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浦江東 第480章 “聽天書”
等了一小會兒,會議正式開始。
令王建東感到奇怪的是,開幕儀式開始前,主辦方竟然安排一隊在香港學習的美國學生清唱美國國歌。并且要求大家全體起立。奇奇小說全網m.qq717
あ奇奇小説蛧ヤ717(ωωω).qq7(1)7<、域名、請記住
很多人陸陸續續站起來,單手扶胸跟唱,會場氣氛突然間很是莊重。
參加大型學術會議,還有這種唱國歌的環節?
而且,為什么是美國的國歌?
怎么會是這樣?王建東一下子就被整懵了。
ProgramBook、所有的會議資料里都沒有介紹過的啊?
但是這不可思議的一幕,就這樣確實在王建東眼前真真切切的發生了。
只遲疑一會會,王建東想了想,最終還是沒有站起來。
學術和政治這兩個領域本來應該保持相對的距離。這是從小到大、無數的教科書里都會有的基本概念。但這一次參會的經歷,讓王建東一下子就體會到政治與學術二者實質性相互影響的陰暗面。
接下來才是正式的會議。
在學術會議上每個panel都會有一個主持人,一般是一個對該主題比較熟悉的學者或者panel里的一個presenter,來主持現場、介紹presenter、組織問答環節。
這場會議主持人是在世界橋梁行業享有盛譽的美國專家Peter。
說實話,王建東就是沖著這位的面子而選擇的這一次講座。
要知道,這位Peter,可是活在許許多多相關文獻中的大人物。當初王建東做本科和碩士研究生論文的時候,都有選擇性引用過他的相關論文資料的。
這一回親眼在現實生活中見到活生生的大人物。
以前只是在paper中看到的一些領域內的人的名字,現在不僅親眼見了,親耳聽了他們的報告,而且還可能有機會親自跟他們交談。
王建東的內心里彷佛充滿了激動,自然對接下來的會議內容更是充滿期待。
想想也是,能請到這樣大師級的專業人士作為主持,可想而知這次會議的主題該是多么的精彩,讓人充滿想象。
會議程序倒是比較簡單。
一開始,主持人Peter作了簡短的說明,播放了15分鐘左右的本專業自上屆大會以來的歷史回顧等簡單總結;接著,就是一個個的專家學者做講座。然后互動環節。
按照會議安排,一個panel一般有45篇論文,每個presentation長度在1520分鐘左右。中間穿插提問或者留到最后的半個小時左右集中討論。大部分panel最后留20分鐘到半個小時給大家討論和提問題。
一般一個環節長度為一個半小時。
再然后,會議就結束了,確實有些“簡單”。
不過,盡管自認為準備非常充分,但是在這一次、也是人生的第一次國際性的大型講座上,王建東還是遭遇到了非常大的“打擊”。
當然了,這里所說的打擊,應該說是他聽第一次聽講的感覺似乎要更準確一些。
對的,就是王建東第一次聽國際會議的感覺,被“打擊”了。
所謂“打擊”,怎么說呢,如果用另外一個通俗易懂的詞匯,完全可以用“聽天書”三個字來概括。
對的,對于這一場、以及接下來的很多場會議,王建東簡直就是在“聽天書”。
首先,他一開始根本搞不太清楚Peter、各位presenter到底在說什么,其次是搞不太清楚底下的觀眾到底在說什么,再次是不太理解其中很多程序到底又是為了什么。
這時候,如果有人重點觀察王建東的話,應該就是連著幾天都張大了嘴一副受驚嚇狀。
為什么會變得這樣?
當時的王建東其實自己也不太理解。
后來他回上海后,有一次偶然間跟一個在國外讀博的同行閑聊,說到自己第一次參加大型的國際學術會議的這些感受,說他覺得自己彷佛自始至終在會場里覺得像在夢游,看一切彷佛都不真實,也不太能知道大家在說什么、在干什么
這位博士倒是很理解,說他也在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時出現了類似情況。他說,請記得我們曾經的狼狽體驗這一些,主要還是因為語言和文化上多維度shock。
這位同行的建議是,大家都需要時間去學習和適應,而且這種適應的速度往往會超出你的想象。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
不過,盡管如此顯得有些“水土不服”和糊糊涂涂,但王建東在這次大會期間還是收獲巨大。
總結下來,主要的幾點體會:
當然第一條,就是學術性非常強。
每次會議的主題都很明確,幾乎沒有“官方代表”發言等,基本上沒有官僚氣息,也沒有諸多華麗花哨的“儀式”等等。這樣一來,就從根本上保證了大會的學術性和權威性。
其次,大部分的報告只注重報告的內容,做得很詳盡、細致,一般不會把幻燈片做得很花哨,和國內有些不一樣。報告結束的提問確實很踴躍,而且很多都是關于實驗的具體細節等問題。
很多次王建東都為臺上的演講者捏一把汗。他覺得,如果不是自己親自做的實驗真的很難回答這些問題,很值得學習。
特別是,有時候討論甚至比前面的presentation似乎還要更精彩。
你會發現,學者們真的是在探討、交流,有些問題真的提的很尖銳,有些回答也真的非常精彩,這一問一答,同時向你展示了你應該以何種姿態迎接別人的問題和如何優雅地作出回答。
聽得多了以后,王建東覺得這其實還是學習和了解國外文化的大好機會。
然后,多多和國外同行交流,混個臉熟,慢慢久了也就成朋友了,后面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
這趟來香港開會,王建東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看看國外的同行們都在關注什么,看看行業內的專家學者們最近在做什么,以此來猜測他們未來的研究方向等,畢竟很多時候都是“大牛挖坑,小牛們灌水”。
最后還有一點,王建東覺得,如果細心體會國外大會主辦方的具體舉辦細節,包括大會的議題、組織形式等等,很人性化,能借鑒的地方很多,都值得自己好好學習。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