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唐朝好舅子 第1007節 棒子與石頭
此時的柳木正咬著一只煙斗,另一只手上捧著一只小茶壺斜靠在一張軟椅上,在柳木的面前小桌上擺著一塊長有兩尺,寬一尺的大石頭。
柳木正盯在那石頭目不轉睛的看著。
錢衡俊立即就準備上前卻被崔東林一把拉住,錢衡俊不解的問道:“有機會見到正是好機會,我會請柳駙馬在這里等候,然后派人請大對盧殿下前來。”
“你以為,這是什么地方。你以為,你要沖動過去見的人是誰?”
崔東林兩句反問就把錢衡俊給問住了。
崔東林身后的幾人也擋下其他人,有兩人還拉住錢衡俊并且解釋道:“這里是依唐人所說,就是風花雪月之了,這里不談政務。別說是我等,就是來一位大唐四品的高官也是先請這里的侍者去詢問柳駙馬是否有興趣見面。而不是沖過去見面。”
錢衡俊急急就問:“那咱們問問?”
崔東林是哭笑不得,依然還是他身旁的人在解釋:“沒可能,這里根本就不是求見之地,你若是騷擾貴客,很可能會被打出去。”
崔東林身邊的人花了很長時間解釋,這才算讓來自高句麗王城的小官明白過來。
長安有長安的規矩,長安城的貴族間也有規矩。
惡客是不受歡迎的,不僅在這里,惡客之名傳出去之后許多商會聯盟就會聯手排斥。
柳木在這里干什么?
真正的目的怕是只有柳木自己知道,不過對于其他人來說,柳木就是在研究那塊石頭。
一塊從玉山運來的石頭。
事實上,類似的石頭有許多,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原石了。
不過這一塊卻是非常的特殊,因為大自然給予了這塊石頭非常奇異的花紋、顏色、以及歲月的痕跡。
唐人好賭,但唐人文士更好石。
東晉陶潛開創了文人賞石,品石的時代。
柳木已經觀察了這塊石頭足足有兩個時辰,柳木不相信自己有本事能看出這石頭里有沒有翡翠,或者水頭怎么樣。
不過這塊不知道在河床上躺了多少個千年的石塊,確實很奇特,也深深有吸引了柳木。
包廂內,錢衡俊還是沒忍住,給了小廝打賞了五文錢,請求代為向柳木遞書一份,詢問是否能見一見他大高句麗的大對盧。
小廝就沒接那五文錢,不是看不上,而是他不可能去遞這個話。
正好,姚思廉與劉政會到了,姚思廉聽到了錢衡俊對小廝的話,直接拿過那份拜帖扔在一旁,然后用作了一個讓錢衡俊看不懂的手勢后,徑直離去。
錢衡俊又給了小廝十文錢問道:“這位是什么意思,看打扮象位大貴族。”
“兩位閣老,都是二品的爵位。他們的意思是很生氣,因為荷亭是會員的風雅之所。”
錢衡俊還準備再問,卻被發現他行為的崔東林一把拉進包廂內:“你傻了,那位是工部尚書,他剛才的意思就是讓你滾,再有第二次,我保證你會成為長安所有貴族會所不受歡迎的人,因為你的行為象賤民,奴隸一樣的不懂禮節。”
“你……”錢衡俊有火發不出。
他不敢大聲喊,他當真害怕自己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他不敢主動惹事非,會壞了淵凈土來大唐要辦的重要事務。
所以崔東林的訓斥,錢衡俊只能忍著。
柳木處,姚思廉與劉政會也是來賞石的,他們坐在旁邊的椅子上吩咐上兩壺茶,然后自顧自的觀察這塊石頭。
侍者放下茶退離之后,柳木靠近姚思廉問:“姚公,剛才在那邊怎么回事?”
“高句麗的小吏要給你遞拜帖,讓我罵了回去,這當真不懂教養的蠻夷。”
柳木四下看看,確實沒閑雜人等之時更加的靠近了姚思廉一些:“我今天特意到這里來,就是讓高句麗人見到我,卻沒辦法接近我,所以謝過姚公。”
“這是一計?”姚思廉不由的笑了。
“是一計,就是要讓高句麗人感覺我最近很閑,但就是閑他們想見我卻見不到。也給我的人有機會多探查一些他們的秘密,然后我才決定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以何種方式去見。”
聽完柳木的解釋,姚思廉微微的點了點頭:“其實不難操作,他們是使節自然會有禮部去安排,你非官員,見不見他們正朝堂無關,這事容易。”
“是這話。”
這個話題說到這里也就為止了,姚思廉明白柳木什么意思就足夠。
姚思廉又問道:“你觀此石,有何感覺?”
“這塊石頭……”
柳木還沒有開口形容,劉政會插嘴說道:“用一個字形容。”
“一個字!”
柳木思考片刻之后說道:“那么就是和字。”
姚思廉與劉政會同時點了點頭,劉政會說道:“這塊石頭如果不是數次詢問確定是從玉山河床上帶回來的,怕許多人都會認為這是一塊漢江石。”
這一塊石頭就象山水畫一般。
“和,石之,這一塊確實是好石,長安城已經有近千名士看過這塊石頭,就陶公石經上的說法,這塊石頭應該是萬萬年上古奇石,玉為天地所生,年代越久遠越有機會開出珍玉。這塊石頭已經標價六百金,長安城出得起這筆錢的不少,但卻沒有幾個人敢賭這個運勢。”
柳木點了點頭,一塊受長安城無數人矚目的原石,長安城的貴族輸不起。
六百金不可怕。
可怕是的這塊石頭開不出高端翡翠,這個比錢對于長安貴族來說要緊的多,開不出好玉,就證明沒有運勢,不受上天垂青,玉乃是天地精華。
柳木笑了:“看來,這塊石頭估計一兩年內就要擺在這里了。”
“正是。”
柳木又問:“這石之氣是什么,請兩位指點。”
兩人相互謙讓之后,劉政會說道:“石之氣早在春秋時代就有這個說法,幾百年來不斷的有前人總結,這八氣也只是隋以來的說法,并故或是正統,所以知道與不知道,甚至理解有不同都正常。”
“請劉公賜教。”8)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