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蚍蜉傳 74破竹(二)
論形勢,四川“據長江上游,下臨吳、楚,其勢足以奪長江之險”;論富有,四川“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斡,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鐵之利,浮水轉漕之便”。可如此寶地,對于現在的李自成而言,卻是梁園雖好,非久戀之家。
話說回來,當初李自成決意入川,也是看中的四川的諸多利好。他的出發點主要來自搜括糧秣、恢復壯大以及扯動敵勢此三者。
比起幾乎連年天災的陜西、河南等地,四川雖然也承受著氣候異常的副作用,但畢竟有著四川盆地這個天然的調節器,受到的影響明顯較他處為輕。且從兵禍上而言,即便川中也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棒賊土寇,比起橫行無忌的陜豫大寇,他們造成的破壞力無疑微乎其微。故而,離開千瘡百孔、了無余糧的陜西,轉進破敗程度較輕的四川,是為軍隊補充后勤的絕佳選擇。
同時,四川諸寇一盤散沙的現狀,也為軍隊壯大提供了有利條件。陜西的流寇在官軍的四面圍堵下,死的死、逃的逃,唯一成規模的,只有闖營與趙營。面對尸殍千里、白骨浮野的陜西,補充兵員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想在漢中時,若不是吸收了張妙手、熊萬劍二部,新遭重創的趙營是絕對無法短期內恢復兵力的。李自成沒有趙當世這個際遇,所以只能選擇入川尋找機會喘息恢復。
但最為李自成看中的,還是四川的地理形勢。四川多山道,尤其是川北川東,崎嶇險峻,所謂“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絕非捕風捉影。李自成在陜西給官軍逼得身心俱疲,急需調整。一旦轉入四川,就可以依靠地理,慢慢與官軍周旋。而且他明白洪承疇身為三邊總督,顧忌職權,在沒有得到允許前,是不可能擅自緊追入川的,是以留給自己的機會很多。
然而,作為一個領軍人物,李自成絕不是個目光短淺的人。他心里很清楚,入川雖然利好多多,但不能因此而被迷惑。實際上,在這些利好的背后,也隱含著許多危機,也正是考慮到了這些危機,李自成才會從入川的那一刻起就告訴自己,出川勢在必行。
促使他下定決心不留在川中的,籠統說來,也可拎出三點大的原因。
頭一點,四川非坐守之地,不進取則亡。綜觀古來占據四川的大大小小勢力,縱有能稱豪一時的,卻絕少有雄霸天下者。東漢公孫述,據蜀自雄,兵敗而亡;三國蜀漢,經年北伐,終為魏滅;明初明玉珍,深得蜀地人心,亦二代而亡。其他諸如李特成漢、王建前蜀、孟知祥后蜀等等盤踞川中的勢力,都只能逞一時之強,終究都無法達到逐鹿天下的水準。李自成文化水平不高,但喜歡聽人講述歷史典故,他在營中設有專職講師四五人,每天只要得空,就會讓他們為自己講述古之興亡,收益頗豐。他自己也善于總結,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四川如籠,入之,外有鐵絲庇護,可也失去了作為的機會。那么如何坐川而不至于作繭自縛?大致而言,就需要另一塊進取之地以為矛,與盾牌一般的四川相配。這個矛,一般說來,要么是漢中,要么是荊襄,二者得一,可覬覦天下。反過來,得二者而無四川,則亦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徒有進取之地而無進取之實力。李自成有自知之明,他既沒有實力拿下四川,更沒有實力再席卷漢中或荊襄。所以與其徒然自困川中,還不如早作退出打算,日后卷土重來未為晚也。
次一點,四川勢力復雜。這不僅包括川中正牌官軍,還包括無數散居各地的土司番部。強如明朝,開國時為了壓服這些個久處荒蠻的異族時,都不免付出極大的代價,及至近代,在明朝積威數百年的情況下,還發生了奢安之亂這樣聲勢浩大的土司叛亂,川中土人的驍悍桀驁由此可見。實際上,李自成往年游走于邊境地帶時,也沒少和這些土人打交道,深知其眾的棘手程度。可以說,縱使他李自成有實力強拿了四川,坐上了據守川中的頭把交椅,這把交椅上,也必定是布滿釘子荊棘。要想將屁股坐穩,一來得靠實力鎮壓,二來要靠時間磨合,可實力與時間,李自成現在也都沒有。
末一點,四川遠離角逐中心。流寇之所以興盛不絕,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作。雖然不同派別的流寇們很多時候會為了利益反目為仇,自相殺傷,但不可否認,大部分時候,在面臨朝廷這個一致的強大敵人時,他們都會放下前嫌,同仇敵愾,利用各種方式聯合呼應起來,共同抵抗官軍。這“聯合呼應”不單單指的是合兵合營,更多情況下,流寇們還會互換資源、情報乃至人脈等等。這就使得流寇們既散如星海,難以剿殺,又如一塊鐵板,能迸發出足夠強的合力。四川地處西南,與目前縱橫于河南、兩淮等地的大部分相去倍蓗,李自成名號再響,若失去其他流寇的支持與承認,也就是個笑話。
趙當世從李自成的信上大略了解了他的想法,知曉闖營終會出川。老實講,他是舒了一口氣的。舒氣,不因闖營不會與自己爭四川,而是和李自成一樣,趙當世也早就看透了四川對于趙營只能算作一個戰略階段的緩沖這樣的本質。他最怕的就是李自成一腦袋扎進川中就不走了,那么趙營屆時要抽身也必然會面臨許多難處。如今李自成說明了入川的戰略意圖,算是與趙當世的想法不謀而合。至于往哪里出川、出川去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