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我真不是醫二代  >>  目錄 >> 520.總感覺好像缺了點什么

520.總感覺好像缺了點什么

作者:號西風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號西風 | 我真不是醫二代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我真不是醫二代 520.總感覺好像缺了點什么

七、治療

治療原則:預防和糾正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繼續適量飲食,合理用藥。

(一)補液治療。

補液方式分為口服補液、靜脈補液和鼻飼管補液。

1.口服補液。口服補液與靜脈補液同樣有效,是預防和治療輕度、中度脫水的首選方法。目前推薦選擇低滲口服補液鹽(ORSⅢ),見附表5。

患兒自腹瀉開始就應口服足夠的液體以預防脫水,可予ORSⅢ或米湯加鹽溶液[每500ml加細鹽(約為12啤酒瓶蓋)]。每次稀便后補充一定量的液體(<6月50ml,6月~2歲100ml,2~10歲150ml,10歲以上兒童按需隨意飲用),直至腹瀉停止。

輕至中度脫水:口服補液用量(ml)體重(kg)×(50~75),4h內分次服完。4h后再次評估脫水情況。以下情況提示口服補液可能失敗,需調整補液方案:①頻繁、大量腹瀉(>10~20mlkg·h);②頻繁、嚴重嘔吐;③口服補液服用量不足,脫水未糾正;④嚴重腹脹。

2.靜脈補液。適用于重度脫水及不能耐受口服補液的中度脫水患兒、休克或意識改變、口服補液脫水無改善或程度加重、腸梗阻等患兒。靜脈補液的成分、量和滴注持續時間須根據脫水程度和性質決定。補液原則為“先濃后淡,先鹽后糖,先快后慢,見尿補鉀”

(1)第1個24h的補液。

①確定補液總量。應包括累積丟失、繼續丟失和生理需要三個方面。累積丟失根據脫水程度估算(見附表2);繼續丟失一般為20~40mlkg·d;兒童生理需要量按照第一個10kg體重l00mlkg,第二個10kg50mlkg,其后20mlkg補給。第1個24h的補液總量為輕度脫水90~120mlkg,中度脫水120~150mlkg,重度脫水150~180mlkg。

②確定液體性質。等滲性脫水一般選擇12張含鈉液,低滲性脫水一般選擇23張含鈉液,高滲性脫水一般選擇13~15張含鈉液。難以確定脫水性質者先按等滲性脫水處理。脫水一旦糾正,能口服補液的盡早給予ORS口服。常用混合溶液及其簡易配制方法。

③補液速度。中度脫水無休克表現者,補液總量的12在前8~10h內輸入,輸液速度約為8~12mlkg·h;剩余12在14~16h內輸入,輸液速度約為4~6mlkg·h。重度脫水有休克者首先擴容,可選擇生理鹽水或含堿的等張糖鹽混合液20mlkg,30min~60min內快速輸入,若休克未糾正,可再次予10~20mlkg擴容,一般不超過3次,同時需評估有無導致休克的其他原因。

(2)24h后的補液。經第1個24h補液,脫水和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已基本糾正,需要補充繼續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3)鼻飼管補液。推薦應用于無靜脈輸液條件、無嚴重嘔吐的脫水患兒,液體選擇ORSⅢ,初始速度20mlkg·h,如患兒反復嘔吐或腹脹,應放慢管飼速度。每1~2h評估脫水情況。有中、重度脫水者應同時盡快建立靜脈通路或轉至上級醫院。

(二)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

1.低鈉血癥。輕度低鈉血癥多隨脫水的糾正而恢復正常,不需特殊處理。當血鈉<120mmolL時,可用高滲鹽水如3NaCl糾正,靜脈每輸入12mlkg3NaCl溶液,可提高血鈉10mmolL,初始可予13~12劑量,如癥狀無緩解,可重復上述劑量。宜緩慢靜脈滴注,推薦速度為1~2mlkg·h。所需鈉的mmol[130實測血鈉(mmolL)]×體重(kg)×0.6。在4h內可先補給計算量的12~13,余量根據病情演變情況調整。

2.高鈉血癥。一般高滲性脫水不需特殊處理,隨脫水糾正血鈉水平可逐漸恢復。嚴重高鈉血癥(血鈉155mmolL)時應避免血鈉水平降低過快,以每小時血鈉下降速度≤為宜。

3.低鉀血癥。

(1)鼓勵患兒進食含鉀豐富的飲食;

(2)輕者可分次口服10KCl100~200mgkg·d;重者或不能經口服補鉀者,需靜脈補充,時間大于6~8h。注意:①KCl濃度應稀釋到~0.3;②含鉀液應緩慢靜脈滴注,禁忌直接靜脈推注,體內缺鉀至少需2~4天才能補足;③有尿后補鉀,少尿、無尿者慎用。④反復低鉀血癥或低鉀難以糾正者,應注意補鎂治療。

4.低鈣和低鎂血癥。無須常規補充鈣劑和鎂劑。如在治療過程中出現抽搐,應急查血鈣、血鎂等電解質及血糖。血鈣低者可予10葡萄糖酸鈣,最大不超過10ml,10~20min靜脈緩注,必要時重復使用。低鎂血癥者可予25硫酸鎂,每次,每天2~3次,深部肌肉注射,療程2~3天,癥狀消失后停藥。

5.代謝性酸中毒。

(1)輕、中度代謝性酸中毒經補液治療即可糾正,無需額外補充堿性藥物。

(2)嚴重代謝性酸中毒需予堿性液糾酸,劑量計算方法如下:①所需碳酸氫鈉mmol數(24實測HCO3值)×0.3×體重(kg);②所需5碳酸氫鈉ml數BE絕對值×0.5×體重(kg)。注意堿性液一般稀釋成等張含鈉液后分次給予,首次可給計算量的12。注意保持氣道通暢以保證CO2的排出,酸中毒糾正后注意補充鉀和鈣。

(三)飲食治療。

急性感染性腹瀉病期間,口服或靜脈補液開始后應盡早給予適宜飲食,不推薦高糖、高脂和高粗纖維食物。嬰幼兒母乳喂養者繼續母乳喂養,配方奶喂養者伴有乳糖不耐受時可選擇低乳糖或無乳糖配方。年齡較大的兒童,無需嚴格限制飲食。盡可能保證熱量供給。急性腹瀉病治愈后,應額外補充疾病導致的營養素缺失。

(四)抗感染治療。

1.病毒是急性感染性腹瀉病的主要病原,常為自限性,目前缺乏特效抗病毒的藥物,一般不用抗病毒的藥物,且不應使用抗菌藥物。

2.水樣便腹瀉者(排除霍亂后)多為病毒或非侵襲性細菌感染引起,一般不用抗菌藥物。伴明顯中毒癥狀且不能完全用脫水解釋者,尤其是重癥患兒、早產兒、小嬰兒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應使用抗菌藥物。黏液膿血便者多為侵襲性細菌感染,應給予抗菌藥物;各地致病菌和耐藥情況有所不同,病原菌尚未明確時,應根據本地流行病學情況經驗性選擇抗菌藥物;病原菌明確后,根據藥敏結果和病情給予針對性抗感染治療。常見病原體感染的常用抗菌藥物。

3.寄生蟲所致腹瀉病少見。藍氏賈地鞭毛蟲和阿米巴感染可使用甲硝唑、替硝唑;隱孢子蟲感染主要見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予大蒜素等治療。

4.真菌性腸炎應根據病情酌情停用原用抗菌藥物,并結合臨床情況考慮是否應用抗真菌藥物。

5.原則上首選口服給藥,下列情況推薦靜脈給藥:①無法口服用藥(嘔吐、昏迷等);②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現發熱;③膿毒癥、已證實或疑似菌血癥;④新生兒和<3個月嬰兒伴發熱。

(五)黏膜保護劑。

蒙脫石散有助于縮短急性水樣便患兒的病程,減少腹瀉次數和量。用法和用量:<1歲,1g次,1~2歲,1~2g次,2歲以上2~3g次,餐前口服,每日3次口服。

(六)補鋅治療。

在鋅缺乏高發地區和營養不良患兒中,補鋅治療可縮短6月~5歲患兒的腹瀉持續時間。<6個月的患兒,每天補充元素鋅10mg,>6個月的患兒,每天補充元素鋅20mg,療程10~14天。元素鋅20mg相當于硫酸鋅100mg、葡萄糖酸鋅140mg。

(七)微生態制劑。

益生菌有可能縮短腹瀉病程及住院時間,可酌情選用。

八、中醫藥治療(酌情觀看)

1.常證

(1)濕熱瀉:多見于急性腹瀉。

證候表現:起病急,腹瀉頻繁,大便稀,色黃而氣味穢臭,或夾粘液,肛門灼熱,發紅,煩躁,口渴喜飲,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

治則:清熱利濕、分利止瀉。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葛根、黃芩、黃連、金銀花、茯苓、車前子、蒼術等)。加減:發熱重,加藿香、柴胡、生石膏;嘔吐,加姜半夏、生姜。

中成藥:葛根芩連類。

(2)傷食瀉:起病前有傷食病史。

證候表現:大便稀帶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味酸臭,脘腹脹滿、疼痛,痛則欲瀉,瀉后痛減,不欲飲食,惡心嘔吐,舌質淡紅,苔白厚膩或淡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滯。

治則:消食導滯、理氣止痛。

方藥:保和丸加減(藿香、陳皮、焦三仙或雞內金、萊菔子、茯苓、蒼術、白術等)。

加減:嘔吐,加姜半夏、生姜;腹痛,加木香、白芍、元胡、甘草。

中成藥:保和丸類、神曲消食類。

(3)風寒瀉:由于感受風寒、飲食生冷引起的腹瀉。

證候表現:大便清稀,夾有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咳嗽,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指紋淡紅。

治則:疏風散寒、化濕和中。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紫蘇葉、蒼術、陳皮、厚樸、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

加減:腹痛甚,里寒重,加干姜、砂仁、木香;腹脹,苔膩,加大腹皮、厚樸。

中成藥:藿香正氣類。

(4)脾虛瀉:適用生后即腹瀉或病后伴發腹瀉。

證候表現:腹瀉遷延,時輕時重,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不臭,不欲飲食,神情倦怠,形體消瘦或虛胖。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指紋淡。

治則:健脾益氣、固澀止瀉。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茯苓、白術、蒼術、山藥、陳皮、雞內金、黃芪)。

中成藥:參苓白術類、人參健脾類。

(5)脾腎陽虛瀉:適用于重癥難治性腹瀉。

證候表現:腹瀉日久,久治不愈,腹瀉頻繁,洞泄不止,大便色淡不臭,形體消瘦,面色蒼白,四肢發涼。舌淡少苔,脈微弱,指紋淡。

治則: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人參、蒼術、甘草、干姜、茯苓、山藥、煨肉豆蔻、鹽炒補骨脂、醋五味子、吳茱萸、大棗等)。

中成藥:附子理中類、四神丸類。

2.變證

(1)氣陰兩傷:多由水瀉、暴瀉、濕熱瀉大量損失陰液,津虧氣耗所致。若不及時救治,則可能迅速發展為陰竭陽脫證。

證候表現:瀉下無度,神萎不振,四肢乏力,眼眶、囟門凹陷,皮膚干燥,心煩不安,啼哭無淚,口渴引飲,小便短少,甚則無尿,唇紅而干。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則:健脾益腎,酸甘斂陰。

方藥:人參烏梅湯加減(人參、烏梅、木瓜、蓮子、山藥、葛根、白芍、甘草)。

加減:久瀉不止,加訶子、禹余糧;口渴引飲,加天花粉、石斛。

(2)陰竭陽脫:多因久瀉耗傷陽氣,陽損及陰所致的危重癥。

證候表現:瀉下不止,便如稀水,次頻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蒼白,四肢厥冷,哭聲微弱,氣息低微。舌淡,苔薄白,脈細微欲絕。

治則:回陽固脫。

方藥: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紅參、附子、龍骨、牡蠣、芍藥、炙甘草、干姜、白術)。

加減:尿少無淚加麥冬、五味子;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即予回陽救逆、益氣固脫類中藥注射液靜滴,本證病情危重,應中西醫結合治療。

九、預防與控制(這才是最重要的)

(一)預防。

急性感染性腹瀉病是可預防疾病,適當的預防措施可大幅降低該類疾病的發病率。主要措施包括: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提倡母乳喂養;積極防治營養不良;疫苗接種。

(二)患者、接觸者及其直接接觸環境的管理。

感染性腹瀉的患者應及時到醫療機構治療。在醫院產科的嬰兒室、兒科病房等發現病毒性腹瀉、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等時,應及時隔離、治療病人,對污染的環境進行消毒。

(三)法定傳染病報告。

做好相關法定傳染病報告工作,包括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其他感染性腹瀉。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我真不是醫二代目錄  |  下一章
手機網頁版(簡體)     手機網頁版(繁體)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27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