙括的心里,中學將來會成為秦國重要的人才基地,官吏培養機器,以后要取代學室的,故而,趙括對中學老師的提拔是上了心的,他找來了在咸陽的一些老官吏,甚至是找到了一些學派的弟子們,來負責中學的教學。
咸陽的第一所小學召集了一萬多孩子,可是最后完成趙括的試卷,并且來到中學的卻只有不到六百人。
趙括前前后后都在忙著這件事情,張蒼也是在趙括和李斯這里來回的周轉而那些從小學畢業的孩子們,也都是返回了自己的家里,作為第一批啟蒙兒童,他們認識文字,知道很多的道理,與其余孩子有著很大的不同只是,啟蒙教育的作用并沒有突然就彰顯出來,這還是需要一段時間。
趙括笑呵呵的,親自為這些畢業的學生們戴上了冠。他們雖然還達不到立冠的年紀,可是這種行為被趙括定義為是畢業的象征。
送走了一批人,自然還有一批人要進來,在這個時候,小學制度暴露出的弊端和優點也都被趙括看出來了,小學制度想要繼續,最難的問題就是老師的問題,秦國的識字率太低,想要在天下各地普及,還是不太容易,另外就是學生們的情況,因為學生們分布太廣,很多需要住宿,會造成較大的開銷,又不能天天讓他們去耕作
好在趙括還是能找到辦法來解決這些事情,如今秦國的農業水平一直在飛速的上漲,因為農書的推廣,加上技術的改進,加上有墨家研制的這些新農具,秦國的農業水平是處于飛速上漲的時期,這個嶄新的帝國,開始全力的朝前飛奔,耬車和曲轅犁的誕生讓農業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百姓們的產糧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升了上去。
秦國擁有著最先進的流水線作業,像農具的制造業也是非常發達的,為了保證百姓們有足夠的農具,秦國甚至會為百姓們提供農具,當然,最后要從他們產出的糧食里扣除農具的費用。秦國先進的農業體系傳播到各地,帶動了天下各地的農業生產水平,秦國有了糧食,也就有更多的力量來做其他事情。
就比如趙括念念不忘的教育,皇帝下令,在八個郡同時開設小學,召集孩童來入學。
在農業時代,糧食就是決定一切的要素,而皇帝心里,則又對河水有了些興趣,他想要在河水兩岸搞水利工程,提高兩岸諸多郡縣的農業生產力水平。這是鄭國所念念不忘的時候,年邁的他,在聽聞皇帝召見之后,匆忙坐在馬車,不管不顧的來到了咸陽。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