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軍工科技 四千零六十九章 空天母艦的立體防御矩陣
修改版
“沒錯。”
吳浩點頭道:“空天母艦的防御體系不是單一的武器堆迭,而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就像地球上的生物,既有堅硬的外殼,又有靈活的躲避機制,還有強大的再生能力。
我們給母艦設計了‘損傷評估修復重構’的自主循環系統——當某個模塊受損時,AI會自動評估損傷程度,調用備用模塊進行替換,甚至重新規劃能量和數據流路徑。”
他調出損傷修復摹擬畫面,一塊裝甲被隕石擊穿,納米機器人立刻蜂擁而至,噴出熔融的金屬液修補缺口,同時,附近的武器模塊自動調整射界,填補防御空白。
整個過程行云流水,仿佛母艦擁有了生命。
吳浩指尖在屏幕上劃出一道弧線,空天母艦模型周圍突然浮現出多個光點,如眾星拱月般形成多層防御圈。
“當然了,僅僅靠空天母艦開進行防御肯定是不夠的,這是我們參照航母戰斗群設計的‘空天防御矩陣’。”
他調出戰術部署圖,最內層閃爍的藍色光點代表母艦本身的近防系統,中間層的黃色光點是護航的“天樞”級護衛艦,最外層的紅色光點則是游弋的空天戰機編隊。
首座領導凝視著密密麻麻的光點,說道:“說說看,這些‘護衛艦’和傳統艦艇有什么不同?”
“它們是真正的‘太空多面手’。”
吳浩放大護衛艦模型,其紡錘形艦體兩側伸出多組可折迭機械臂,說道:“‘天樞’級配備了模塊化武器艙,既能發射反衛星導彈,也能部署太空雷場。
更關鍵的是,它們攜帶了‘太空拖船’單元——當母艦遭受重創時,護衛艦能通過機械臂拖曳母艦進行緊急規避,就像遠洋艦隊中的拖船救助受損艦艇。”
陳司長看著護衛艦發射導彈的模擬動畫說道:“在太空中作戰,機動性應該比噸位更重要?”
“完全正確。”吳浩調出機動性對比表,說道:“‘天樞’級采用離子推進與化學推進的混合動力,能在1小時內完成從近地軌道到地月轉移軌道的變軌。
這種靈活性,讓它們能像戰斗機一樣在太空中‘狗斗’,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
他演示護衛艦的規避動作,艦體如飛鳥般靈巧翻轉,激光炮同時追蹤多個目標。
李建明注意到防御矩陣中還有更小的光點說道:“那些是……無人機?”
“‘天璇’無人防御集群。”
吳浩調出無人機蜂群的三維模型,數千架微型無人機組成動態防護網,講道:“每架無人機只有蜜蜂大小,配備了微型電磁脈沖彈和納米切割器。
當敵方導彈突破外層防御圈時,無人機群會以‘自殺式撞擊’的方式進行最后攔截——它們的犧牲不是無意義的,至少能為母艦爭取0.3秒的反應時間。”
程海峰忽然想起什么說道:“太空中沒有空氣,傳統的煙霧彈、箔條干擾彈還有用嗎?”
“我們開發了‘等離子誘餌’。”
吳浩展示誘餌彈的工作原理,一枚圓柱形彈藥在太空中爆炸,形成直徑百米的等離子云,說道:“它能模擬母艦的電磁信號和熱輻射,讓敵方導彈誤以為是真實目標。
更妙的是,誘餌彈爆炸后會釋放大量微米級金屬顆粒,這些顆粒在太空中會形成臨時的反射屏障,干擾敵方雷達的持續追蹤。”
首座領導指著戰術圖上的空天戰機編隊說道:“這些‘天鷹’戰機在防御體系中扮演什么角色?”
“它們是‘游動的警戒線’。”
吳浩調出戰機的巡邏路線,數百架戰機在母艦周圍300公里范圍內組成網格狀巡邏網,說道:“每架戰機配備了高靈敏度的雷達和紅外探測器,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來襲威脅,并向母艦傳輸數據進行預警。
這種‘前沿預警’機制,將母艦的反應時間延長了10倍以上。此外,這些戰機也是前沿作戰單位,可以有效的攔截各種來襲目標保護空天母艦艦隊。”
陳司長提出新問題道:“如果敵方集中火力攻擊防御矩陣的某個薄弱點呢?”
“所以我們設計了‘彈性防御網絡’。”
吳浩調出網絡拓撲圖,防御矩陣中的每個節點,無論是護衛艦、無人機還是空天戰機,都能通過通信系統實時共享戰場態勢。
當某個節點被摧毀,附近節點會自動接管其防御區域,就像人體的免疫系統一樣,迅速填補漏洞。
“模擬測試中,即使摧毀30的防御節點,矩陣的整體防御效能只會下降15。”
李建明看著修復中的母艦模型問道:“這套防御體系聽起來無懈可擊,但有沒有考慮過長期部署的后勤問題?
在太空中,彈藥和燃料的補給怎么辦?”
“我們設計規劃了‘太空補給站’網絡。”
吳浩調出地月空間的補給站分布示意圖,說道:“這些補給站位于拉格朗日點,儲存著燃料、彈藥和備用模塊。
當空天母艦需要補給時,護衛艦會護送補給艙與母艦對接,整個過程自動化完成,無需艦員出艙作業。”
他展示補給對接的模擬畫面,機械臂精準抓取補給艙,如同太空版的“空中加油”。
當然了,這是在作戰和緊急情況下,通常情況下,可以由地球發射相關的補給飛船進行各種物資彈藥的補給,為此空天母艦及其艦隊的日常運行。
甚至我們也可以從月球的基地上面發射航天器,對艦隊進行補給。
程海峰忽然笑道:“感覺你們是在太空中重建了一個‘海上艦隊’的生態,只不過戰場從海洋搬到了星空。”
“本質上,都是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掌控欲。”
吳浩感慨道:“當年的航母艦隊需要驅逐艦、護衛艦、潛艇組成防御圈,今天的空天母艦同樣需要多層防御體系。
不同的是,太空中的威脅更隱蔽、更致命,所以我們的防御手段必須更智能、更具彈性。”
首座領導凝視著屏幕上的防御矩陣,忽然說道:“我想起孫子兵法里的‘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你們的空天母艦,算是把‘藏’和‘動’都做到了極致。”
聞言,吳浩笑著說道:“其實我們的核心思路很簡單,不讓任何一種威脅輕易接近母艦。”
“通過遠程預警、中層攔截、近防彈幕和主動干擾的四層防御,我們將單次攻擊的成功概率降低到0.03以下。
換句話說,敵方需要連續發動3000次攻擊,才可能有一次突破防御。”
會議室里響起低低的驚嘆聲。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