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漢血丹心 第二百八十一章 國士無雙漢明珠
董仲舒,這次來長樂侯府的目的,是想要探探這位小侯爺的口氣,聽聽他對儒家經典的了解。因為,他從別人口中聽說了含元殿上元召的那一番理論后,心中是有些驚訝的。只不過,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本來以為只不過是一次普通的拜訪,卻成為了在后世思想體系研究者眼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重大事件。
當很多年后,這位享譽中外、教育出無數帝國英才、甚至被那些遙遠的西方邦國尊稱為東方智者的人物,終于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對環繞在身側的弟子們留下的只有兩句話:第一,是通過儒家學說的學習培養了他辨別世間萬物的能力。第二,是元公引領著他走進了另一個更加廣闊無限的世界,使他逐漸完善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在后半生再也沒有遺憾。
冬天的冰雪還并沒有消融,和煦的春風,也遠遠還沒有來到。改變世界的種子,就在這個冬天的寒冷之中,開始悄悄的萌芽。
溫暖的燈光下,一壺醇酒,半盞清茶,醉意朦朧,談笑酣暢。有許多激烈的交鋒爭辯,也有許多默契的火花閃爍,月朗星稀,天高地闊,夙夜之談,勝過百年……!
董仲舒在長樂侯府住了三天,然后啟程回江都去了,甚至連許多故舊親友都沒有去拜訪。
時間很緊,他要趕回去,把江都相任內的很多事抓緊處理完,然后,辭去國相的職務,去長樂塬即將落成的長安學院,擔任第一任大祭酒。他已經答應了元召。
現在的所有人,當然還大多不會知道這次會面的意義,也沒有多少人會認為,作為首創太學的大祭酒是個多么顯赫的職務。就連皇帝劉徹,在接到元召的請奏,說是請皇帝陛下恩準,把江都相董仲舒調到長樂塬上去時,他的心中還是多少有些躊躇的。
董仲舒是由丞相公孫弘舉薦的,他們兩個人,都以精研《春秋》經術而聞名于世。本來皇帝是想要與這個名聲很大的人好好談談的,后來因為種種的事就耽擱了下來。這時聽到元召向他要人,雖然覺得以董仲舒的才能,去擔任一個小小的學院祭酒,是有些大材小用的,但既然是元召親自提出的要求,他自然不好拒絕。
皇帝朱筆一揮,寫下一個“準”字,這件事就算定了下來。元召長舒了一口氣,總算是如愿以償了。不枉了自己苦口婆心殫精竭慮口干舌燥的忽悠了那老頭兒三天三夜。有董仲舒坐鎮長安學院,自己終于可以高枕無憂做甩手掌柜了。
元召對董仲舒是非常有信心的。專業的事還要專業人士來做,這句話是放置古今四海都皆準的道理。這位學術宗師級的人物,在治學方面的韌性和毅力,是平常人望塵莫及的。
傳說他曾經為了鉆研學問,竟然命人撤去書室樓梯,三年不下樓來,終于得以大成。這種認真和敬業精神,實在是令人敬佩的。看來這些古今大師們在有些方面都是相通的,凡成大成就者,絕對不是靠投機取巧就能得來。把長安學院交給他,元召很是放心。
之所以選中他,還有另一個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元召對此類大才的合理利用。在有些時候和有些地方,才華不等于才能,智慧不等于權謀。
毫無疑問,董仲舒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他也是元召在這個時代欽佩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就是主父偃。
具有執著理想的人,如果沒有高超的執政手段配合,在朝堂上是爬不高,也走不遠的。而這兩個人皆是此類。主父偃就先不去說他了,在元召的參與下,他的人生軌跡已經被改變,相信再也不會淪落到原先的悲慘結局。
在原先的歷史上,董仲舒的從政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他雖然對皇權的集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當他提出“天人感應”這一學說,試圖對皇權的膨脹加以束縛的時候,就招致了皇帝的不滿,從此難以再得到絕對的信任。
再加上心胸狹窄的丞相公孫弘對他的嫉妒和排擠,他想施展自己的一些抱負,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為了使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地位不受到威脅,公孫弘說服皇帝,把董仲舒調出長安,遠離朝堂,先是打發到了江都王劉非那兒。美其名曰,以董仲舒的威望來匡正江都王的驕縱不法。
江都王劉非,是皇帝劉徹的親哥哥,這家伙素來依仗著王太后對他的嬌慣,在自己的領地內殘暴蠻橫,無法無天,朝廷派去的官員,往往受他的欺辱,而敢怒不敢言。把董仲舒派到他這兒來當國相,公孫弘的居心何在,就可想而知了。
老董在心懷不軌的江都王這兒,一待就是十年,像看門的老狗一樣,牢牢的束縛住這位王爺的野心。其中的殫精竭慮和無數的兇險,雖然史書上一字未提,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爾!
看他把這位王爺感化的差不多了,一道旨意下,老董又被調往膠西,去給比江都王還要冥頑不靈的膠西王繼續當國相。日子當然也不會順心。
幾年后,終于因為一次小小的過錯,被抓住了把柄,罷免為一個閑散的中大夫。已經五六十歲的董仲舒,蹉跎大半生,在政局上沒有什么太大的建樹,終歸是有些不甘心的。于是,在一次太廟失火后,他又重新翻出了他的那套“天人感應”說法,試圖再次引起皇帝的重視。
但是沒有想到,這個時期的皇帝劉徹,在取得了一系列赫赫武功的前提下,內心已經極度膨脹起來,根本就聽不得一點不好的意見。在看完董仲舒的奏章后,見他竟然敢說太廟失火,是因為皇帝在有些內政方面的過失而引起的上蒼責罰,不禁勃然大怒,下廷尉府治罪,差一點兒就把老董砍了腦袋。
經過這一次后,董仲舒徹底的對朝廷灰心失望,主動辭職歸家,閉門著書講學,從此,再也沒有踏足過朝堂半步。
走仕途之路,在朝堂上勾心斗角,這根本就不是他的所長嘛,本著不浪費生命的原則,元召打算把董仲舒的后半生牢牢地束縛在長安學院,老董,還是在那里安心的研究學問吧。
至于這三天三夜,兩個人到底談了些什么,世間人知道的并不多。剛開始是沒有人重視,董仲舒雖然名聲大,只不過是個普通的官吏,不相干的人誰會對他的活動多加注意呢。
等到了后來,長安學院的名頭越來越響亮,在大漢政局上開始占據重要地位的時候,追本溯源,無數人想要知道元召與董仲舒兩人第一次談話的內容,這位長安學院的大祭酒卻只不過是淡淡的一笑,閉口不言。
不是他故作神秘,而是他不知道從何說起。那些徹夜長談的夜里,元召描畫給他的是一個他從未想過的藍圖。那其中的雄闊和魄力,讓他的心靈為之震動,為之激勵,為之久久難以平息。
“……讓我大漢天下之人,從幼稚童子,到垂垂老者,皆識文字,明事理,知榮辱,守禮儀……讓我漢家文明傳遍四海八方,無論是塞上蠻夷之地,還是海外絕域之國,都沐浴我大漢文化之光芒,翹首仰慕東方……!”
元召說過的這幾句話,即便是董仲舒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回想起來,竟然也如少年人一樣被感染的熱血沸騰。
“術業有專攻,聞道分先后,日暮知途遠,此心不畏難!先師孔子曾言:朝聞道,夕死可矣。今日與元侯之會,真是不虛此行!元侯之言壯哉!我雖然已不復壯年,但余生歲月,定當為此目標而努力,身死之日,幾達成十之三二,也不枉此生了。哈哈哈!”
臨別之際,董仲舒神色間有些慷慨,雖然他本質上不過一介老書生,但從出生起就經受漢文化熏陶的生命,無論是他,還是每一個士人,都自有其為之奮進而不惜此身的勇氣。
也難怪他如此心情激蕩,只有如他這般心中有大智識的人,才能懂得元召展現在面前的文化藍圖是多么的寶貴。自從上古先人結繩算數,倉頡造字,驚風雨而泣鬼神,開始人類文明的源頭,到現在幾千年的時間,文字的傳承,是如何的艱難不易。
不要說那些戰火與戰亂,也不要說那些人禍與天災,文字典籍的滅失,是如何的令人心痛。只說是耗盡畢生力氣的傳授,又能把自己辛辛苦苦學得和悟出的知識,教授給幾個人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個人的生命何其短暫。即便如孔子先師、百家諸子那樣的先賢們,留下那些璀璨精華,可是世間能學習領悟者又有幾人啊?歸根結底,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傳播手段的匱乏,普通人學習知識的不易啊!
現在,既然元召有這樣宏大的想法,作為畢生以儒家“仁愛”為己任的傳承者董仲舒,又怎么會不鼎力相助呢?
嶙峋風骨,國士無雙。長安城外,短亭長亭,三杯送行酒飲罷,兩人拱手相別,踏歌而去。一段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類文明歷史的征途,就此開始了漫漫行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