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1255再鑄鼎 第744章 多鉚蒸剛
1274年,1月20日,居庸關。
“那是什么?”
四野的山地步兵余忽子聽到一陣機械轟隆聲傳來,回頭朝南看去,發現關內的道路盡頭有一叢黑煙冒了出來,不由自主地問了出來。
旁邊的曾向下士瞥了一眼,也有些奇怪,但還是盡職地說道:“或許是什么新東西,別管了,閉嘴待命吧。”
他們這些山地步兵正埋伏在甲關左右的山林中,等待進一步的命令。之前幾天攻勢受挫,讓一向自視甚高的山地步兵們很是灰頭土臉,因此謀劃了多日之后,今天準備來一場大的。不過不知道為什么,遲遲沒有進一步的命令傳來。
另一邊,黑煙所在的官道上,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正發生著——四門巨大的火炮正在沿路前進著,而牽引他們的,不是馬或者牛,而是四臺冒著黑煙、長著輪子、發出轟隆轟隆聲響的鋼鐵巨獸!
王世明帶著一隊護衛騎馬從關前營地迎接過來,看到這隊充斥著工業氣息的重型車隊,興奮地喊道:“果然到了,竟沒掉鏈子,厲害啊!”
車隊中,海軍少將李濤也策馬走了出來,得意地道:“也不容易,前面的路上可是出了不少漏子呢……但沒關系,現在到了,就該我們海軍的重炮連大發神威了!”
這個車隊中的士兵穿的都是海軍陸戰隊標志性的紅白藍配色服飾,臉上洋溢著驕傲的表情,他們和這些鋼鐵巨物正是海軍的秘密武器,將120mm巨炮用于陸上作戰的海軍陸戰重炮連!
這個提案當初是陸軍人士向海軍提出來的,當時看著更像個調侃。但后來隨著作戰重心由海轉陸,海軍在大戰中將要淪為配角,海洋部大佬們急了,真的拿出了一批備用的120mm艦炮,組成了一支陸炮連。
其實炮本身的問題倒不大,炮管也就一噸重,加上炮車也就兩噸,跟一輛滿載的重型馬車差不多。想明清時代,近萬斤的紅夷大炮都能拉著到處跑呢,相比之下這120炮甚至可稱“輕巧”了。
問題出在兩點上,一是海軍的馬匹編制,二是這種重炮的用途。
拉這么一門炮,光拉炮車也得準備八匹馬,再加上運彈藥的馬就更海了去了。這個數量的馬匹對陸軍來說不難解決,對海軍來說卻是個難題——倒不是說海軍買不起馬,而是說養起來太麻煩了。平時要建立編制專門養馬,要準備飼料,運輸的時候還要在船上騰出馬舍來安置馬,占用了大量的人員和噸位,卻僅僅為了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用上一次的重炮,太浪費了。
這時候,他們就盯上了隔壁羅氏動力廠出產的蒸汽拖拉機“鐵甲犀1”。
這種拖拉機經過工業部的技術支援,機械結構得到了較大的完善,初步具有了實用性,至少能拉出去走走了。不過,畢竟是高尖端的先進機械,需要技術人員隨時看護著,維護成本極為高昂,綜合算下來仍不如用畜力。
但是,在海軍眼里,它的缺點是可以忍受的,優點卻是獨特的——不動的時候不需要喂它吃草。
在平時不需要的時候,拖拉機只需要簡單的維護,在上船運輸的時候,也只需要占用一個小角落就夠了,不需要像伺候馬那樣拿出寶貴空間設置馬舍。它需要技術人員進行操作和維護,但蒸汽船上本來就有輪機組,順便就搞定了;它需要燒煤,但船上本來就有煤,省了繁瑣的準備飼料的功夫;它可靠性不高,走不了遠路,但大部分運輸過程都是在船上,它只需要下船之后走上一段距離就夠了……綜合算下來,對于海軍來說,它比畜力合適多了!
呃,老實說,這個方案還有很多隱患,比如說自重就在兩噸級別的拖拉機在爛路上的通行能力很可疑,可靠性也沒經過真正的檢驗。但這一支“純機械部隊”剛被論證出了可行性,就立刻吸引了大量股東和高級軍官的注意力——如果能成,那將是多么光明的未來啊!
因此他們寧愿冒著風險去推動此事,于是這一拖拉機重炮的組合真的就實現了。
海軍陸戰重炮連配備了四門120mm炮,每門炮配了兩臺“鐵甲犀1”用于牽引火炮和彈藥、燃料,總共八臺。此外還有額外的四臺備用,也可用于運輸其余的物資。
相比火炮本身,這個連里大多數人都是給這十二臺蒸汽拖拉機服務的。
這支連隊技術不可謂不先進,火力不可謂不兇猛,但成軍后還有另一個更嚴峻的問題——該用來打誰呢?
海戰顯然用不上他們,但陸戰有15式已經很足夠了,即使是三公里的射程也很少用到,并不需要笨重的重炮連再來插一腳。攻城的場合,應急的試18式反而有很好的表現,也不用重炮去摧毀城墻。所以,這個重炮連就成了先進而尷尬的存在,一直沒露臉的機會。
直到年初要打燕京了,總指揮部才決定把它拉出來露露臉,不求它能發揮多大的戰術作用,只求能有些戰略價值——通過這種無與倫比的重炮的神威,讓元軍感到震撼,方便進一步的行動。
重炮連年前在臨榆鎮登陸,通過斷斷續續的臨時軍用鐵路運輸到了玉田縣,然后開始了艱難的行軍。李濤對此重視無比,親自隨隊出發,本來是應該能趕上燕京大戰的,但途中出了兩次故障,結果給錯過了。
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雖然他們沒趕上燕京,但正好遇到四野在居庸關受阻,所以指揮部干脆把他們給調了過來。于是,經過一段磕磕絆絆的旅途,九臺鐵甲犀(三臺途中拋錨已經拖回去維修了)拖著多門重炮,來到了居庸關前。
現在,這些鐵甲犀依然在緩慢而堅定地前進著。
黑黝黝的橫臥筒狀火管鍋爐是它的主體,正一邊吞噬著煤炭,一邊冒著煙霧。鍋爐輸出的蒸汽輸入后部的一臺雙缸蒸汽機中,通過減速器、傳動軸、差速器,驅動著兩個巨大的后輪。由于機頭功率較低,鐵甲犀1采用了較大的減速比,所以前進速度跟步行差不多,但也是因此獲得了較大的輪上扭矩。包裹著膠皮的寬面鋼制后輪與破爛的官道摩擦著,牽引著后面那臺三米多長的巨炮一點點駛向遠處的居庸關。任誰看了這種充滿了力量感的場面,都會感受到發自內心的震撼。
王世明下了馬,走到了一臺鐵甲犀前,隔著手套摸了摸鍋爐上的一顆鉚釘,感受著內部澎湃的蒸汽動力,心情無比激動。他抬頭對上面的駕駛員問道:“我能上去試試嗎?”
駕駛員哪里敢說“不”?當即點了點頭。
一臺鐵甲犀配有兩個駕駛員,左側的是司機,負責掌控機器的行進,右側的是司爐,負責給鍋爐添煤并關注鍋爐的運行狀態。現在司爐站起身來,給王世明讓出了一點位置,他抓著扶手就從右側爬上了后座,然后往左挪了兩步,接過了司機讓出來的方向盤。
由于拖拉機自重過大,所以沒配備簧片,懸掛是剛性的,走在土路上左一顛簸右一搖晃。所幸現在的路面仍凍硬著,只要機器自己不出毛病,有點小坑小坡也都能越過去。氣缸排出的廢蒸汽直接在側底部排出,其中有一些不可避免地滲到駕駛席上,又在嚴寒的空氣中迅速冷卻成水滴,令地板和褲腳濕漉漉的。總體來說,這駕駛感受很不舒服,但卻新奇而獨特。
前面的土路出現了一個拐彎,王世明扶著方向盤,向左小幅一轉,車頭的兩個前輪便向左轉動,帶動整臺車向左偏了過去。他感受到回饋力度后,小心地控制著幅度,沒有像新手那樣不斷轉著盤,隨著車頭與道路平齊,又逐漸把方向盤回正了過去。
司機本來準備出聲指導,見他這嫻熟的樣子,驚奇地問道:“東家,您之前開過?”
“沒呢,好長時間沒回本土了,這新家伙還是第一次見實物。”王世明搖搖頭,手中又順著路將方向盤往右轉去,“只不過,我也沒想到,這手感還挺熟悉的。”
司機只當他是騎馬駕車習慣了,自然融會貫通,沒想太多。但王世明握著方向盤,駕駛越來越嫻熟,眼中卻隱隱泛出了淚花。
穿越前,他家里曾給他買過一輛電動小車,當時他愛不釋手,一有機會就在小區的廣場上開著玩。沒想到,過了二十年,這手感居然還在;更沒想到,他居然真的等到了能重溫手感的這一天!
車隊冒著煙霧、發出著轟隆巨響,在沿途眾官兵的注視下駛到了關前,進入了已經修建好的炮兵陣地。
范龍城迎了過來,跟王世明一樣新奇而激動地圍著這些機器上上下下看了個遍,然后拍著一門大炮說道:“好啊,被堵了這么多天了,就該用這些大家伙出一口惡氣了!”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