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好看歷史——明朝那些事兒 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朱棣從來都不是一個被動挨打的人,在得知盛庸準備北伐后,他已經提前做好準備,開始了進攻。
建文二年(1340)十一月,朱棣向南軍重兵駐守的滄州發動進攻,殲滅數萬南軍,并俘獲大將徐凱,之后朱棣馬不停蹄,繼續發動猛烈進攻,攻克德州、濟寧、臨清等地。
此時的統帥盛庸在得知朱棣先發制人后,準確地判斷了形勢,并準備轉攻為守,吸引北軍前進,他明白小打小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與朱棣的決戰是在所難免了。
他在仔細勘查地形后,選定了決戰的戰場東昌,這里即將成為北軍的集體公墓。
為了吸引朱棣前來決戰,盛庸放棄了很多城市,避其鋒芒,他有步驟地安排自己的軍隊節節后退,以引朱棣繼續前進。他相信,濟南的失敗必然會使得朱棣更具有進攻,也更容易掉進自己布下的陷阱。
盛庸的估計是正確的,此時的朱棣確實有著比以往更強的進攻欲望,濟南的失敗讓他寢食難安,特別是鐵鉉使用掛神牌這樣的手段退自己更是讓他有被人耍弄的感覺。但他還是有充分的自信的,即使鐵鉉再聰明,那也只是防守的本事而已。真正決定戰場勝負的還是進攻。
若論進攻,放眼天下,有何人可與自己匹敵!
他并非沒有察覺到盛庸的企圖,但他有著充分的自信,在他年少時,已經投身軍伍,得到過無數名將的指點,經歷過戰場的血腥廝殺,他戰勝了無數可怕的敵人,有著充足的戰斗經驗,南軍的那些將領,不是太老,就是太嫩,不可能成為自己的對手。
在南軍中堪稱自己敵手的只有一個平安,此人確實是一個勁敵,如果他成為南軍統帥,倒真是難以對付,但可喜的是朱允炆似乎又犯了一個錯誤,他任命李景隆手下的都督盛庸接替了指揮位置,讓平安做了盛庸的副手。
他也曾事先探查過敵軍主帥盛庸的況,果然不出他所料,盛庸并沒有什么耀人的功績,原先只不過是李景隆的部下,而且此人有一個弱點,那就是不善于指揮騎兵。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戰爭中的主力兵種,以往在對付外來游牧民族入侵時,騎兵是最主要的軍事依靠。而在朱棣的那個時代,南北軍中公認最為優秀的騎兵將領恰恰是朱棣本人。他曾親率大軍深入大漠,清剿北元,累積了豐富的軍事經驗,他還有著足以自傲的指揮能力和強壯的士兵,而對手卻只是自己手下敗將的部下,與自己相比,盛庸不過是一個無名小卒。
在朱棣看來,這場戰役是沒有懸念的,他堅信在面對面的交鋒中,精銳的北軍騎兵將摧枯拉朽般把敵人打得粉碎,而自己將注定是戰役最后的勝利者。
不過事實證明,每個人固然有自己的短處,但也必然有著自己的長處。盛庸雖然沒有朱棣那樣優秀的騎兵指揮能力,但他也有自己擅長指揮的兵種。
朱棣的大軍仍在前進,同年十二月份,北軍先后攻占了東阿,東平等地,不斷向盛庸預先設計的戰場東昌前進。
在離東昌不遠的滑口,朱棣遭遇了盛庸手下大將孫霖帶領的前鋒部隊,似乎與他所預想的一樣,盛庸的軍隊不堪一擊,他沒有費多大工夫就擊潰了對手。這使他更加相信,盛庸將和李景隆一樣,敗在他的手下,然后灰溜溜的逃回去。意氣風發的朱棣終于擺脫了濟南作戰的影,他率領著十余萬大軍抵達了最終的決戰地點東昌。
盛庸正在這里等待著他,說起盛庸這個人還真是有幾分傳奇色彩,明史盛庸傳第一句話就是:盛庸,不知何許人也。看似滑稽的語言說明這是一個生平不明的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黑戶,出生地,出生日期,父母皆未注明。但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他打過很多敗仗。
他先在耿炳文手下當參將,經歷了真定之敗,然后隨著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的位置,他就轉而跟隨李景隆。應該說在李景隆的手下,盛庸還是學會了很多東西,比如打敗仗后如何逃跑、如何選擇逃跑路線,如何收拾殘兵敗將等等。
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戰役里,他已經習慣了戰敗者的角色,他似乎是在被人追逐中度過自己前兩年的軍事生涯的,人家跑,他也跑,從真定跑到北平,再跑到德州、濟南,一直以來他都被像趕鴨子一樣趕來趕去。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