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東晉北府一丘八 第五千二百四十章 陵邑制度鎮豪強
劉敬宣點了點頭:“所以,你其實是用你說的希望,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來讓天下各地的百姓愿意從軍習武,主動地學習武藝,鍛煉身體,這樣全村全鄉里,那些回去后的退伍老兵,就會非常吃香,大家會爭著拜師學藝,從他們的身上學到各種軍事技能,是吧。”
劉裕平靜地說道:“是的,而且不止是個拜師的關系,我是想讓分散到天下各地的這些退伍老兵們,都能擔任本地鄉村的軍訓吏。天下不是所有人都想到大城市居住,咱們漢人安土重遷,如果在故鄉能分到足夠多的田地,能當上老家的官吏,那肯定還是有不少人愿意回鄉任職的,畢竟,京城附近也沒這么多田地,沒這么多吏職給他們。最后,一定是大部分的人,還是回到了家鄉,安家落戶,娶妻生子呢。”
劉敬宣舔了舔嘴唇,說道:“這還是讓老兵回鄉,擔任吏員的這個想法啊,可是之前你就這樣搞過,不是失敗了嗎?”
劉裕搖了搖頭,正色道:“之前的失敗,在于我們的想法簡單了點,沒做到人盡其職,老兵兄弟們往往不通文墨,大字不認幾個,并不具備治理地方的能力和素質,讓他們直接當村長,或者是鄉里正,是難為他們了。”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本地的豪強不滿被這些老兵們奪了吏職,權力,那必然會全力反撲,以各種明里暗里的手段,讓老兵兄弟們混不下去,對上完不成朝廷的任務,對下也無法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自然就無法立足。”
劉敬宣恨恨地說道:“這幫子殺千刀的東西,就應該全部把他們弄死!”
劉裕嘆了口氣:“阿壽,打打殺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就算把當地的豪強都給殺了,難道我們的老兵兄弟們就能管好當地嗎?沒了當地有影響力的大族,士人們幫忙,只怕不用兩年,這些地方都會起來造反了呢。我們討論問題一定是要從解決問題出發,而不是意氣用事。”
劉敬宣嘆了口氣:“所以,只有老兵兄弟們在軍中學了文化,學會治理的本事,才能回鄉當好這些吏員嗎?這就是我們要在軍中搞培訓的原因吧。”
劉裕正色道:“在軍中學的這些,到了地方,鄉村里未必能用得上,就好比你說的管理,軍中大家是一起操練,一起住宿,全都是一個營帳之中,相對來說管理要簡單地多,因為每天能直接看到人,可是回了鄉,回了村,甚至是到縣中為官,那就要跟十里八鄉的百姓去打交道,要每天了解各地的情況,可能走上數十里也未必能找到自己想找的人,到了要交稅的時節,還要帶著手下去挨家挨戶地收稅,如果有逃稅不至的人,如何去找到,如何去解決?若是出了災荒,需要賑濟,那如何去管理,如何去發糧?這些事情,不是簡單地在軍營之中,學了一些識文斷字,就能做好的,如果說識字就會管理,那那么多可以吟詩作賦的世家子弟,外放為官吏時,為何基本的事都做不好呢?”
劉敬宣喃喃道:“所以,只有熟悉當地情況的那些本地豪強,大族,才是最合適當本地吏員的?”
劉裕勾了勾嘴角,說道:“是的,但這些人只想利用吏職,給自己家謀取好處,所以對他們,我們是需要合作,但也不能完全受制于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權力分散,把平時的治理鄉村之權,與軍訓捕盜之權分開,治鄉理事之權,讓豪強之家靠民爵來擔任,而軍訓百姓,平時維持治安,則由退伍老兵來充當,這也是一種在鄉村級別上的文武分治!”
劉敬宣正色道:“這么說來,你要的這個文武分治,其實就是讓本地豪強大族來管理行政,順便也能控制本地民眾,而維持治安,提供軍訓,選拔從軍人選的事情,就交給退伍還鄉的老兵,是這樣的嗎?那若是這個立功還鄉的老兵,也是當地豪強大族的子弟,比如象沈家兄弟這樣的,那不是讓這樣的豪強,在本地的勢力越來越大,最后尾大不掉了嗎?”
劉裕沉聲道:“是的,要是本就是豪強大族出了子侄從軍,又立了新功,回鄉后按規定就可以把這鄉中武官之職給拿在手中,確實會出現你說的事,但我也有個好辦法,可以破解這種豪強大族在地方上勢力越來越大的趨勢,那就是西漢時的陵邑制度。”
劉敬宣的雙眼一亮:“陵邑制度?你是說西漢那種為皇帝設立帝陵,然后強行把關東豪強給遷到帝陵附近的新城邑居住,以削弱豪強的做法嗎?”
劉裕微微一笑,說道:“是的,按照爵位代降,吏員必須要軍功爵的這個規定,其實陵邑制度并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而是西漢時就有這個規定,就是為了抑制尾大不掉,可以積累爵位,財富,土地的地方豪強而設立的,是一種對地方上漸漸壯大,難以控制的豪強地主們,強行遷離,以阻止他們控制基層的辦法。為先帝守陵,是一個很好的借口,因為這些陵邑建在關中,也便于對新遷過來的這些豪強加以監視和控制,而從關東之地遷到關中,天子腳下,也讓關東豪強有機會成為六郡良家子,成為漢朝統治集團的自己人,有助于減緩其怨氣。”
劉敬宣笑道:“聽起來是很不錯,不過,西漢后來從漢元帝開始,聽了儒生們的話,認為這種強行逼迫豪強地主們遷移,守陵,讓其離開祖先的故鄉,不去守護祖宗的墳墓,是大不孝,也不仁義之舉,漢元帝開始,就把陵邑制度給廢除了,以后歷朝歷代,也沒有重新實行過。”
劉裕冷冷地說道:“所以漢元帝的父皇在他還是太子時就斷言,滅大漢者,必此子也,只是耳根子軟,想著那些仁義道德之事,卻看不清這種陵邑制度是當時抑制地方豪強勢力的惟一辦法,而漢朝時要當官,很大程度是要靠外戚,靠皇后,貴妃娘家的勢力,很快,王太后和她的好侄子王莽,就要了漢朝的命!”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