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飛越泡沫時代 1568. 打造品牌
這樣的時刻,夫婦之間傳遞同一只杯子,也能使氣氛溫馨靜謐。巖橋慎一下意識地放下身處時代之中所感受到的沖擊。
當歷史成為當下,生活在此時,就是生活在時代里。但因為有一個可以傳遞同一只杯子的人,他可以忘卻時代的沖擊,感受真實的日常。
脆弱的時代更需要真切的聯結,巖橋慎一因而感激此時此刻,有中森明菜,有妻子和女兒,有這樣一個家,一只盛著一杯安寧的酒的杯子。
“和你結婚真好。”他由衷感慨。
中森明菜像是冷不丁被飛來的球打了一下,回過神來,笑瞇瞇地說:“能讓你這么想,我真高興。”她看著巖橋慎一,“……不過,為什么突然這么說?”
這未必來自于女人的好奇心。而是無需多言的關心。
巖橋慎一也笑了,“是自然而然的日常。”
和這樣一個女人共同生活,自然而然,就會有這樣的真情流露。不止是和她結婚真好,且必須是她,只能是她。
無論何時,總能保留一份故意耍寶安慰人的天真。即使意識到了身處時代沖擊之中,仍能用這份天真,將情緒拉回真實的當下。這是只有中森明菜能做到的。
只有在這樣的人身邊,巖橋慎一才心無旁騖。
“這和說人是傻瓜有什么兩樣……”中森明菜說著,忍不住笑了。她想了想,說:“被人稱贊頭腦好,當然是好事。不過,我越來越覺得,傻瓜更可貴一些。”
巖橋慎一也這么認為。
彷徨的時代,本該由人情味填補失序的部分,作為自發的互助托舉。
但對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可悲之處在于,過往相信的事物被摧毀,新的共識卻又無法建立。整個社會的背面空空如也,自身無力,卻又憎恨無能。反感精英,又厭惡愚蠢。
一個以弱為恥的時代,只會走向無可彌合的分裂。
在這樣的時代,掌握權力者,要想不失去人性,也不是件易事。
正因如此,巖橋慎一更加感激有中森明菜的存在。
他告訴中森明菜:“我決定了,這個冬天,讓Ayu出道。”
中森明菜問了一個好問題:“選在冬天的理由是?”
“因為珠寶。在冬天的時候看珠寶,珠寶的光澤會更耀眼奪目。”巖橋慎一說,“Ayu是一顆鉆石。”
中森明菜眨了眨眼睛,“慎一給Ayu的定位是大人,而不是少女?”
她展示著自己出眾的制作嗅覺。
“不止如此。”巖橋慎一說起舊事,“當年,你登場電視節目打歌,用愛馬仕絲巾來制作打歌服,成為一時的大話題,我一直記得這件事。”
中森明菜保持傾聽的神態,沒有因為提起自己的舊事分神。
“你是能夠將所有商品,無論奢侈品還是百元店的裝飾品,都自在地為自己所用的明星……”巖橋慎一話頭一轉,“但Ayu是一顆鉆石。”
“鉆石的意思,是商品?”中森明菜問。
巖橋慎一沒有否認。
入行當經紀人時,美和醬說過,不要把她當作販賣的商品。給中森明菜擔任制作人,與她起爭執時,也被她問過,是不是把她當作了商品。
現在,久違地,又聽到了這個問題。
“是一顆鉆石,固然意味著是一件商品。但另一個角度來說,鉆石,就是一個品牌。”巖橋慎一和她說著自己的想法。
進入這個世界這些年,推銷藝人,推廣流行。
在販賣商品和不要把人當成商品之間找尋平衡,到濱崎步這里,巖橋慎一終于確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他說:“Ayu,濱崎步,就是品牌本身。”
巖橋慎一是要把濱崎步作為一個品牌來打造,而非將濱崎步作為一件商品擺進櫥窗。
一件商品,會成為一件流行單品,風靡一時,被擺在顯眼的地方,過后又被撤去。但打造一個品牌,讓她融入觀眾的生活日常,她就經久不衰。
中森明菜起初因為那個鉆石的比喻,有幾分心情復雜。聽到后面,豁然開朗。
她為不在場的濱崎步激動,心潮澎湃:“Ayu當然是一顆鉆石。如果是慎一,一定能讓所有人都看到Ayu的光芒。”
巖橋慎一笑了。他說:“可是,我認為明菜桑能勝任這份工作。”
“……干嘛突然叫‘明菜桑’。”中森明菜像被突然拽了尾巴的貓,呲了下牙,瞪著他,卻靜靜等下文。
“之前一直在說,要讓你當她的制作人。現在,我正式邀請你加入Ayu的制作團隊。明菜,你會是優秀的品牌設計師。”
巖橋慎一將一個新的嘗試,遞到中森明菜面前。
那個曾住在家里的少女,見證過她的成長的少女……一顆鉆石。中森明菜吸了口氣,鄭重其事:“那么,就請和我的事務所去談,社長桑”
巖橋慎一配合:“明天,就把邀請送去給研音和華納。”
“有種串通好的感覺……”
中森明菜覺得有意思。巖橋慎一這會兒有了開玩笑的余裕,“我可要大倒苦水,為了說服明菜桑加入,使出渾身解數。”
“我有這么難纏嗎?”中森明菜瞇起眼,看他胡說八道。
巖橋慎一煞有其事,“有的、有的。”他把杯中余下的酒喝盡,“不過,就是要難纏一些才好。”
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對大眾的震動廣泛且深遠。
平凡的日常如此輕易就可被破壞,日常是安全的——這個共識被破壞,必然引發恐慌,且這份恐慌會擴散到各個角落,經久不散。
本該保護市民的警方,卻在事前已得到多次警示的情況下未能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引發大眾對警方的信任危機。
對電視業界來說,同樣遭受一記重創。
電視臺對第一起沙林毒氣事件做出了錯誤的報道,又在之后選擇裝死,拒絕對錯誤的報道內容進行訂正。直到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發生,奧姆真理教主被捕,才終于做出道歉,承認先前的“瓦斯事故”是誤報。
媒體對大眾的傲慢,將大眾對傳統媒體的質疑推向新高。
更深的打擊來自之后,NTV針對參與沙林毒氣事件的奧姆真理教骨干進行了獨家采訪報道,被采訪的成員在節目中透露,TBS的節目制作人,曾給自己看過TBS采訪坂本律師的錄像。
坂本堤律師是知名的反邪教活動家,持續收集奧姆真理教的種種惡行證據,準備發起對奧姆真理教的集體訴訟。
1989年,TBS的節目對他進行了專訪,又違反新聞保密原則,在坂本律師不知情的情況下,把專訪的錄像帶給奧姆真理教骨干分子看。
專訪節目在奧姆真理教的抗議下最終未能播出,坂本堤律師一家此后卻人間蒸發。
隨著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發生,奧姆真理教被正式搜查,坂本律師一家的遺體也終于被發現。當年,在看過TBS的錄像帶以后,奧姆真理教將坂本律師視為必須被鏟除的眼中釘,將其一家殺害。
此事終于真相大白,公眾對社會的不安與不信任感,迎來巨大的爆發。
TBS電視臺面對大眾的怒火,起初只是輕飄飄表示“沒有事實根據”,直到來自觀眾的抵制抗議愈演愈烈,才慢吞吞地啟動了內部調查。
流言蜚語只持續七十五天,大眾的情緒也是如此——
電視臺的想法就是這樣簡單。
用一百個其他的新聞轉移視線,最初被圍攻的事就會不了了之。這就是電視臺為什么不道歉的原因。
只要一直裝死,沒有新進展,大眾對事件的關注自然會被分散。可一旦有所回應,每一次的回應,就是一次新的對大眾的提醒。
然而,這次的事件不同以往。
每一次關于奧姆真理教的報道,每一次對受害者的追蹤,都是對大眾的提醒。
何況,將最初一場沙林毒氣事件報道為“瓦斯事故”的是各家電視臺,將采訪坂本律師的錄像帶給奧姆真理教看的只有TBS。
將戰火引向TBS,就是在實踐“分散大眾關注”這項策略。
人心惶惶時,大眾希望自己的不安與不信任感可以被什么東西穩穩接住。然而,成為眾矢之的的TBS,卻用這種方式,更大程度地放大了大眾的不安。
事件后的幾個月里,大眾與媒體之間的對抗情緒,已然累積出了一顆已經裝滿的、不知何時、又以何種方式被引爆的壓力球。
此消彼長,大眾對傳統媒體產生質疑,在互聯網上分享情報、發泄情緒、進一步報團取暖的人就會增加。
足夠的人參與到一種新形式里,許多東西自然應運而生。
互聯網上,出現了分享唱片音頻的網站。
巖橋慎一知道這個情報的時候,他正在為濱崎步的出道,做著最后的準備。
這個少女每天被壓著趕赴各個工作地點,越累就越有跟巖橋慎一對著干的勁頭。有主見的新人出道之前,總是氣鼓鼓的像只河豚。
全身心緊繃的時刻,忽然得知,盜版時代萌芽,巖橋慎一不由得笑了起來。
新的時代,完完全全到來了。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