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秦時小說家 第三三二五章 殘言曦策
隨機推薦:
“我也知道不能多用。”
“畢竟,救災的事情,是需要官府做的,是需要帝國做的,我若為之,無異于越俎代庖。”
“只不過,這里實在是城池之力難以到達之地。”
“也是這一次的災情太大了。”
“不然,不至于有這個局面。”
“我覺還是官府太無力了,太蠢笨了,反應太慢了,都過去這些日子了,賑災救災的事情都沒有做多少。”
“反觀關中之地,也有過一些水災、旱災,似乎就快上很多。”
“天明兄長,你有沒有好的法子?”
于天明兄長所言,陽滋點了點小腦袋,一些道理自己還是明白的。
這種法子自然難以大用。
不只是因為鴻鵠它們的特殊,而是自己的身份,而是另外的一些事情。
這些事情都是該帝國和官府所為的,自己做了,它們做什么?帝國讓官員牧民一方,是希望他們能夠有力量落下的!
是希望他們可以將事情做好的。
結果,這一次他們沒有做好。
陽滋覺那些人沒有做好。
水災都有一二十日了,官府的人在做什么?
雖有力量,尚未鋪陳開來,自己跨乘鴻鵠一觀,眼下官府之力只能通達方便觸及的地方。
城池四周。
道路可至之地。
還有一些勉強可以前往的地方。
另外一些地方,就難了。
是以,自己有些忍不住,便是讓鴻鵠它們親自攜帶一些吃食用度之物前來。
“中原之地的治災、救災之所以有些緩慢。”
“和這里的官員自然有關聯。”
“千百年來,諸國并起,每一個諸侯國的治災都不一樣,官員在一個地方長了,容易受到影響。”
“除非秦國統御諸夏數十年后,以時間之力,將那些沖刷干凈。”
“除了官府之外,則是官府外面的一些力量,還是剛才提及的,千百年來的風華所影響。”
“面對災情,每個地方的處理應對之法不一樣。”
“關中之地,沐浴秦法百多年,許多事情自然看上去快了很多,這里相對緩慢一些。”
“治災的法子……大同小異。”
“欲要讓這里的治災快一些,最直接的法子,便是人手多一些。”
“讓官府的人手多一些。”
“讓官府可以調動的力量多一些。”
“王離率兵巡視中原之地,五萬大軍若是可以攜帶一些糧草賑災,助力不會小。”
“然,那個法子太難。”
“從別的地方調來一些力量,或可為用。”
“這場災情很大,雨勢停下,官府可以通達各處之后,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將災情造成的隱患撫平。”
“那也是需要人手!”
“雨停之后,許多糧草之物,反倒不會缺少了。”
災情如此,從未見過。
天明觀之,心中多不忍。
曾在陸豐之地為縣令十年,在那里為官,自己所望麾下黔首庶民皆安居樂業。
皆和和順順的。
十年的時間,陸豐沒有什么特大的災情。
就是有一些時候雨水太多了一些,水災有一些,好在距離海域很近,那段時間,特意修建了幾條通達海域的大溝渠,才緩解很多。
如今。
自己雖不在陸豐了,有那些溝渠在,只要不是突然間降臨很多很多雨水,那些溝渠都可以承載的。
中原之地,這里的水利溝渠也有很多很多。
奈何。
面對尋常水災有用處,面對這等水災……大都無用。
一些鄉里村落在當初選址定下的時候,定然也有思忖萬一有水災了怎么辦?
故而,都會選擇地勢稍高,且相對遠離河岸一段距離。
目下而觀,那些選擇也都沒了用處。
鴻鵠它們將這么多的吃食取用之物送來,那些人可以堅持一段時間,對于這場水災而言,只是一個開始。
村落的重建。
田畝的梳理。
溝渠的疏通。
戶籍的整理。
一樁樁,一件件,非小事。
在陸豐,都曾經歷。
中原的水災雖大,采取的法子都差不多,只是一時間超出中原諸多郡縣承受的最大力量了。
欲要快速解決,唯有增加中原諸多郡縣調動的力量,將水災之力囊括其中。
“快速解決這里的災情,需要大量人手?”
“從周邊郡縣調人如何?”
天明兄長的建議,可用。
若是不理會治災的時間,估計都能數月,乃至于半年、一年,那如何可行?
自己所想是希望看到中原之地的災民在帝國新歲之前都能同先前一樣的。
雖難,不去做做如何知道是否可以做到?
試一試總歸無礙的。
調人?
王離將軍的五萬大軍?
那個不能動,起碼不能輕易動。
倘若五萬大軍參與治災,偏偏這個時候,有一些郡縣不穩呢?后果就更加麻煩了。
治災,首要穩定。
首要中原諸郡縣無大事發生。
在安穩的根基上,才能做諸般事。
讓更多的人前來?
周圍郡縣?
似乎可行!
“短時間可以,長時間就不行了。”
“一處處郡縣的人,都是有固定職責的。”
天明搖搖頭。
如陸豐之地,一個個行署都有專門的人,可以短時間抽調一些,可不影響縣域之事。
時間長了,就不好說了。
“從沒有受災的地方,征調民夫之力前來,應該可用!”
殘劍也說了一句。
無關秦國,這場災情太大了,受災的人太多太多,若能早日將災情撫平,上佳之事。
無論如何,那些庶民百姓是無罪無過的。
“征調沒有受災地方的民夫?”
“這個好像可以。”
“殘劍大俠,果然聰明!”
清眸生輝,陽滋面生喜意,雙手拍合,看向殘劍大俠,再次點了點小腦袋。
這個法子可行。
飛雪則是白了身邊的師兄一眼,數息之后,又瞪了師兄一眼,就顯著師兄了?
就顯著師兄聰明了?
好端端為這件事出什么主意。
多鮮言少語的召水只是端量著四周,這里是一處小山丘,綠意已經不在了。
一處處灌木叢林都光禿禿的,上面的東西怕是……,對于災情,這些年來也了解過一些。
這里的人遠離城池,沒有供給,隨身攜帶的東西吃完了,也只好吃這些。
臨近的水域或有魚蝦,不會多,還會耗費很多力氣,會讓人更加餓,除非是一些大澤之地,那里的魚蝦會相對多一些。
找到吃食的可能性也會大一些。
那些人身上的衣裳多破爛不堪,無論男女都差不多,頭發多有散亂,肌膚多有黝黑。
一些小孩子……身上更是沒有什么衣裳,赤足的站在四周,大都是骨瘦如柴,唯有一雙雙黑白分明的眼睛多亮光。
此刻更為明亮,盯著一大堆的糧食,還有其它許多可食之物,待會他們就能好好吃一頓。
學著周圍的大人們,跪在大地上,說著各種各樣的話語,時而還伴有仰天的吼叫,以為心中的激動……。
災情!
中原的水災很大。
雅湖小筑周圍,師尊也有命人將許多糧草取出,賑濟災民,以為那些人活命。
中原諸郡之地,很大。
欲要徹底解決,師尊也難。
可以送來大量的糧食,讓那些人不至于餓死,另外的一些事情就難了,這些人……多可憐。
水災之下,無能為力。
也無路可走了。
也沒有糧食可吃了。
附近可吃的都吃光了。
連日來,也有在一些地方見到更為殘忍、不堪入目的景象,那里更為偏遠,水災之下,也是無法。
人命,都是尋常。
活不下去的時候,一切可食。
中原諸郡之地,范圍來看,囊括先前的趙國、韓國、魏國之地,沿著大河以東,都能到達齊魯之地。
以西,都距離三川郡洛邑不遠了。
這樣大的災情,自己是無能為力的,自己……心中也不知道是否該出力,是否該盡一份力。
這里不是燕國。
也非三晉之國。
而是秦國。
四周的那些人多無辜,多無助,多令人想要有一些力量落下,自己……難為。
也做不了什么。
心緒駁雜,心緒難定。
也許,事情本就和自己無關,都可袖手旁觀,多了一些心思,一些事多不一樣了。
天明師兄。
他的心……是明晰的,是希望于這些人有力的,是希望可以好好幫助這些人的。
是自己認識的天明師兄。
當年的他,是這樣。
如今,還是如此。
“陽滋姐姐,我覺還可以將兩大學宮的一些人征調前來!”
“聽父親和皇伯說過,近年來,兩大學宮有一些人剩余,并沒有很好的安排。”
“咸陽的時候,父親和皇伯就有商議變革兩大學宮的入仕宦之法。”
“好像有成了,要多一些考核之力。”
“如今這樣大的水災,我覺就是一個機會,若是有心,自當調來這里歷練一番。”
“有所得,為上通過考核,可以做官。”
“若無所得,就難了,就繼續歷練吧。”
“殘劍大俠所言可以征調一些民夫為用,那些人來了,也需有一些帝國之人給予掌控調遣。”
“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如此,相輔官府之力,中原水災治理的就快了。”
“另外,陽滋姐姐你這一次關中籌集的各種糧草物資很多很多,也需要一些可用之人。”
“涉及中原諸郡,少府和國府提供的人手不足夠。”
“若是加上兩大學宮的人,人手就夠了。”
“還能夠省卻別的一些麻煩。”
輕撫手腕上的碧玉鐲,目視鴻鵠它們離去的方向,曦兒也說著一些提議,殘劍大俠的征調民夫……可用。
自己則是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些事。
帝國新歲前后,兩大學宮又要有畢業之人了,這個時候剛好可以對那些人有些歷練。
抽調一些為用。
正好!
“兩大學宮的學員?”
“曦兒,你別說,我覺也是可行。”
“在咸陽這些年,兩大學宮我還是了解一些,那些人才學都不差的,所學也都是不錯的。”
“就是沒有經過什么歷練。”
“你之意,調兩大學宮的人前來中原水災之地為歷練之所,有進益了,可以優秀畢業,可以做官。”
“兩大學宮!”
“那兩個地方,本公主還真調動不了,除非……除非國府那邊給予批文。”
“國府太慢。”
“父皇直接同意也行。”
“殘劍大俠,天明兄長,你們說呢?”
自己正需要法子呢,曦兒來了一個?
細細聽著曦兒所言,陽滋面上笑意更勝,忍不住抬手拍了一下小丫頭的肩頭。
還真是聰明。
曦兒的腦袋就是好使,自己……就差了一些。
自己和曦兒沒啥區別,曦兒聰明就是自己聰明,這個法子也是可行,就是施為起來有些麻煩。
大可能要自己親自前往父皇那里了。
關于兩大學宮學員的事情,自己也有耳聞的,這些年來,兩大學宮的畢業人數每一歲加起來有一兩千以上。
以前的時候,只要畢業,只要合格,就能做官,很簡單的。
直接就可分派帝國郡縣之中為用。
近年來,不太行了。
位置越來越少,畢業的人沒有什么變化,甚至于還多了一些,前段時間還聽母親說烏孫和箕子朝鮮被拿下,對兩大學宮是好事。
卻是好事。
起碼可以讓兩大學宮的一些合適畢業學員有用武之地。
讓他們前來中原之地歷練?
甚好!
甚好!
畢竟,兩大學宮學的再多,也只是書上的東西,真正落在實處,不一定用得好。
“兩大學宮,可以試試。”
殘劍欲要多言,覺身上一直落在的凌厲目光,無可奈何,師妹還是這樣。
只得簡單一眼。
“兩大學宮。”
“前來中原水災之地歷練,可為。”
“知易行難,中原走一走,會更有進益。”
天明自然也是認可。
兩大學宮的名聲早已經傳遍諸郡之地了,陸豐之地的一些啟蒙學員,他們若想要將來做官,最好的選擇就是一定要考上兩大學宮。
非兩大學宮,欲要做官,機會就少了。
兩大學宮對于各個郡縣都有名額,多少不一,南海郡也有,若是沒有特定的名額,以南海郡的教導之力,只怕一個都難入。
聽曦兒的意思,兩大學宮的入仕宦之法會有變動?多一些考核之力?這個可以有!
先前的兩大學宮,只要畢業,只要不笨,都能做官。
現在,做官的機會少了,當挑選一番。
情理之事。
就是解決起來怕是不易,畢竟兩大學宮每一歲畢業的人不少。
不過,那些事情和自己就沒有太大關系了。
單單此法,是可用的。
學宮的學員歷練之后,印證所學,就能看出誰更加適合為官了,看出誰更加擅長做什么。
有的放矢。
一個個學員落于合適之地,好處更大。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