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春秋大領主  >>  目錄 >> 第814章:這才是戰國時代啊

第814章:這才是戰國時代啊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榮譽與忠誠 | 春秋大領主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春秋大領主 第814章:這才是戰國時代啊

荀國有可能戰敗嗎?這完全就是廢話了。又有哪一個國家敢說自己一定會百戰百勝,不會在某天品嘗到戰敗的苦楚呢。

只是吧,荀國戰敗的時間很有靈性,發生在了“新鄭”這邊極度需要支援的時間節點。

現在荀國戰敗,荀會只是帶來三個“旅”的荀軍不但顯得合情合理,某種程度上還算是一種仁至義盡。

看一看,瞧一瞧呀!

俺對外戰敗,還抽出三個用來保家衛國的“旅”去幫助盟友,不是一個合格的盟友又是什么,稱贊一聲守信義重承諾,沒毛病吧!

然后,荀國敗了,損失了多少兵力,又丟了多少座城邑呢?這一點荀會沒有提到一絲半點的消息。

事實是什么?荀國真的敗了,卻是中行吳刻意選擇了撤軍,不是那種力戰不敵的失敗。

他們多少有點講究,撤軍之后丟出三五座城邑讓魯國收復,再將戰線穩在了“大野澤”一線。

魯國收復了之前失陷的城邑,他們為了提振軍民士氣,該不該大肆宣傳戰局出現扭轉,取得了對荀國的一次大勝呢?

等于說,齊、魯、曹等國聯軍打贏了荀軍,在魯人以及其盟友的宣傳下,肯定是會廣傳四方,宣傳里的內容別想多么靠譜,十分能信三分都算多。

荀國不會站出來辟謠,君臣只會默默忍受那些以自己為丑角的各種段子,用這樣的代價來換取用更少的兵力援救“新鄭”的盟友,而不被嫌棄或其它。

呂武本身對后續到來的韓軍來了去“密”那邊有點意見,再碰到荀國這種事情,心里跟明鏡似得。

“公子,韓王、荀王未有致力援救范國之心,奈何?”呂武沒那么爛給韓起和中行吳下爛藥,純粹講出實情。

漢國的援軍已經抵達,在“新鄭”這邊是以漢軍為主力在對抗楚國等聯軍。

如果以一國都城陷不陷落來裁定一個國家是否被滅亡,范國的存亡無疑是依靠漢軍來守住“新鄭”這座范國的都城了。

范鞅現在對韓國和荀國是什么感官?不取決于他內心的想法是什么,現實就是只有漢國派來大軍救援,韓軍離“新鄭”遠遠的,荀國干脆只是派來了應付式的少量援軍。

那么不管漢國以后到底會對范國干出一些什么事情,呂武至少擺出了對范國的必救決心了。

還有更現實的情況,因為韓國和荀國的所作所為,使得范鞅只能依賴和倚重漢國。

范鞅沒有表現出什么仇恨,有點懦弱地說道:“如事不可為,可要遷都向北?”

他們這一邊的后續部隊開到,楚國那邊也不是沒有援軍。

在這兩個月中,先后有大約六萬左右的楚軍抵達戰場,另有其余敵國約四萬左右的軍隊,以至于讓“新鄭”周邊的敵軍數量達到了恐怖的二十萬有余。

而那還是在哪兩個月時間中,漢軍、韓軍、荀軍和范軍一再消耗敵軍之后的數量,要不然敵軍的數量會顯得更多。

“韓軍與鄭軍在‘密’酣戰,交戰兩月有余,戰事仍然膠著。”呂武這次說話的語氣和表情就有點嘲諷了。

韓國在“四晉”當中的實力不算強大,但是也不至于跟子產麾下的烏合之眾打成了膠著狀態吧?

職業軍隊跟烏合之眾打,戰斗力對比用一比五會過分嗎?

歷史上,兩三千職業軍隊逮著十多萬烏合之眾一頓猛揍,出現的例子可不要太多。

最有名的就是東漢末年的一些戰例,比如盧植只是帶著三千“北軍”就一再擊敗數量數萬、十數萬、幾十萬的黃巾軍,跟郡縣兵配合著就將黃巾軍壓縮到很小的活動區域,再一戰殲滅黃巾軍的主力。

還有明末的盧象升,不一樣是帶著數千朝廷的軍隊,辦到將“闖王起義軍”攆著到處跑的情況嗎?

對了,“闖王”并不是單指李自成,有過好幾代的“闖王”,其中李自成最出名罷了。

現在是什么情況?

韓國的軍隊可能沒有漢國的常備軍精銳,再怎么樣也是一些平時鍛煉殺人技巧,有著很高組織度和配合度的大軍,他們怎么只是跟一幫沒有經過訓練的烏合之眾打了個五五開呢?

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韓起不到“養寇自重”的程度,利用子產麾下烏合之眾拖著,不想到“新鄭”來玩血肉磨坊程度的交戰絕對會是一個事實!

這個道理其實不用呂武去跟范鞅講,范鞅一聽到韓起得到援軍都無法擊敗子產麾下的烏合之眾,一下子就該醒悟過來了。

“楚王招狡詐,使計離間我等,以至于此!”范鞅一臉的咬牙切齒。

呂武笑了。

楚國使用邦交戰術?多么合情合理的事情。

更多的問題是韓起和中行吳早早就有什么想法了吧?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再來就是楚國使用邦交戰術的時間,跟韓起、中行吳的種種應對,時間上好像存在了落差,韓起和中行吳更像是一種早有圖謀的順勢而為。

對于這一點,呂武其實非常能夠理解。

哪能只允許呂武算計韓國和荀國,不允許韓起和中行吳玩自己的手段進行抵制或反抗呢?

只是論起來,盡管呂武有點想法,然而他在所作所為上沒有被抓住把柄;韓起和中行吳的應對則是顯得下作了那么一些,更容易受人詬病。

“我為今次戰事之‘將’,‘將’全軍,可發號施令?”呂武問了一句像是廢話的問話。

范鞅肯定要承認,并且主張呂武對戰局有完全的指揮權。

呂武又說道:“我可施令于韓王?”

范鞅猜到了一些什么,答道:“正是。”

“如此,我下令韓王半月之期擊敗鄭軍,率軍趕來‘新鄭’亦是職責之內。”呂武說道。

這個命令在一天前呂武已經發去給了韓起。

接到命令的韓起當不當一回事,要不要嚴格執行,取決于有多大的膽子。

目前范鞅還只是公子,并沒有成為范國的君王。

荀會帶著荀軍過來,一個不應該出現的人物也來了。

那人是彘裘,一回到范國就求見范鞅,得到接見之后講了不少話,大意上就是范國遭難,愿意共舟共濟,等等吧啦吧啦之類的話。

隨后,彘裘一再接觸范國公族的封主,人倒是見了不少,談了什么傳得云里霧里。

呂武得到彘裘的求見并沒有接見,甚至還讓人傳話,勸彘裘既然已經別出,好好回去“柯”過自己的日子。

正是因為這樣,范鞅好像是更信賴呂武,導致更多的時間來到漢軍營盤,很多事情也樂意聽取呂武的意見。

到底是彘裘得知范國的慘況,主動要來“新鄭”呢,還是荀氏的手筆?

另外,彘裘是回國共赴國難,還是想搞什么東西?

關于彘裘到底想搞什么,一時半會很難有個判斷,原因是他一再強調自己的回國是為了同舟共濟,暫時也沒有針對權力方面提出什么訴求。

呂武不見彘裘的理由很簡單,并不是刻意討好范鞅或給予安全感,純粹是范國現在沒有一國之君,而彘裘有被士匄驅逐的歷史,再來是范國正在面臨險境,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才不見的。

如果彘裘回國是中行吳的手筆?呂武會很看不起中行吳。

范國的境況都那樣了,極度需要一個安穩又團結的內部環境,好挖掘出更多的潛力來進行抗戰,多了一個彘裘來攪局,中行吳是多怕范國這一次不滅亡啊?

范國滅亡了對中行吳有什么好處?還是說中行吳認定范國不會滅亡,并且彘裘哪怕無法奪得君王寶座,也能在范國成為位高權重的人物,日后會對荀國有所助益?

呂武很能確定一件事情,那就是荀國和韓國已經對漢國產生了足夠的警惕,到了近乎于撕破臉的地步,差的就是楚國或漢國給予他們的壓力太大,導致他們硬生生維持著最后的體面。

要說起來,漢國有意吞并其它“三晉”,并且已經在制定相關的計劃,致使呂武沒有指責韓起和中行吳的資格。

可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韓起和中行吳的行事手法方面真心跟呂武沒得比。

人家呂武有想法也有計劃,做法方面卻是讓盟友無可指摘。

在漢國沒有將想法與計劃付之行動前,甚至都沒有顯露出明顯的端倪,僅僅是一些傳聞就讓韓國和荀國搞出了實際的動作,帶來的后續影響還是很惡劣的那種,手段的孰高孰低,用得著細品嗎?

現在最開心的絕對是楚國了。

楚國君臣站在自己的角度,認定只是小小施為了手段,一下子就讓“四晉”內部產生那么大的裂痕。

他們沒有看到大股荀軍和韓軍抵達主戰場,肯定會覺得是一個重創漢國的好機會。

一旦楚軍真的能夠重創漢軍,哪怕只是打了一個平手,前提是雙方的傷亡都很慘重,后繼必定還能使用邦交手段玩弄韓國和荀國,說不準能聯合起來一塊針對漢國?

在這一段時間,楚國的使節出動非常頻繁,不止是對韓國和荀國的動作,他們沒有忘記齊國、魯國等等一些國家,大有要聯合全世界一起對抗漢國的動作。

在楚國使節的嘴中,漢國是一個強大到令所有諸侯都需要產生足夠警惕的國家,并且咬定“大一統”就是呂武提出的理念,再用“大一統”理論來闡述呂武是有多么大的狼子野心,用這個作為“基點”來規勸所有諸侯一起對付漢國。

沒有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戰場的呂武,他對楚國在搞什么不是沒有窺知,猛然間發現真的要讓楚國宣傳的輿論形成基調,恐怕漢國會漸漸成為歷史上的秦國,遭到天下諸侯的一致敵視。

呂武肯定是要做出相關的反制,不就是派出使節嗎?漢國還能缺了能說會道的人?

漢國的使節四處出動,渲染楚國有自己的文化與制度,反正楚國跟中原諸侯就不是一路人。這個是除非楚國愿意“諸夏化”,要不然就是不容抹殺的事實。

然后,漢國的使節在齊國、魯國等等一些國家那邊,會提到對韓國、荀國不好的言論,沒有講得太露骨,大意就是漢國其實跟韓國、荀國的關系沒有那么好,其實可以跟齊國、魯國等國做好朋友,某天也不是不能合作一起針對荀國或韓國。

漢國使節到了楚國,闡述的是“四晉一體”的說法,用以表述漢軍為什么會大舉南下,并不是漢國與楚國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出于對盟友應盡的義務而已。

漢國能為了盟友盡出大軍,不能證明漢國在信義上面的可靠程度嗎?

再話鋒一轉,提到韓國和荀國的一些所作所為著實是讓漢國感到心冷,要是楚國愿意撤兵離開范國,漢國對范國的盟友義務也就達成,今年或是明年就沒有什么“四晉一體”的說法,漢國也許能跟楚國當朋友呢?

在這一點上,楚國君臣盡管是對漢國使節的話將信將疑,不耽誤他們感到心情振奮。

沒人愿意看到一個團結的“四晉一體”,那可是比曾經晉國更恐怖的存在。

能讓“四晉”自己內斗起來,對包括楚國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老實說,當時就有楚國的大臣提議退兵,附和的人還不少,卻是遭到了熊招的一票否決權抵制。

以為出動大軍是那么輕易的嗎?

知道有多少貴族忙得虛脫,又是拿出了多少資源,對國家造成什么影響嗎?

集結起大軍,剛抵達戰場卻是馬上撤退?什么混賬才能干出這種事情啊!

即便對勝利沒有信心,明知道會出現損失,該有的損失也是要付出,遠比玩弄軍隊的心態,代價上面要小得多了。

多余的話熊招沒有說,只是表達了一定要開戰的意志。

他為什么非打不可?除了不能集結大軍就玩撤退之外,展現出楚國的強大是一個目的,再來就是盟友的軍隊怎么能回去,還有那些對自己的意志貫徹不徹底的貴族是不是也該削弱一波?

“此戰罷了,諸事再議。”熊招太明白楚國內部也在醞釀風暴,一起讓風暴在內部肆虐,不如用外戰來釋放。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春秋大領主目錄  |  下一章
手機網頁版(簡體)     手機網頁版(繁體)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356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