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帝國霸主 586太平洋
美國人擔心日本人做出不理智的決定,其實是有道理的。如果他們是李樂這樣的穿越者,他們就會充分的了解到日本究竟會多么干脆的發動太平洋戰爭。
日本大本營會用最不光彩的偷襲手段,搶先發動戰爭。他們會擴大戰爭到整個太平洋,任何人都不會幸免。
因為李樂這個變數的出現,日本最終沒有加入到軸心國之中,卻獲得了軸心國的技術支持與幫助。這給了日本很大的勇氣,讓它敢于在關鍵的時候挑起更大規模的戰爭。
在中國地區的勝利,讓日本嘗到了擴張的甜頭。可同樣是在中國地區的侵略,讓日本陷入了戰爭的泥淖之中。
前文就已經強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是比拼三大基礎工業原材料的一個過程。
日本在占領了中國東北和朝鮮等地區之后,卻無奈的發現,他們沒有找到任何可以刺激本國工業經濟的資源。
東北三省那個時候只有煤礦和鋼鐵,日本急需的重要戰略物資,也只有鋼鐵一種罷了。
剩下的橡膠還有石油資源,實際上日本依舊是不足的,這也是日本被美國扼住了喉嚨的主要原因。
根據披露出來的相關文件,真實的歷史之中,美國和日本有關太平洋戰爭之前的談判,內容簡直就讓人不忍直視。
都認為美國開出來的條件,一定是刺激日本,讓日本無法忍受,才最終導致了珍珠港事件的發生。
可是事實上卻根本不是如此,美國和日本談判之中,甚至開出了讓日本人都覺得有些寬松的條件。
在美國給出的底線中,日本只要撤退到九一八事變之后的控制線,交還中國部分被占領領土之后,美國就愿意與日本維持和平。
聽一聽!這就是美國這個世界警察所謂的公平:在1940年的時候,它甚至愿意和日本妥協,瓜分中國拖延戰爭的到來!
相反,是日本最后不愿意接受這個條件,才悍然發動了珍珠港襲擊,拉開了美國和日本太平洋之戰的序幕。
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這個時候不為兩條瘋狗咬起來而鼓掌,都對不起這么精彩的一段歷史。
日本就這么貪心不足,寧愿堵上國運,都不愿意白撿一個東三省和朝鮮么?事實上也不是這樣。
實際上日本當時是愿意與美國簽訂這份和平條約的,可是軍方卻有另外一份顧慮。
身為大日本帝國的軍人,他們是有義務要保證自己的國家不會受到任何威脅的——至于威脅不威脅別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在日本軍方看來,美國人給的條件雖好,可卻有一個致命的漏洞:資源!
日本當時的石油儲備,大概足夠日本軍隊使用1年的時間。這是一個極限,也是日本一直如鯁在喉的弱點。
如果與美國簽訂了和平條約,日本從大部分中國國土上撤軍,耗費的石油當然八成也要日本自己承擔。
一來一去,這中間估計就要耗費半年的時間。等到日本結束了撤軍,美國人突然翻臉了,那誰來保證大日本帝國的安全?
到了那個時候,日本的石油只夠日本抵抗半年的時間,半年的時間一過,整個日本就會崩潰,任人宰割毫無還手之力。
把國家的命運擺在別人的案板上,這是日本軍方無法容忍的。所以在最后的關頭,日本軍方提出了一個讓日本高層頭疼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現在開戰,我尚且可保帝國三年無虞;若一年后美帝毀約,帝國將如何自處?”
如此尖銳的問題,讓官員還有將領都無法回答,大家想來想去,決定還是賭一波國運才符合自己一貫的風格。
美國人萬萬沒有想到,他們提出的優厚條件,依舊沒有能夠打動日本政府,人家早就在想著開戰的事情,根本沒有考慮所謂的和平。
當然了,按照今時今日美國的表現推斷,如果日本真的在1941年上半年撤軍,美國也會在1942年左右開戰,打日本個措手不及的。
至于說打敗了日本之后,會不會把日本占領中國的領土都歸還給中國,那就只有天知曉了。
兩國之間的恩恩怨怨暫且不去分析,先來說一說日本準備對美國作戰的這個決策。
日本在北上諾門坎的時候受挫,陸軍方面不再堅持進攻蘇聯的最初計劃。
打蘇俄時候的各種陰影,讓陸軍心里沒底。所以當海軍提出要去找美國人晦氣的時候,陸軍反對的聲音很微弱。
另一個促使日本南下的重要原因,其實還是和至關重要的資源有關系。
即便是蘇聯軟柿子一個,日本進攻蘇聯卻沒有多少好處可撈取:西伯利亞如此廣袤的寒帶地區,同樣是沒有多少資源的。
沒有石油以及橡膠資源,強大的海軍無處施展,蘇軍戰斗力比估計的要強悍,這些都讓日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南部地區。
至少,在菲律賓緬甸等地區,那個時候是有石油資源可以開采的。而橡膠資源同樣豐富,這恰好彌補了日本的短板。
所以,在擬定作戰攻擊目標的時候,南下的聲音壓倒了北上的聲音,日本最終決定要和美國這個強大的對手過過招。
按照日本的推算,歐洲紛亂的戰局,已經擾亂了美國的戰略部署。德國在蘇聯橫沖直撞,讓美國不得不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日本只要在太平洋上取得優勢,他們就有相當大的可能,拖到美國議和,體面的結束戰爭。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日本打美國之前,沒有清楚的意識到美國的強大。
事實上正好相反,日本在戰前非常正視美國的強大,并且為對付美國的強大,精心的設計了一整套的海軍戰術體系。
都認為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很幼稚,可日本確實是精心的在戰前,就準備了一整套應對美國的辦法的。
從一開始日本就沒打算登陸美國本土,它擬定的戰術,是一套進攻轉防御的戰略防御體系。
日本高層早就意識到了美國的強大,所以他們的計劃非常簡單:偷襲然后閃擊,在美國人反應過來之前轉入全面防御。
偷襲珍珠港,干掉美國的主力艦隊,然后迅速南下,攻占原材料產地,最終在太平洋上,依托聯合艦隊實施機動防御,拖垮美國——這才是日本的完整戰略體系。
在這套戰術體系下,核心的新式戰術,就是長矛魚雷以及零式戰斗機部隊!
開戰之前,日本圍繞長矛魚雷擬定的艦隊戰術,用來對抗美國的戰列艦部隊。
如果一旦日德蘭模式的艦隊決戰出現,日本就會用巡洋艦來一波長矛魚雷的突擊,搞定美國的決戰艦隊。
而依靠零式戰斗機的大航程與輕巧靈活,日本可以在太平洋的島嶼之間實現戰斗機的轉場的快速支援,形成局部優勢防御。
一旦讓日本完成自己的戰略計劃,那么美國無論進攻哪里,都會遇到日本陸軍的頑強防御,遭受優勢的日本戰斗機的消耗,并且在奪島戰斗膠著的時候被聯合艦隊夾擊。
夜里美國艦隊會被擁有長矛魚雷的日本巡洋艦部隊偷襲,白天他們將面對大航程的日本飛機的貼身照顧……
只是隨便想一想,日本高層都覺得自己勝券在握了!而唯一讓他們擔心的,就是開局能不能取得優勢!
所以,他們才會如此精心的策劃珍珠港;所以,他們才會篤定自己在取得了優勢之后,就立于不敗之地。
真實的歷史中,日本失敗在了三個環節之中:第一就是他們沒有完成計劃中的防御圈部署,在爭奪防御圈最后一個環節中途島的時候,遭遇了慘痛的失敗。
第二就是日本人預料之外的航空母艦的崛起,讓日本精心準備的各種戰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第三點,就是美國潛艇的使用,受到了德國潛艇的啟發,堅持破交戰,癱瘓了日本的海運,終止了日本本土的工業造血能力。
而在被李樂改寫的時空之中,日本握著的優勢可要比真實的歷史時空中更大。
德國現在已經干掉了英國,這讓美國不得不真的轉移注意力到歐洲去。
與此同時,日本拿到了德國人的“情報”,知道了美國的戰斗機的弱點。
有了這些沒有的優勢,日本大本營認為,他們掌握的優勢更加巨大,可以順利的渡過之前爭取優勢的戰爭前期。
在篤定了這個事情之后,日本高層就對攻擊美國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更有信心了。
同時,德國在歐洲的一系列勝利,也刺激了日本投機的心里。他們現在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瓜分英法美在東南亞的勢力了。
不過話說回來,實際上美國高層腦袋里想的東西也差不多少:他們也在夢想著毀滅日本肢解中國,好把廣大的太平洋,變成他們家后院里面的游泳池……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