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重生1980之強國崛起 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巔峰過后即落幕
港島娛樂圈兵強馬壯,邵老先生意氣風發,雖然他從心底“瞧不起”藝人,但港島的娛樂事業蒸蒸日上,他也由衷升出極大的滿足感。
“劉瑯,港島就是亞洲的娛樂中心,現在港島回歸在即,這些明星以后就可以隨便進入內地了,到那時候才是港島娛樂文化的巔峰時刻,呵呵,內地可比不了呀!”
邵老先生萬分得意,在他看來內地的娛樂文化是比不了港島的,之間有著巨大差距,從演員、導演、制片以及制作流程來說都差的遠,唯一制約港島娛樂事業發展的只有市場,港島本土市場也就六百多萬人,一部電影能買出兩千萬港幣的票房就是大獲成功,一張唱片超過五萬張就是白金,就這成績在劉瑯眼里真是一文不值,圣唐公司出品的電影就沒有低過一億美金票房的,唱片更是每張都超過兩百萬張。
說到底還是市場的原因,即便除了港島本地市場外,東南亞地區也對港島娛樂非常追捧,但這里人口也不多,加起來也就千萬規模。
論市場,沒有哪個地方比內地多的了,就是美國為差著數量級呢,以前沒有回歸時,港島的明星從來沒到過內地開演唱會,大多數的電影和唱片都是以盜版的形式在內地傳播,這幫明星在內地的名聲雖然響亮,實際上就是在“瞎吆喝”,沒有多少利益。
現在要回歸了,內地廣闊的市場馬上放開,到那時,港島的眾位明星“殺入”內地,在內地可以發行唱片和電影,本土明星怎么抵抗?
想到這些邵老先生真是得意得很。
劉瑯笑著點了點頭表示“贊同”,可他沒跟老先生說實話,八九十年代的確是港島娛樂文化的巔峰期,但巔峰期就預示著距離衰敗也不遠了,事實上也是如此,等進入新千年后,港島的娛樂江河日下,再也無法恢復往日之榮光了。
其實就在此時,港島的音樂、電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原創不足、盜版肆虐、盲目追求效益,一刀刀捅過去早就千瘡百孔。
九八年譚校長對金曲獎發出一聲嘆息,他說:去年挑選出來的成績較佳的歌曲的五十首,其中三分之一‘不堪入耳’,這個現象實在恐怖,這些歌曲已經成了雞肋,九九年黎天明宣布退出歌壇,預示著轟轟烈烈的天王時代漸漸偃旗息鼓。
另一方面,隨著內地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與臺灣的發展,港島在文化自由上的絕對優勢也從八十年代末開始漸漸被趕超。
當大陸這邊開始制造茂寧、楊小英等初代市場化偶像歌手,通過《彎彎的月亮》實現反向輸出,出現諸多個性十足的搖滾歌手時,港島歌壇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差距在縮小,甚至比他們還要多元化的信號。
就在今年,也就是九六年,內地的中戲、北影招了一群好學生,他們是資本涌入影視市場前招的一批人,基本功尤為扎實。錢和人才的到位,促成了影后影帝不斷涌現。
也是在現在,八十年代全國人看同一部港臺劇的景觀不復存在,聽到一首港臺歌就興奮得睡不著的人也沒有了。
翻過千禧年,電影電視也好,流行歌曲也罷,兩岸三地,你有來言,我有去語。誰也別想充大個兒,即便是F4這樣的爆款,也難獨領時代風騷。魚魚
最終,曾被四大天王占領的地盤在一輪又一輪的新陳代謝中,全線被大陸新勢力取代,城市商場里貼的是大陸新生代明星們的海報,鄉鎮的發廊里放的也不再是港島歌曲。
除了內地崛起之外,灣灣這邊也開始彎道超車,就在港島的原創歌曲運動成為鬧劇之時,任先齊卻憑借《傷心太平洋》等源自島國的歌曲躥紅。
帶有歐美元素的新鮮音樂也從九十年代末開始實現對港島的全面碾壓,出現了Hiphop風的周潔倫,以搖滾樂隊形式出現的五日天、信樂團。
而港島卻依然只能懷念黃家駒,很難再對灣灣實現文化輸出,當年盛況一去不返。
此后港島歌壇也試圖再造當年“天王爭霸”的盛景,其中之一就是進行“四小天王”的排位,流傳較廣的版本是謝庭鋒、陳亞希、陳奕尋、顧天樂,他們是港島娛樂事業但新生帶。
結果這幾個人大部分都不務正業,除了陳奕尋外其他三個人不是天天鬧緋聞就是搞“攝影”,要不就是在把自己曬黑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總之就是不好好唱歌表演。
漸漸的,港島在中華區的娛樂地位衰落下去,等到了新世紀更是“慘不忍睹”,港島本地的歌曲和電影成了小眾化的代名詞,再也沒有了當年的成就。
主要原因還是內地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和文化的崛起。
在八九十年代,港島屬于發達經濟體,在華人世界中處于經濟和流行文化的頂峰,加上商業操作流暢的娛樂業,自然影響力極大,單方面影響大陸。
后來隨著大陸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眼界開闊,港島作為一個城市的人才儲備自然就不足了。
經濟方面,當內地市場逐漸放開后,港島那幾百萬人口的小地方在擁有十幾億人的龐大市場面前不過是滄海一粟,娛樂事業就是為了賺錢,你是為了迎合十幾億人口的市場還是幾百萬人的市場?答案顯而易見,當然是前者了,這就讓原本扎根與港島本土的文化不再具有吸引力。
想想看,充滿了暴力的古惑仔,鬼神橫行的僵尸片能夠在內地上映嗎?
所有行業都是跟著資本流動的,資本才是王者,那些港島本土導演和演員紛紛和內地合作,說是兩地合作,其實話語權都在內地,港島不過重在參與而已。
另外還有人才上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問題,這個現象更明顯,二十年后,那些活躍在港片一線的港星都多大年紀了,什么劉福榮,梁家灰,梁朝為,都是年近半百的人了,二三十歲的新生代根本擔不起重擔,反倒是內地,十六七歲的“未成年”少年都層出不窮,甭管有沒有能力,反正出道就有大批的擁躉。
年輕一代如同韭菜一樣一茬茬出現,中生代更是如日中天,什么“四大花旦”,什么“四小花旦”,大量的演員讓觀眾們都有了審美疲勞,在藝人如此眾多的形勢下,整個行業都蓬勃發展,在這個“人才”輩出的情況下港島哪里有機會?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