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好看歷史——明朝那些事兒 八股
這是一個很值得一提的現象,八股可以說是明朝的發明創造,這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發展完善,影響了后來近五百年的知識分子,不可不說。
學子們的考試科目分為三場,第一場考經義,也就是四書五經,第二場考試實用文體寫作,第三場靠時務策論,也就是給你個事讓你分析,頗有點應用文的意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義,這是取士的關鍵。
那時候的考生們不像現在的學生,考試前要復習很多內容,對他們而言,只要背好四書五經就行了,題目只能在這里出,不可能有別的題目。范圍相當小,背起來容易,而且寫文章時有規定的字數,一般不超過五百字,不象現在的某些命題作文動不動就要千字以上,這么看來,當年的考試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關鍵在于格式和個人發揮,八股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出題、中股、后股、束股、收結幾個部分,其中精華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這四個部分你不能隨便寫的,必須用排比對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這種寫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寫一個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淺,很多人都是一邊寫一邊亂編,只為了湊字數,達到對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齊,細看下內容,廢話滿篇。
痛苦的不僅是考生,還有出題的老師,四書五經只有那么多字,各級考試都從里面出題,而出過的題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師們奇計百出,把四書五經上下句割裂開,單獨拿來出題,如把一句話斬頭去尾,只用中間的幾個字拿來考人,這種語句不通,張冠李戴的詞句,連老師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況學生呢。
結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題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試的人也不知道,這樣考出來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說到底是一種形式而已,就算古板,應該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別急,明朝統治者們還有殺手锏,這一招才是最厲害的。
明朝規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須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寫文章,這個圣人是誰呢——朱熹。
朱熹曾經給四書寫過注,也就是標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這些理解被統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學子必須按照朱圣人當年的思維來答題。
天可憐見!朱圣人當年可能在上茅廁想出一句,寫下來,吃飯時又想出一句,寫下來,本來就作不得準,而過了上百年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維方式來思考,確實是一種折磨。
這可就苦了明朝學子們,叫天不應,誰知道這家伙當年到底是什么樣的思維,只能自己慢慢猜,慢慢把握,所謂搞不懂就問人,搞得懂就教人,實在沒有人懂就去問神,對這些學子而言并不只是玩笑而已。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