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浦江東 第115章 哭嫁歌
碼頭下船,再倒兩回汽車,又步行半個小時,小毛父子倆才問路到達新郎官徐老師在鄉下的家里。這時候結婚的儀式已過,正準備開酒席。
這是一處上海鄉下常見的小院落。黑瓦白墻的二層小樓,屋前左側有一個小池塘,岸邊有五六棵高大的水杉筆直地伸向天空。
水杉葉子已經全掉光,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條和深褐色的樹皮。樹干筆直粗糙,皺皺疤疤的,像一個個飽經風霜和滄桑的老人,在溫柔的冬日照耀下,默默矗立著,迎接著遠方的客人
小院里婚慶的氣氛濃厚,紅色理所當然是主色調。從家門口到路邊,一路紅旗飄飄,喜氣洋洋。農宅的欄桿上掛了長長的紅布,大紅燈籠被高高掛起,朱紅的對聯不可缺少,甚至連門把手上也用紅絲帶扎了蝴蝶結,
見著面,新郎官徐老師拉著王國良父子,熱情地把他們向雙方家長和新娘子分別做了介紹。
意外的是,郭老師也在。后來才知道,原來他和徐老師是表兄弟,這一樁婚事,大媒人竟然是郭老師的母親。
院子里搭起來一個簡易的臺子,有一老一少兩個女人正在臺上唱戲。雖然寒風凜凜,吹在人面孔上生生地疼。但戲臺下面還是坐了好多的人,每次臺上唱罷一小段,叫好聲,鼓掌聲不斷。
娘唱道:
囡啦,
儂到格拉姓啥門里做媳婦,
總要改換門風學好伊,
儂長出志氣敬大人,
長出才情待大人。
儂總要鴛鴦油條一條心,
鴛鴦山芋一根筋,
儂勿要反轉膏藥貼勒廊柱浪,
儂勿要冷水澆勒鴨背浪。
囡唱道:
親娘啦,
我生煞拉格姓,
釘煞拉格秤。
奈現在我到人家浪做媳婦,
頭雞啼么催起身,
二雞啼么梳頭打扮出房門,
三雞啼么拿仔四角升羅蔑青淘籮問大人。
我問問婆么假聾甏,
問問公么假瞎眼,
問問姑娘小叔尤如肉刺毛。
叫我燒勒多么無規程,
燒勒少么小出身,
叫我小小女囡哪里湊得上。
小毛和阿爹平時都歡喜看戲,只要有機會一般都會想辦法去看。但是今天臺上的這場戲,亦唱亦哭,看了好一會兒,他愣是沒有看出名堂來,不知道到底是唱的哪一出。
阿爹在一旁介紹道,老早子在這邊開過生活船,故所以我曉得的。這是哭嫁歌,南匯沿海地區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千百年來在當地、特別是在當地的婦女中長期流傳有唱哭嫁歌、哭喪歌的民間習俗。
舊時,南匯沿海經常遭遇臺風海潮等自然災害,人民生活極其困苦。200多年前修筑的欽公塘,把南匯分成東西兩部分的自然區域。
哭嫁歌、哭喪歌主要流傳在東半區海邊的書院、萬祥、老港、祝橋以及大團等地區。當地人把這兩種歌統稱為“哭歌”。他們常常借哭歌來發泄、悲嘆苦難的命運。這一片沿海土地成陸較晚,地區比較荒僻,交通閉塞,正好成了這種十分古老的婚喪儀式哭歌完整保存了下來的重要環境。
其中的哭嫁歌,其實就是舊時出嫁女子向姑娘時代哭別的歌。哭嫁歌的內容來自當地生活,歌詞反復設喻,層層排比,回環往復,詭譎瑰麗,辭必極致而后快,情必盡泄而后止。
在出嫁前幾天,禮俗上允許女子盡情地訴苦。所以當地女子不但出嫁時唱,還把它作為藝術品來欣賞,視其為一種文化娛樂的形式。
也正是由于哭嫁歌被當地婦女廣泛地傳唱,因此歌中的一些精彩的句子才得以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
哭嫁歌的句子歌詞具體有多少,沒有準確統計過。但是一般的說法,哭嫁歌歌詞千多行,當地甚至有些優秀歌手能唱數百行甚至上千行歌詞的。
小毛這才知道,女子長大成婚,本是喜慶之事,但是南匯一帶過去新娘出嫁時卻要大哭一場,而且還要哭出許多名堂,這是當地一種沿襲已久的傳統婚俗形式。
哭嫁歌在當地叫“哭出嫁”、“哭嫁囡”。在正式場合,哭嫁歌必須伴隨婚俗儀式而唱。
按當地習俗,女兒出嫁的前夜,父母為其所備的嫁妝要經過哥嫂的清點,并由哥嫂將衣被布匹等放入箱籠,此舉俗稱“填箱”。這時母女兩人便要開始對唱填箱歌。
一般先由母親開場,詞意主要是表示疼愛女兒的心意,然后女兒接著唱一些感謝爹娘養育之恩的歌詞。填箱之夜,宅上的姆媽嬸嬸、小姊妹等都會趕來聽。相好的小姊妹還要上前勸哭,實為引出話題。
娘囡兩人順著話題盡情發揮,傾訴離別之情,這同時也是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一直鬧到深夜才散。
新娘梳妝完畢由喜娘攙著到客堂告別長輩,新娘見到誰就唱謝誰的歌,如“謝爺”、“謝阿奶”、“謝娘舅”、“謝舅媽”、“謝姑母”、“謝姨母”等等,感謝長輩平時的呵護照顧。
接著唱“謝媒相”,內容都為譏諷媒人油嘴滑舌,有的甚至借機罵媒人,發泄心中不滿。
然后新娘換上繡花鞋,由阿哥抱上轎。新娘臨上轎前又要唱上一番“謝阿哥”之類的歌,以感謝兄長對她的關心與照顧。
這其中,尤以娘囡對唱和謝阿哥兩段最為精彩。
因為女兒是娘身上的一塊肉,娘平時對女兒愛護有加,一旦分離,娘自然難過而女兒此時對娘親之恩也是百般留戀,“再好的婆婆抵不過壞的娘”。到了婆家,不知婆婆與丈夫怎樣對待自己,對此心里充滿憂慮、恐懼。因此,此時娘和女兒都有說不完的話。哥是妹妹的娘家代表,妹妹在夫家如果受到n,要由他出面講話,因此妹妹出嫁時也要對哥千叮嚀萬囑咐。
從前這里的女子幾乎人人會唱哭嫁歌,不但舉行婚嫁儀式時唱,平時在田間勞動,家中紡紗時也唱這種歌,成為當地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女孩子長到十三四歲時,邊干農活邊跟媽媽嬸嬸學唱哭嫁歌。
如果宅上和鄰村有姑娘出嫁,也會趕去聽,并將其默記在心,回家后仔細揣摩,反復操練。待到自己出嫁時,若不會唱哭嫁歌,便會遭到旁人的譏諷與輕視,傳到婆家,也要被婆家人瞧不起。因此,學唱哭嫁歌成了當地女孩子的必修課。
以前南匯沿海地區直至60年代,海邊幾個鄉鎮都還沒有通往縣城的公共汽車。因為不受上海都市文化的影響,哭出嫁之類的古老風俗比較盛行。即使到了現在,母親唱哭嫁歌叮囑出嫁女兒的習俗仍有保留。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