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盛世大明 第464章 親征之爭(上)
有那么片刻間,太廟跟前有著上千官員的廣場突然一片肅靜,針落可聞,似乎這上千人的呼吸都因為天子的一句話而停了下來。
在這詭異的沉靜之后,所有人才倏然回過神來,齊齊變了臉色。而率先出來的,居然是一向老成持重,已多少年都沒有主動在朝會上陳奏過什么,已然白發蒼蒼的胡濙:“陛下萬金之軀,身系天下安危,萬不可冒險出京哪!”說話間,老人已呼地一下跪在了天子跟前。
隨后,無數聲音也此起彼伏地響成了一片:“陛下萬不可如此哪!”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更何況陛下乃萬乘之尊!”
“還望陛下三思,收回成命哪……”
看著群臣一個個爭先恐后地出來跪在地上,用最激烈而誠懇的言辭來勸阻自己北伐的這一決定,年輕的大明皇帝不覺便有些慌了。自他登基以來,還未曾遇到過這樣群情洶洶的場面呢,難道自己這一回真的錯了?
有那么一瞬間,朱祁鎮甚至都有了點頭答應他們的沖動。畢竟這朝廷可不是他一人能說了算的,這些朝臣的意見自己還是得尊重一下不是?只是話到嘴邊,他又很是不甘心,因為這是他許多年來的夢想,是一個少年郎渴盼建功立業的夙愿,實在不希望就這么被毀去。
陸縝也跟著群臣一道跪了出來,但看起來,他卻顯得極其冷靜。因為他已隱隱有了一種感覺,恐怕這一回歷史依然會沿著它原有的軌跡往前而去了。
雖然群臣的反應很激烈,但想必歷史上當皇帝提出這一決定時,大明的朝臣的反對聲也不會弱過今日。可結果他還不是去了北方么?所以在陸縝看來,與其把心思花在如何阻止天子北伐一事上,還不如想想怎么幫著皇帝在與蒙人的戰斗中獲得一場勝利,從而避免那場浩劫呢。
不過像他這么冷靜的人終究只有一個,即便是于謙,此刻也都慌了神,和其他同僚一樣高聲叫嚷著,讓天子莫要做出后患無窮的決定。或許這些官員里之前還有人在打著繼續阻撓整個北伐決定的主意,可這一刻,所有人都只剩下了一個念頭,那就是只要天子改變主意,那別的什么都可以商量。
王振目光陰惻惻地盯著這些朝廷文官,只感覺牙都癢癢的。因為在他看來,這些人的所做所說可不光是在阻止天子北伐,更是在阻撓自己去建立功業。身為天子跟前最得信重的大太監,也只有當朱祁鎮御駕親征時,他才有機會如老祖宗鄭和般去戰場上立下不朽的功勞。
不過他此時的身份畢竟不是朝臣,在太廟這樣的地方可沒有他開口說話的余地,所以只能暫時壓下怒火,給了前方不遠處某人打了個眼色。
這位,是新任的都察院右都御史葛洪昌,雖然已年近花甲,但因為只是二甲末尾的出身,更沒曾入過翰林院,所以官路一途便極為坎坷,不但升遷緩慢——往往有功別人得,有過他來背——而且在朝中還總是被人有意無意地拿來取笑,這讓他對那些同僚自然充滿了怨恨。
在眼看著自己已沒有了任何指望的情況下,身在官場的葛大人終于拋棄了作為文人,作為官員的矜持與尊嚴,毅然決然地投靠到了王振的門下。
事實上,這些年來圍繞在王公公身邊的這些朝臣里,有一半人都是因為在朝堂上受人排擠,難有出頭之日,才不得不劍走偏鋒,冒著聲名盡毀的風險來賭一個前程的。
葛洪昌靠著巴結王振而在去年終于如愿般地升作了右都御史的高位。但同時,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朝中同僚更對他心生鄙夷。而今日,他更得完全站到滿朝文官的對立面去了。
在昨晚接到王振傳出的手令時,葛洪昌整個人都糾結了,一整夜里,他都沒有閉過眼。因為他很清楚,這意味著什么。恐怕自己一旦跳出來,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為百官所唾棄,成為過街老鼠。
但此時的他早已沒有了退路,既然選擇了投到王振手下,那就只有一條道走到黑了。不然首鼠兩端的話,下場只會更慘。
當看到王振給自己打了眼色后,他的身子便猛地一震,知道決定自己一生的關鍵時刻終于到了。于是,在深深地吸了口氣后,他便大踏步地走了出來。
此時,群臣都是跪伏在地,想用這一鄭重其事的姿態來表達自己的決心。可葛洪昌卻并沒有下跪,而只是彎腰沖皇帝深施一禮:“陛下圣明,北伐之事關系到我大明江山穩固,確實只有御駕親征,才能確保這一場大勝!”
這話一出,所有跪在地上懇求天子收回成命的官員們都愣住了。然后大家齊刷刷地抬頭朝這邊望來,正看到葛洪昌這“鶴立雞群”般的姿態。一瞬間,所有人都怒發沖冠,要不是此刻正在莊嚴的太廟跟前,跟前還有天子,這些人早就一個個都跳腳大罵葛大人是禍國殃民的大奸臣了。
可即便無法用言語來辱罵對方,眾人還是用其他的方式進行了無聲的攻擊——一道道憤恨、鄙夷、敵視的目光全都投到了葛洪昌的身上。要是這些目光真有殺傷力的話,只怕這一瞬間,葛大人就會被射成馬蜂窩了。
可即便如此,葛洪昌還是感到一陣陣的心發虛,腿發軟,必須要用盡全身的力氣才能站穩了身子。因為到了這個時候,他只能一個人硬扛到底了。
而隨著他的突然開口,剛才還肅靜一片的臣班里,又迅速跳出來十多名官員來,齊齊說道:“臣附議,只有陛下御駕親征,才是讓我大明獲此一勝的關鍵所在!”
這些人,自然也是倒向王振的朝臣了。只是他們的身份還不夠高,膽子也不夠大,剛才才會沉默以對。可現在,既然有了打頭陣的,他們自然也要站出來表表忠心了。
雖然只得二十來名文官,論聲勢遠遠無法與反對者相比——就是朝中那些投到王振門下的官員們,在這一回,也是不敢逆潮流而動的,他們也都跟著大家一道跪了出來,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只是叫嚷的聲音沒那么大而已——可好歹,情況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了。
天子的心里也重新生出了期望來,只要有朝臣還支持自己,那就有實現自己希望的可能。這讓他把到了嘴邊的那句話給咽了回去,只是用堅定的目光俯視著下方的臣子,難得的露出了倔強的一面。
感受到天子的不妥協,讓熟悉其性格的胡濙等重臣的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大事不妙。因為事發突然,他們這些人都沒料到天子竟會提出這么個想法,所以除了這種蒼白的理由外,還真拿不出一個合理的說法來。
只有陸縝和于謙對此是有所提防的。但前者已經放棄,而后者也在一番沉思后沒了話說。
其實說到底,作為兵部侍郎的于謙對于天子親征一事也不是太過排斥。因為他對如今大明的軍事力量還是有著充足信心的,而一國之君真個親臨前線,勢必會大大地鼓舞軍隊士氣,到時就更可以殺出大明的威風來了。
反正此戰已無可避免,那何不讓這一勝來得更酣暢淋漓一些呢?至于朝臣們所提到的什么天子安危,在于謙看來,比起國家的強大來,實在不值一提。所以此刻的他,也陷入了沉默。
好在還有胡濙,這個四朝老臣眼看天子居然要堅持到底了,便在心驚之余,居然有了個說法:“陛下,君終究是君,而非尋常武官。陛下熟讀經典,難道不知道高粱河的舊事么?”
聽他提到高粱河三字,朱祁鎮臉上的肌肉就是一顫。因為那是大宋對遼作戰時的一場慘敗。當時為了確保勝利,已是天子的趙光義便御駕親征,率軍殺敵。可結果高粱河一戰,占著兵力優勢的宋軍卻被遼軍大敗,最后連宋太宗自身都身受數箭,最終退回汴梁后不久便駕崩了。
也正是這一場大敗,讓本來氣勢如虹的大宋王朝終究止步于此。于是在接下來的兩三百年時間里,宋王朝就一直是被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壓制,再沒有了統一天下的可能。
現在,胡濙居然拿此事來作為反面例子進諫勸阻,這話可算是說得極重了。要是換了個天子,換了個臣子,光是說這等不吉利的話,就得被定下個不小的罪名來。
不過這話的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顯然朱祁鎮是再次陷入到了掙扎之中。畢竟他也明白前車可鑒的道理,也不希望真出現了高粱河那樣的大敗。
可就在不少人都略松了口氣,認為事情再起轉機的時候,一聲輕咳突然響起,一個同樣蒼老的身影也走了出來:“陛下,臣以為御駕親征倒也不失為一個取勝之道!”
此人一出口,眾人再度心下一沉,就是胡濙,也變了臉色。
因為這個開口之人,赫然正是當朝碩果僅存的兩名元老之一,曾為大明立下過無數軍功的英國公,張輔!
五更了同學們!!!!嘔血求票哪!!!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