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重生1980之強國崛起 第七百零五章 劉瑯的計劃
“現在什么都在變化,市場在變化,形勢在變化,國家也需要一些年輕的人了………!”
王振東的話點到即止。
劉瑯聽出了對方的深意,也立刻明白了。
木老去世,木家低調了不少,木寧天的女兒木靜怡都要出國留學,看來木家人真的是要逐漸退出了,現在看來,或許王家也是如此。
白為任在很短時間內就成為高層,一來他在滬市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今的滬市新區已經有了雛形,引起了世界的關注,但也可能跟他的背景有關,他就是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年輕時上過大學,具有很高的學術理論水平,他能有如今的成就完全靠的是能力。
上午的會議上出現了不少的新面孔,年紀都在五十多歲,甚至還有四十幾歲的中年人,他們都是國家選出來的年輕一代,就如幾年前鄧老所說,國家需要有知識的年輕人,只有他們才會跟上時代的步伐,老人兒們只要在旁協助就可以了。
王振東十八歲就當兵,沒有上過大學,現在四十多歲了,再學是不趕趟了,沒有學歷,再加上是王家后人,怎么安排就很尷尬的。
職務太低吧,王老的面子在那里呢,職務太高吧,不符合現在國家用人的標準,或許跟木小虎一樣下海經商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王大哥,你要想跟我做生意沒問題,我現在正好有一點想法,或許你可以考慮考慮!”
“一點想法?是什么?說來聽聽?”
“很簡單,我想在遼北買幾家機械加工廠玩玩,怎么樣王大哥,有沒有興趣?”
“買一家工廠?做什么?軸承或者彈簧嗎?那些東西能做什么?”
王振東笑了笑道。
“不是買一家工廠,要買就買他個十家八家,我也不是做軸承和彈簧,我要先做機床,等時機成熟后就再做汽車,對了,上午趙總理讓我做飛機,我也答應了,怎么樣?這些生意大不大?”
王振東手一哆嗦,劉瑯真是不說則以,一說就要嚇死人呀!
“你這個小家伙厚此薄彼,木小虎的生意輕松賺錢,我要和你合作卻是搞工業機械,我們兩人比不了呀!”
“王大哥,我在美國搞娛樂事業就是為了賺錢,但這些錢要怎么花你知道嗎?”
“怎么花?”
王振東問道。
“我是學什么的你忘了吧?我的目標你也忘了吧?這些錢都會去買機械設備,這些設備將會運到遼北省,那里將成為我劉瑯崛起的第一步,也是國家真正強大的開始,這也不是你的理想嗎?”
“崛起的第一步?”
王振東被劉瑯霸氣的話驚住了,如果這是第一步,那圣唐算什么?玩玩而已嗎?隨便玩了一年就成了價值超過億萬大公司在劉瑯面前只是一個玩物?那他所謂的崛起會達到什么高度?
這一連串的問題讓王振東的腦袋有些反應不過來了。
劉瑯沒有和王振東開玩笑,他早就有了計劃,而計劃的第一步就是在家鄉遼北省。
這兩年國家的工業有了不小的提升,原因就是德國機床的大量引進讓機械制造水平飛速加快,光是德國安德魯斯公司就在內地買出了數百臺機床,好處很明顯,大眾汽車國產化的速度比前世快了四年時間,市面上也出現了很多質量很高的機械產品。
但有好處就有“壞處”,市場經濟講究的是優勝劣汰,安德魯斯公司的機床再便宜也要二十幾萬,大企業沒有問題,但一些小企業就用不起了,比如劉瑯家鄉阜城的一些小廠子,原來大家都用“次品”還好,生產出的產品還能賣出去,現在好東西出來了,價格也不貴,誰還會用次品?
只是短短一年時間就有很多小廠子出現了問題,到了只能勉強開工資的地步,恐怕再用不了一兩年的時間這些廠子就會面臨破產的危機,
工資都勉強買不起好設備就只能用
“我想把遼北省的機械加工工廠整合一下,把他們聚在一起,成為一家聯合公司,我可以出資買下他們,你有興趣加入嗎?”
劉瑯主動向對方發出了邀請。
“整合遼北省的機械加工廠?他們現在的效益非常好,整合他們做什么?”
“效益好的都是那些國有大廠,那些我不會去管,我要買的是那些半死不活的小廠,我覺得這些企業現在要馬上改革,改革成功就能起死回生,如果就這么混下去,這些廠子不出三年就會面臨破產,到時候就是一堆廢銅爛鐵,職工也會面臨失業的危險。”
國家改革至今看似還很順利,但巨大的危機已經正在醞釀,國家改革的本質是什么?其實就是市場經濟代替計劃經濟,私營企業就是市場經濟最集中的體現,現在看來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但是別忘了,國家在數十年經濟體制下擁有眾多的工廠,這些工廠其實才是改革的主體,他們在改革開放下如何轉變呢?
早幾年國家針對這些企業實行了一系列的動作,首先是實行承包制,比如最早的海鹽襯衣廠就是如此,步年生在短短半年內就讓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起死回生,當年扭虧為盈實現數十萬的利潤,成為了改革的先鋒。
但是海鹽襯衣廠崛起的快跌的也快,因為企業產權為國有,步年生對企業只有經營權卻沒有最終決策權,當地政府命令襯衣廠加速擴大生產,沒有錢銀行還主動貸款了幾十萬,結果就是,當海鹽襯衣廠的襯衣生產出來時,市場上已經冒出了無數家襯衣廠,他們的產品不亞于海鹽廠的產品,甚至價格更低樣式更多,一夜之間步年生就成了背鍋俠鋃鐺入獄,承包制的弊端也顯露出來。
當年劉瑯為此還提出了一個“特企改革”方案,并和當時的副總理馮友軍打賭,結果是大勝而歸,這個“特企改革”也成為了一種改革模式。
幾年過去了,特企改革依舊進行,并且盤活了很多瀕臨倒閉的企業,只是這種模式存在限制,只有那些實在經營不下去的企業才能進行這種模式,而且還要有人主動接手,不是誰都能有孫明凡和李經天那樣的魄力,敢向銀行貸款數十萬元買下那些企業的,尤其是以加工為主的機械行業,要想扭虧為盈就需要技術升級和改造,改造完成后還要面臨市場競爭,不像“格美”空調廠,只要把產品制造出來就能立即占領市場實現盈利,其中的風險更加的巨大。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