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大虞奇俠傳 第兩百零九章濂淮之學
果然沒有出林泉所料,七月初二,圣人再次召見林泉,不過這一次,出了圣人之外,還有賢妃和平妃,兩位元妃都坐在簾幕后面,林泉行禮之后,也就沒有理會。
“林泉,朕不明白,朱子稱贊周濂溪為道學宗主,但是很多道學家,卻很少提到周濂溪,這是為何?”
林泉告訴圣人,這是因為周濂溪沒有擔任過要職,做過大官。而且也沒有大規模著書教學,導致門庭清淡。加上不少人認為太極圖淵源道士陳摶。
因此周濂溪被道學家認為是隱士之學,自然不愿意多談。
圣人詢問林泉,那么周濂溪到底是怎么樣的人,林泉說用七個字最為恰當。
一回萬古之光明。
林泉繼續說,是本朱子稱贊周濂溪是因為三個原因。
第一是自孟子之后,天人性命,修己治人的學說已經失了真傳,而周濂溪先連上的。
二是廉淮之間有師承關系。
三是廉淮讓儒學以心性之學代替訓詁章句之學和釋老之學。
“上接洙泗千歲之統,下啟河淮百世之學。”平妃突然開口說,林泉說是,就是如此。
“朕嘗看《太極圖說》茫然而無所得,愿卿能言之。”
林泉這一次也只能用比較通俗的話說,太極圖說了兩件事,首先是肯定了天道的創造力,充塞宇宙,流衍變化,萬物因為造化而生。
二是人的秉性,是和天道合德無間,因此人在萬物之中最為尊貴。
林泉說,太極圖之前,曹宋以來,儒生多溺于章句訓詁之學,或是汨于五霸功利之習,或是淪于異端空虛之教。而太極圖之后,儒生開始注重人格修養,從外王之路,走向內圣之路。
圣人聽了之后,對著林泉說:“朕聽聞,此圖非是圣門所有。”
林泉對于這個話題不愿意多談,這時候賢妃開口說:“臣妾有所耳聞,此圖乃是合道門《太極先天之圖》,佛門《阿梨耶識圖》和陳摶《無極圖》所演變而來。”
“娘娘博學,小臣自愧不如。”
這時候圣人繼續說:“不管如何,朱子說過,周濂溪雖然有所傳授,但是創發之功居多,是否非圣門所有,無足言討。”
圣人這話明顯有些失望,林泉聽后,心想自己也想證明此圖和道門無關,但是這還真的不好說。
“太極圖以天道言人事,臣淺薄,不敢多言,濂溪先生以通書言人事,臣尚能言之。”
林泉懶得繼續談論太極圖說,直接轉移到通書上。
林泉說通書主要是立了一個誠字,在仁義禮智信外,又見了一個誠字。
周濂溪認為天地之本,是一個誠字,道家所言自然,實乃一個誠字。中庸所謂率性謂之道,也是一個誠。天地按照自性而行動,這個自性就是生生之德,生養天下萬物。而人的自性就是仁愛,用仁愛包含萬物。
率性而行的人生命健行不息和天地一起化育萬物,因此誠乃是圣人之本,人可以通過誠去了解天道,而不是靠著佛法或者道書。
林泉說完,見圣人沒有多大興趣,心想這些還是太過無趣,于是就巧妙轉移話題,說內圣這個誠字,不是僅僅靠學的,而是靠養。
周敦頤第一個提出了顏回之樂,對于當時士人以功名利祿為人生目標,表示了強烈的鄙視,周敦頤認為君子應該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不足。
除此之外,還要銖視軒冕,塵視金玉。
“時文之外,另有學問。科名之外,另有人生:朝廷之外,另有立腳地。”
林泉說完,圣人搖頭說:“怪不得道學家不愿意提起周濂溪,他們若是真的按照周濂溪說言要求自己,只會羞愧難當。”
林泉沒有說話,這時候圣人對著林泉說:“濂溪先生之學,過于清高,雖然對世風有益,但是不利于朝廷。”
林泉說是,周敦頤到了虞朝,不但不會受到重用,反而稍有不慎,就會引來殺身之禍。
接下里,圣人詢問林泉:“時間尚早,林愛卿,且談談明道先生。”
林泉說唯,然后關于程明道那些形而上的部分避而不談,只是說這一點繼承了周濂溪的顏回之樂。
他主要談程明道當官時候的做法,程明道當官只有十六個,視民如傷,保民愛民,先富后教,道尊于勢。
程明道擔任多事地方小官,職位小,權力輕,但是卻辦實事。當主簿的時候,均衡田稅,代行縣令的時候,修筑堤防。當縣令的時候,調節供求,平衡物價,用伍保制,興辦學校。
當知府的時候,賑濟饑民,戳破石佛放光的謊言,捕殺了五色蜥蜴的假龍。
圣人對于這些事情倒是聽的有味,林泉就借著機會,繼續說程明道當官的時候,凡是坐的地方,都手書視民如傷四個字,提醒自己,不要愧對這四個字。
程明道當縣令的時候,必要讓治下小民,兇年饑歲免于死亡,飽食逸居有禮儀之訓。這是他先富后教的體現。
除了解決小民的衣食問題,程道明修建學校,教化一方,這是開啟明智,移風易俗。
林泉也沒有只說這些,否則明道先生不過就是一個能吏,林泉繼續說,程明道也上奏說了,天生了萬民,讓君王來統治。而且上天還制作了豐富的萬物,讓人能夠活下去。
因此田地的界線不可以不正,土地不可以不均。在宋朝的時候,尚能按照人口分授天地,到了如今(林泉補充為陳朝),富貴人家的田地跨越州縣而沒有邊境,而貧窮的,流離失所的沒有任何撫恤。
這民眾雖然多,但是衣食不夠的,多的不可勝數。而那些窮苦的人家越是生育,而衣食越少,餓死凍死的越多,那么必將生亂。
所以朝廷應該解決兼并,讓老百姓能夠活下去。
至于教化這件事不能急,程明道也說了,這民的性情,不是輕易能夠改變的,朝廷不能想著,一兩年之內,就讓百姓能夠成為堯舜之民。
程明道認為,民可明也,不可愚也,民可教也,不可威也。
陳朝那一套想要流民不造反,一不給流民天地,二是不愿意教化,就這樣獲得天下太平。那是不可得的。
林泉這里就暗中有借陳諷虞的意思了,虞朝總是想著讓百姓能夠聽話,但是又不信儒家教化之功,空設立了一個學校,基本沒有什么教化,就這樣就想讓民風變淳樸,還不如做夢。
圣人聽后不置可否,詢問林泉:“朕聽聞,淮學和荊學,互相攻訐,造成朋爭之亂,然朕思明道先生非是不止之人,何以至此?”
林泉說,雖然程明道和荊公有分歧,但是未必是朋爭,程明道也認可變革,他認為,二帝三王,也是因時而變,但是程明道認為治世大道是不可以變的,這自古以來的變革,都是按照這個大道而行的。
雖然不能泥古,但是卻不能不考慮古代的往事,要酌古變今,行之有先后,用之有緩急。
程明道認為荊公的辦法,不是根本。當今陳朝的問題是,先解決百姓的衣食問題才是關系。當時陳朝耕種的人少,而享用的人多。地力衰減,人耕種不勤,這就算世家大族,也很少有余糧。更別說貧窮的人了。
這些小民,才遇到一年的災年,就是盜賊遍地,饑民滿路。若是有兩三千里都受災,或是年年守城不好,那些小民又應該怎么辦?
當時陳朝京師有流民數百萬,游手好閑,沒有生計。這窮人窮久了,就會變得狡詐奸邪來求生,但就算這樣,還不足為生。
所以朝廷應該做的就是賑濟這些人,然后給他們謀生的機會,讓他們能夠先拜托貧窮之苦。所以要先養民富民,才能解除積弱積貧的問題。
除此之外,程明道提出了十事:師傅、六官、境界、鄉紳、貢士、兵役、民食、四民、山澤、分數。
林泉將這試試一一說了,圣人聽了之后,對著林泉說:“林泉,你且寫成折子,明日供朕御覽。”
林泉說唯,然后圣人看了一下天色,對著林泉說:“林泉,明道先生所為,朕已經有所知。日后,在聽聞伊川先生之學。”
林泉稱是,這時候平妃說;“林學士,學問廣博,諸家學問,喃喃道來,此等大儒能遇圣人,那是圣人之幸。”
“小臣汗顏,小臣能遇圣主明妃,乃是小臣之福氣,也是天下福氣。”
這時候賢妃說:“林泉,你不知你何時迎娶本宮那侄女。”
林泉還是推脫了,說自己如今一心修撰集注,實在沒有時間,這時候賢妃說:“修撰集注,非是兩三年可成,你們八字,本宮相合,十月二十六乃是一個大吉之日,你們就在此日成婚吧。”
“臣叩謝娘娘。”
林泉也只能接受,這時候圣人笑著說:“林泉,朕想要給你子子孫孫榮華富貴,你也要給朕這個機會了。”
林泉也不知道說什么好,只能說自己一定不辜負圣人所望。
請:m.lvsetxt.cc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