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鋼鐵時代 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中國商船發展
對于日本來說,占據了朱諾之后,整個阿拉斯加的行動,就已經基本上結束了,原定的目標就是阿拉斯加全境,朱諾是的最后一個目標,接下來,就是固守的領土,做好防御工作,防止美軍的襲擊。在中國的計劃之中,陸地上面的事情,中國不干預,最多是在海邊,用艦炮進行支援,剩下的,就是攔截美軍從海上到來的力量了。
這個任務也并不困難,此時美國的海軍,還真的是沒什么,艦隊除了派出偵察機和少量的小型艦船進行護航,防止美國人的孤注一擲,拿出大量魚雷艇或者是驅逐艦過來冒險攻擊就可以了,其他的主力艦,經過了歐洲的牽制,還有中國的幾次打擊,能夠拿出來的不多。
這樣的安逸時間不會太長,按照中國和德國情報的估算,最多2個月,就會有最少5艘戰列艦下水,未來一年時間之中,還會有最少11艘戰艦下水,下水跟形成戰斗力,這是兩碼事,可是就不得不防了,到時候,不但是阿拉斯加這邊,還有夏威夷方向都會迎來嚴峻的考驗。
中國畢竟先得到了夏威夷,夏威夷也有一定的建設的基礎,首期興建,就是以港口和軍事基地為主,到時候,最少有2條1800米的跑道和6條1200米跑道,足以起飛所有的重型以下轟炸機,目前中國的飛機實力,只要美國想要攻擊的話,必然可以給他們好看,甚至當美國投入的戰艦力量足夠大的前提下,暴露飛機也未嘗不可。
在一年之內,美國有可能對阿拉斯加的干涉,更多會出現在陸地上,在加拿大跟的阿拉斯加之間,是橫貫整個北美的落基山脈,即便是從溫哥華過來,也不太容易,美國還修建了橫跨中西部的大鐵路,落基山脈這一側,是在華人們的辛勤努力和無數冤魂之下修建的,加拿大沒有美國那么強大的實力,不可能貫通東西部的鐵路,因此,在落基山脈西部,就沒有更多的開發,這也成為了阻擋美軍前進的關鍵了,從這個意義上面講,從海上還要相對比較容易一點,畢竟超過兩三千米海拔的大山脈,還有超過3000米的高峰,對于任何一個部隊來說,都是一個噩夢,特別是現代化的條件之下,后勤更加重要,槍支如果沒有了彈藥,就是燒火棍,大炮沒有炮彈,也就是個擺設了。
后勤很重要,在越過一些高山,高原的時候,不但人要上去,后勤物資的車隊也需要上去,沒有足夠通道,或者鐵路,公路,甚至是海運,否則上去了也沒用。日本因為是中國的支持,直接在海上登陸,因此越過了加拿大的洛根峰,這個源于落基山脈的加拿大第一高峰,直接海路進攻朱諾,可是背靠著大山,在朱諾這個島嶼和平原密布的地方建立防線,這是穩固的,基本上不用考慮從背后打來,這對于日本來說,相當的有利,他可以專心致志的向著前方布置,能夠布置多少層的防線,就布置多少層的防線,哪怕是把山給挖起來都可以。
占據了阿拉斯加之后,認真研究了阿拉斯加的地形之后,日本發現,把朱諾地區作為第一層防線是必然的選擇,反倒是把這里當做核心工業區經營,不怎么靠譜。美國方面,選擇朱諾作為地區首府,那是因為朱諾距離美國本土更近一點,切環境比較優越,可是對于日本來說,靠近阿拉斯加西南部,受到了海洋氣候影響的阿拉斯加區域,還有阿拉斯加半島,才是他們最佳的場所,這里遠離美國,在戰爭到來之前,有一定的反應的區域,最關鍵的是,如果順著庫頁島過來,順著阿留申群島前行的話,即便是未來美軍在海上占據優勢,只是島鏈的幫助,美軍都不可能越過阿留申,進入到白令海之中,這是一個安全的所在。
從最開始,日本都沒有打算自己一個人守住阿拉斯加,不說中國的直接支持,就說超過2000萬的人員,還有各種基本材料,建設材料,甚至是機器設備,這些是重點,幾乎搬遷了一個國家的海上運輸,哪怕只有3000多公里的航程,也不是日本這樣的小國能夠完成的,在目前的狀態之下,就必須要依靠中國,只有中國才能夠提供這么龐大的運力,這從之前,中國艦隊護航了60萬大軍,還有后續的補給和出擊建設物資,越過3000多公里的海洋,一直到阿拉斯加就可見一斑,現在,要轉移人口和建設阿拉斯加,中國運力支持就更加重要。
越是深入阿拉斯加,日本就越發的確定,阿拉斯加會是日本命運的轉折點,無論是面積,資源,還是各方面的條件,原以為很殘酷的阿拉斯加,最少在西南部,朱諾地區,甚至是阿拉斯加半島這一塊,跟日本差不多的氣候條件,甚至會更好,這對于日本而言,簡直是難以想象的,這并不是一個苦寒之地,這會成為一片日本的樂土。
日本四島也相當的分明,本州四國九州島,這其實是傳統的區域,北海道是后面才加入的,在一定程度上面,北海道的條件,不太適合日本人,在一百多年前,那里都是蝦夷人的土地,是冰雪覆蓋的王國,氣候差別非常的大。阿拉斯加也可以看成這樣,靠近北冰洋,阿拉斯加山,布魯克斯山,還有落基山脈的最北端這一片,圍繞的是育空高原,這一片是絕對的高地,加上靠近北冰洋,受到基地的影響,這里氣候冰冷,常年不少的時間都在零度以下,是比西伯利亞更加惡劣的地方的,除了小范圍的開發有價值的貴金屬之外,更多的會作為森林地塊來儲備,真正精華的,就是靠近太平洋的這部分,這部分的領土都比日本原來的領土大,這如何不讓日本動心。
日本方面,不斷的發來請求,要求中國方面增加運力,及早的把日本移民運輸到阿拉斯加,甚至連今年都等不了,如果差不多的話,不用興建那么多的御寒建筑的,在西南沿海集中一下,哪怕是一些活動房屋或者木制房屋,也可以過冬。
日本人的要求比較的簡單,對于中國而言,比較的簡單,不過是增加運力的關系,可是龐大的中國,任何一點調整都需要認真的權衡,跟別說,要搬遷日本一半人,為他們在阿拉斯加建立起足夠的房屋和工作的場所,這需要建設地方是相當多的,哪怕運輸一些基礎建設機器設備和生產線上去,這個數量也是相當龐大,以日本要求之下,增加的運力不是一點半點的。
從中國支持德國開始,或者說,是從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開始,中國的商船噸位在不斷的擴大,最初,只是自發的,由幾個懂的遠洋貿易的,開始了中國第一個遠洋運輸船隊,當時的楊元釗,還沒有把眼光放在遠洋,中國的大部分物資出口,都是通過洋行,或者說楊元釗自己人脈渠道進行的。
伴隨著江南造船廠的入手,加上青島大型海軍基地的建設,中國開始了商船的建造,出色的鋼鐵產量,加上一部分機床的出色發揮,中國完成了來自英國的第一批訂單,并且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了,要想爭霸世界,必須要走向海洋,不但要擁有強大的海軍,更要擁有遠洋船舶,從此中國的商船船隊開始了艱難的起步的,在收購江南造船廠的初期,只有不到12萬噸的噸位,可是從江南造船廠可以生產出商船開始,中國的遠洋船隊開始成形,第一次顯著提高是在1913年,一戰爆發之后,在中國的努力下,德國把他的商船隊之中的大部分,以購買的形式,交給了中國,其中折價的比例較高,卻促成了中國商船隊的第一次爆發,第二則是在青島等一系列的造船廠完成了興建之后,中國擁有了世界上船塢噸位最高的名頭之后,商船的噸位開始了顯著的提升。
不過,這一次1916年,就是第三次,中國也在考慮,三線作戰之下,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區域,大量的建設,占據了海量運力,不過好在,中國為了戰爭,甚至是為了對付美國,提前做了一些布置,開始動工興建一批大噸位的商船,這些商船的起點就在3萬噸,最大的甚至達到了5.4萬噸,這樣下來,一艘船就相當于過去的5艘傳,10艘船,一旦船舶下水,噸位增長驚人。
中國的商船噸位,早在1914年,徹底的接受了德國的商船之后,再加上自己的建造,增加到了的千萬噸級,然后每年下水的商船,都不會少于400萬噸,到了1916年,更是驚人的達到了850萬噸,這即是中國船塢增多的集中表現,也是超過3萬噸級商船產生的集中效應的,在這一年,中國的商船總噸位,悄無聲息地超越了2500萬噸,逼近3000萬噸,從無到有,1916年的商船噸位,是1908年300倍以上,短短8年的時間,這個增幅絕對的驚人。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