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千秋謀士 第四百六十七章 火牛陣
“老將軍過獎了!”
說罷!龐疾不語,叫出一將,見龐疾叫一將出戰張如亦叫寶拉楚出戰,二將各種拍馬殺去,戰四十回合夏將不敵退回軍中。
龐疾面色凝重,心有不安。
此時他感覺張如不像要偷襲平虎關,但具體是何他看之不透。
張如笑意盈盈看著龐疾說道:“老將軍,來而不往非禮也!張如亦為老將軍準備了一份禮物,老將軍可得接好了。”
龐疾疑惑的看著,張如手掌一拍,軍中人馬攢動。
只見一千來個士兵牽著強壯的公牛到軍前,龐疾見此大驚。
“點火!”
張如一聲令下士兵將牛尾巴處綁著的干柴,接著用力抽打公牛,公牛受了驚,齊刷刷的向著夏軍沖去。
龐疾與一眾夏軍大吃一驚,到此時龐疾才明白張如打探平虎關是疑兵之計,破他大軍才是主要目的。
公牛踏起塵土飛揚,龐疾當機立斷,大喊一聲:“撤!”
一聲令下,大軍調頭撤去。
然而剛剛調頭,左右兩邊殺出隴軍騎兵,一時將夏軍圍住。
龐疾震驚,大喊:“眾將士,隨本將殺出去。”
“殺!”
夏軍隨著龐疾沖殺而去,無路可走的夏軍拼死沖殺,隴軍竟不能敵。
龐疾自左側殺出一道口子,領著一眾人馬逃跑而去。還有一部分未殺出隴軍包圍,皆被隴軍拿下。
見龐疾撤去的方向是和玉,張如派趙義白承追殺而去。
務必要追上龐疾,不能使之入城。
二將領命而去。
隨后張如命田喜傅均各引人馬將一眾夏軍押回安寧,命寶拉楚江來打掃戰場。
接著便也率領大軍向安寧殺去。
此戰隴軍大勝,龐疾使了母馬之計,張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使了一個火牛計,此計殺的夏軍落荒而逃,死傷無數。
更有俘虜一萬七千于人。
幾天前張如便想出了此計,便命將領與城中購買公牛,又在他郡購買,得牛一千余頭。
張如將一千頭牛聚集在在城內,并將五彩的布具具披在牛身上,再將鋒利的尖刀綁在牛角上,而牛尾也扎著用油脂浸過的葦草。
點燃葦草公牛因此受驚,瘋狂地沖向夏營。
為迷惑龐疾張如又派趙義帶人打探平虎關,又派騎兵趁夜出城,假裝要攻打平虎關的樣子。
平虎關外有夏軍哨兵,龐疾對趙義打探平虎關的消息自然是知道的。
這個時候加之張如約戰與龐疾,龐疾必定疑惑,又得知張如派騎兵趁夜出城,則必定認為張如約戰是假,其目的是要偷襲平虎關。
這其中便是兩軍將領心里的交戰,所謂虛則實之道,實則虛之道也!
不過整環節之中龐疾一直是處于被動的。
當然,這和張如的布置有關系。
接二連三的消息打亂了龐疾,使之不能思考,如此龐疾必定應戰,一旦應戰便可用火牛計破之。
趙義白承率領大軍追殺龐疾,龐疾拍馬急逃。心中很是著急,張如不僅要破他看樣子還有趁此機會來取和玉,而他一時擺脫不了。
這時,白承大喊一聲:“龐疾,你跑不了了,還不下馬投降?”
龐疾自然是不會答應的,見龐疾不答應,白承搭弓上將嗖!的一聲一支飛箭向著龐疾射去,但未中龐疾。
眼看看著距離越來越近,龐疾也越發著急。
心嘆一聲:和玉失矣!
隨即命令士兵向著平虎關方向而去。
隴軍騎兵精良,龐疾跑是跑不過的,一旦強行守和玉他與大軍必定為隴軍所擒。
不如丟了和玉保住大軍,隴軍目的是和玉他棄之隴軍必定不會在追。況且平虎關中還有人馬,一旦前行追殺,隴軍孤軍深入,他便可破之。
果不其然,龐疾改變方向之后趙義與白承便不在追趕。
二將勒住馬看著龐疾而去的方向,趙義對白承道:“白將軍,果然不出丞相預料,龐疾棄城了。”
白承點頭,說道:“丞相真乃神人也!前者龐疾以馬破我今丞相以牛破他,可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呀!”
“嗯!不錯!”趙義點頭道,說罷,又道:“白將軍,當立刻去攻打和玉,以防生變。”
“趙將軍說的對!”
說完,把馬一拍“駕!”的一聲直接向著和玉郡殺去。
趕至城下,城上守軍以為是龐疾率領大軍回城了,待近時才看清楚是隴軍,守城之將連名士兵防御。
“吁!”
趙義白承止馬,趙義看著城上守軍喊道:“龐疾已敗,投平虎去了,你們還有負隅頑抗嗎?”
一聽趙義之言夏軍皆是大驚,守城將領也是如此,忽一想可能是隴軍之計,便對士兵道:“眾將士兵不要聽此人胡言,大將軍豈會敗之?”
眾士兵點頭。
見夏軍不為所動,趙義又喊:“你們城中兵力不足,如何能守?聽本將一勸,還是早些打開城門,免得命死此楚。”
“呸!隴賊,休得多言。有本事便來攻城,沒本事便叫退去,待我大軍殺到必叫你等命斷泉下。”
“哈哈哈!”趙義大笑道:“你家大軍不會來了。”
說罷!抬手向眾將士示意,接著喊了一聲:“眾將士聽令,殺!”
一聲令下,喊殺之聲不絕于耳。隴國大軍一齊向著和玉殺去,夏國人馬大為震驚。
隴國人馬實在太多了,單憑城中之瘦軍根本不能敵。
這時守城之將對一士兵道:“你自他門而出,速去平虎關求援。”
“遵命!”
士兵領命而去。
這個時候隴軍已經開始攻打城池,夏軍拼死防御,隴軍一時上不得城。
但隴軍人數眾多,慢慢的爬上了城池。前面爬上去的皆被夏軍所斬,但后面越來越多的隴軍上城夏軍明顯砍不過來了。
一時間城上刀兵之聲、哭喊之聲等聲音不絕于耳。
與此同時城門也被隴軍攻破,城門一破趙義白承領著大軍直接殺了進去,提劍砍死抵御的夏軍。
這一戰一直持續了一個時辰,城中的夏軍皆戰死,無一人投降。
守城之將斬殺隴軍五十余人,見大勢已去提劍自盡。
下城之后趙義下令封閉城門。
半個時辰之后張如率領大軍達到和玉,入城之后張如便張榜出告,言施行隴國政策。
又將城中大小官員盡數放之!
接著便開始處理城中事務,同時給秦議上了一道折子,言已拿下何玉,下一步便攻打平虎關,直取紫陽。
數日之后龐疾大敗丟失和玉的消息不脛而走。
梁帝劉成大為高興,特意寫了一封祝賀之信叫人送往上京,同時下令徐溫攻打夏軍收回失地。
另一邊夏塵接到龐疾兵敗東坪之信面沉如水,詢問之后才知張如是以公牛破了龐疾,心里很是氣憤。
但并沒有責怪龐疾,只是叫龐疾堅定守平虎關。
尋一機會在破隴軍。
秦議接到張如上折看后大喜過望,此戰不僅打回了大軍氣勢更是取下了和玉,又向紫陽逼近一步。
下了一道表揚圣旨,又給張如寫了一封信,信中大概說平虎關易守難攻,叫張如小心應對龐疾。
寫完之后便叫士兵送往了和玉。
七日之后天降大雪,寒風呼嘯。
經過七日的處理和玉大部分百姓皆已安定,一部分富商地主奮力反抗,張如好說歹說就是不聽,隨命士兵誅滅其家。
消息一出滿城震。
尤其是一眾富商地主,紛紛來至郡府門前來見張如,愿意將土地獻出分與百姓。
一眾貪生怕死之人,就得用這樣的方法。
他們以為張如不敢殺他們,可惜,大錯特錯。
堂堂一國之相,大軍主將要是讓幾個百姓給制住了那還了得?所謂槍桿子底下出政權,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
兵法云:治兵者,若秘于地,若邃于天,生于無。
故關開之,大不窕;關之,小不恢。明乎禁舍開塞,民流者親之,地不任者任之。
夫土廣而任則國富,民眾而治制則國治。富治者,民車不發軔,車甲不出而威制天下。故曰:兵勝于朝廷。
意思是說:善于治兵的人就象大地那樣深藏不露,就象天空那樣深邃莫測,表面無形無影卻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作戰時,大規模用兵不會感到兵力不足,小規模用兵也不會感到兵力過多。奇奇小說全網m.qq717
平時必須明確各種應興應革的事項,對于流散的人民,應安托他們,對于沒有利用的土地,應該充分利用起來。
土地廣大而又能充分利用,國家就富足;人民眾多而又有良好的組織,國家就安定。富足而安定的國家,不必出動軍隊,憑借聲威就可以使天下順服。所以說,軍事的勝利,取決于朝廷的政治措施。
不使用武力就取得的勝利,是君主在政治上的勝利;經過戰爭而取得的勝利,是將帥在指揮上的勝利。
張如施行新政便正是要這種效果。
如今的隴國勢強大,國富民強,兵精糧足,政治清明,夏塵口上說不懼可心里還是有些虛的。
可見好的政策不僅對國家有利,對軍隊亦是有利。
處理完之后張如便又派白承去各郡運送弩箭,準備攻打平虎關。
天氣異常的寒冷。
張如叫來眾將,對眾將道:“諸位將軍,天氣寒冷本不適合出兵。但是,龐疾新敗士氣低下,加之天氣寒冷夏軍必定懈怠,這個時候率領大軍殺去龐疾意想不到。”
“我軍身著皮加尚感寒冷,夏軍只著厚衣必定手腳麻木,攻打之雖不能下卻也能使之心驚。”
眾將皆是點頭,隨后眾將各自回營,率領人馬隨張如直向平虎關殺去。
自上次被張如火牛計打敗之后龐疾對張如又有了新的認識,滅陳亡楚絕非巧合,此人天縱奇才。
又研究張如用兵之法,放心張如用兵毫無章法可言,所用之計更是出鬼入神,叫人防不勝防。
一時龐疾心生懼意,自他領兵打仗以來敗了也不少,可沒有一位將領能像張如一般叫他害怕。
思考之間士兵來報。
“報!”
“將軍,張如率領大軍向平虎關而來。”
聞言龐疾一驚,連問士兵:“有多少人馬?”
“回將軍,大概有五萬人馬。”
龐疾一點頭,道:“在探,在報。”
“是!”
士兵去后龐疾思考起來,張如率領五萬人馬來顯然不是為了攻取平虎關的,估計是騷擾。
莫說五萬人馬,便是十萬也拿不下平虎關。
接著叫來眾將,對眾將道:“諸位將軍,張如率領五萬大軍來攻打平虎關,諸位將軍做好準備。”
“遵命!”
“天氣寒冷,本將以上書陛下,不日便會有新的棉衣送至軍中,諸位將軍告訴士兵叫他們忍耐幾日。”
“是!”
眾將下去之后龐疾便又研究起來,一個時辰一無所獲。
這個時候士兵來報:“大將軍,隴軍已至關下。”
龐疾起身,出帳而去。
上了關寒風呼嘯,刺痛臉龐。
尤其是守城的士兵手腳都凍的麻木了。
張如率領大軍到達關下,放聲大喊:“老將軍,幾日不見滄桑了許多呀!可是因前者之敗?”
張如諷刺龐疾,與當日龐疾諷刺他一樣,龐疾自然是知道的,可無言反駁。張如不僅擅長用兵,這口才也是極好的,他自認不能及。
龐疾不答,問張如:“張丞相,天寒地凍你如此用兵就不顧忌士兵感受嗎?”
張如笑道:“不勞老將軍操心,我大隴將士兵最不懼的便是嚴寒,越冷我軍便也越勇。老將軍若是不信可下城來一試。”
龐疾亦笑:“既如此,那張丞相便在關下凍著罷!”
張如不語,對白承道:“白老將軍,命令強弩手放箭。”
“是!”
不一會白承來報:“丞相,強弩已準備妥當。”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