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大世爭鋒 第1220章 【資產信托】
“您老就沒有想過大生紗廠用信托管理的方式,請專業的管理團隊嗎?”信托公司在美國很盛行,托管基金和工廠也不是沒有,在民國雖說是新生事物,但在上海天津也出現了。所以,王學謙問的并非突兀。
“專業的管理團隊?”張謇一愣,他聽說過信托公司,不過他聽到的和王學謙說的有點差距。
民國的信托公司大部分被稱為皮包公司,因為商業信托不成熟,缺乏執行有效的管理團隊。反而在某些領域,信托的概念已經根深蒂固,比如證券業。
投機商并不是拿自己錢去抬高緊俏工業原料的股價,操縱原料市場來獲取大量的利潤。而從銀行貸款,更多的是民間募集資金。從銀行獲得資金來源,需要抵押和保人,普通的投機商是沒有這份能力的,再說銀行也能干預股市和原料市場,沒有必要假他人之手,賺本屬于自己的錢。
于是信托公司就出現了,五花八門的信托公司基本上都只做一件事,投機。
極少數的信托公司才會有資產管理這類業務,因為對于信托公司來說,這方面的業務是獲利最不容易,而且風險最大的,畢竟一旦接受資產管理,就不得不組建高效的管理團隊,這方面的人才,在民國都是非常稀缺的。
“從生產,運輸,銷售和財務等各個方面的管理,一來可以提高資本的運用效率,二來,信托業務也直接向受托方的董事會負責,擁有很大的靈活性。將專業的問題,交給專業的團隊去做,這才是一個投資者最該做的事。”張謇眼神有點迷茫和不解,這好像和他理解的信托公司有點出入。聽著好像挺好,可問題是上海有這樣的信托公司嗎?怎么自己都沒有聽說過?
張謇很不淡定地問了一個心頭的問題:“這個……市面上的投資信托我是聽過說,可是資產信托?上海有這樣的信托公司嗎?”
隨后,張謇帶著疑惑的眼神看向了葉景葵,這位上海灘的大銀行家也是微微愣神,上海灘五花八門的信托公司是不少。可這些信托公司都是那些夸夸其談的人在控制,說白了就是騙子公司。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說這些公司都是騙子。
畢竟這些信托公司參與的投機業務,有時候能夠給公司帶來巨額的利潤。
投資者也并非是拿錢打水漂,而且信托公司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可以說和銀行完全不是一個系統。他們之間的聯系甚至要比銀行之間的聯系還要緊密,就像是合作覓食的鯊魚,一窩蜂的上去,一窩蜂的離開。吃飽了就走,是信托公司奉行的行業準則。
一旦投機成功,投資者也能獲得巨大的收益。
不過一旦失敗,投資者的錢打水漂就不用說了,信托公司的老板基本上只會選擇一條路走……跑路。
不管是去南洋,還是去日本,總之沒有幾個敢留在上海的。
葉景葵當然清楚王學謙不會是空來風,這么說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總不至于他開口說:上海的信托公司都是騙子公司,讓王學謙下不來臺吧?
這樣的話,也太不會做人了。在商場沉浮多年的葉景葵不是當年中進士時候的那個書生了,而是一個商界擁有很大影響力的大人物。他或許猜測到王學謙的用意,只是不好當面說,只能裝作不知道:“王督,這個資產信托的業務不知道哪家公司有?”
“東方信托公司,你們沒有聽說過?”
王學謙理所當然的樣子,仿佛這家信托公司在上海鼎鼎大名的老牌信托公司,可實際上,這家公司上個月才在布道路上低調開業。
聽名字,葉景葵就想到了一個人,衛挺生。然后很容易將這個人和王學謙聯系在了一起。難道是王學謙的產業,或者是王學謙為了吞并張謇的大生紗廠故意放出的煙霧彈?
看著好像不大像,可問題是,葉景葵在商界這么多年,早就養成了誰也不相信的性格,他只相信自己和實力,在商界除此之外的東西都是虛的,不切實際的。可他又吃不準,王學謙沒有必要為了一家快要倒閉的工廠而如此興師動眾。
王學謙旗下的優質產業數不勝數,東方鐵路公司,擁有一千多公里的鐵路干線;漢陽鋼鐵廠已經全面復工,產量已經恢復到了驚人的二十萬噸,距離鼎盛時期的三十萬噸,不過是時間問題;還有河南的大量煤礦,南方唯一的煤礦;民國銀行界的老大遠東銀行;投資銀行界的一哥,東方投資銀行;甚至控制了上海灘上唯一的華商股票交易所等等。在他名下的產業每一項都能讓商界大亨垂涎欲滴,這些產業在民國,都是一本萬利的生意,比大生紗廠穩定的多。
相比之下,大生紗廠只能算是一塊雞肋,吃力不討好的小生意。
當然做好了自然獲利頗豐,可問題是大生紗廠不僅僅是紗廠的問題,還有面臨英商和日商在銷售上的聯合阻擊,想要沖出重圍并不容易。
可是……東方信托公司?
不會是和東方鐵路公司,東方投資銀行一樣,和王學謙有著莫大的聯系吧?
因為這并不難猜測。就連張謇都已經聽出來了一點味道,意味深長地看著王學謙,后者暢快地笑道:“兩位,今天已經晚了,不如留下來讓王某有一個做東道的機會。至于剛才的建議,不礙事,多考慮一下,也是應該的。”
張謇和葉景葵正需要時間去化解從王學謙哪里聽到的大量的信息,在商言商,張謇需要考慮自己,乃至整個張家在這次和王學謙的合作中所能夠得到的利益。
他雖然說,自己不要照顧。
但也不代表他愿意將大生紗廠雙手捧著送給外人,南通的張家也是一個大家族,族人眾多。雖說沒有了紗廠,張家的子弟也不見得會餓著,但畢竟是張謇辛苦二十年的產業,送人肯定是不肯的。
接下來得幾天里,張謇在葉景葵的陪伴下,游玩了杭州。其實張謇根本就沒有游玩的心思,不過是象征性的拜訪幾座寺廟。在華夏文人心目之中,寺院的空靈一直是文人放松心情,祛滌煩惱的理想所在,古往今來,選擇在寺廟隱居的文人數不勝數。
可是,張謇知道,在大的佛主也無法寬慰他內心的憂慮。
在聶云臺抵達杭州的消息傳到耳中之后,就再也無法裝作鎮定地游玩了。終于下定決心,開誠布公地和王學謙暢談股份的事,正好聶云臺也在。張謇和他是老朋友了,在紡織工會里,聶云臺是會長,張謇不過掛名,而在總商會里,張謇是會長,聶云臺是副手。
兩人的關系雖說不上刎頸之交,但也是莫逆于心,交誼深厚。
“你們先談,不介意我在邊上聽一會兒吧?”
張謇的表情像是一個充滿好奇孩子,眼神賊亮地看著聶云臺,后者擔心地看了一眼王學謙,見主人都沒有反對,只好干笑道:“怎么會?張老哥是商界的前輩,德高望重,請都請不來呢?”
楊杏佛原本在國立東南大學擔任教授,這位‘國黨’早期的核心人物,在袁世凱當政時期出人意料地去了美國留學,從一個革命家,變成了一個學者。
他來浙江的原因,國立東南大學的校長郭秉文自然會恨的牙癢癢,王學謙專門在一個地方挖人的舉動,讓郭秉文氣的沒處說理去。好在,楊杏佛并不是他看重的教授,倒不是楊杏佛能力不濟,而是他身上有著太過的黨派痕跡。
辦學的人,尤其是大學校長,都不太愿意看到自己的學生專心于運動,而忽略了知識的積累。
如果所有的學生都去投身革命了,大學的教育將失去任何意義,這是一個校方絕對無法容忍的現象。而對于投身革命的年輕老師和學生來說,國家都要滅亡了,學習知識再好,有什么用?熱血青年自然要投身到救國運動中去。
這是一個立場上的沖擊對立面,當然,如果摻雜了政府的立場,事情就變味了。北洋時期的,基本上就是政府方面全面壓制的結果。
自打來浙江之后,楊杏佛在浙江如魚得水,這次和美國人的談判要不是洛奇橫插一腳,也會順利解決。不過好在,洛奇雖然有總統特使的身份,但屬于私自主張,就連美國人都不太支持他。糧棉協定很快在洛奇離開上海之后,在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簽署,三萬噸棉花每年采購量,持續五年。按照王學謙的預期,五年時間足夠改變民國的現有棉花種植面積,增加棉花儲備數量,完成市場調控的手段。
而這個數字已經足夠沖擊民國的棉花價格,楊杏佛帶來的消息,讓張謇都為之振奮。
不過想到大生紗廠現如今捉襟見肘的資金,他也只能黯然以對。
同時他擔心,棉花的價格驟然下降,對整個紡織行業或許并不是好事。他想的是商業,當然會從供需數量上來評判棉花價格對紡織業的影響。但王學謙看的更遠,他籌備這一切,并不是解決眼前的民國紡織業的困局。而是準備籌備棉花的儲備數量,徹底將日商和英商的紡織品徹底從民國的市場驅趕出去。所以,為了保險起見,王學謙在美國委托美洲銀行,增加了一筆棉花采購數量,大概在兩萬噸左右。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目標,當然一旦讓王學謙做成了這件事,他的手中有多了一項壟斷行業,紡織業。
聶云臺臉上的興奮之意,難以克制的展露出來:“王督,我建議立刻馬上,在上海擴大原有的生產規模,增加產能。”
“大量的棉紡制品投入市場之后,棉布的價格突然下降,怎么辦?”
聶云臺原本準備豪氣萬丈地說:“虧錢賣,把日商和英商的紡織品驅逐出去,今后民國的市場就是我們的。”
不過好在他及時的想到了,他是虧不起這個錢的,大頭還是得王學謙出。王學謙會做這個冤大頭嗎?
就算是聶云臺是曾國藩的外孫,也不敢讓王學謙當這個冤大頭啊!畢竟一個是商人,一個是實權督軍,兩人平日里稱兄道弟沒什么,王學謙坑聶云臺也沒什么,就是聶云臺不能去坑王學謙,這才是作死。得罪一個政府高官,手握雄兵的政府高官,是何等的愚蠢。
王學謙倒是不著急,反而心里頭計較另外一件事,大生紗廠是一個機會,棉花大量入港也是一個機會,但在此之前,他不得不提醒聶云臺,作為商人,首先不要想著投機,而是要務實,畢竟他做得是事業,而不是金融:“聶會長,你難道不乘著機會擴大一下機器的生產,你和張總長的鐵工所能夠仿造最先進的紡織機器,總不能讓這家工廠停辦下去吧?另外,浙江的蕭山地區,已經籌備出了一個工業區,靠近鐵路、港口,運輸便捷,難道不是先將工廠籌備起來,反正棉花到港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聶云臺有點不知所以地問道:“選擇工廠的廠址,不是我要去辦的事嗎?怎么浙江政府也幫著辦了?”
他怕是個坑,自己跳下去,就上不來了。
政府幫商人,這話在民國聽著就感覺透著一股子邪氣。可王學謙卻當場說了,這讓聶云臺有點為難,駁了王學謙的面子,不好看。可要是順著王學謙的心思去辦,恐怕也不太好。
這個問題,楊杏佛最有發言權,王學謙屬于嘴巴動一動,底下人忙翻天的主,具體事務他不怎么去關心,最后只讓人去考核,考核不過關,倒霉的是一把手官員。反正楊杏佛覺得浙江什么都好,當官壓力就是太大了,至于政府替代資本家選擇工業用地,這本意上是好的,效果也斐然,已經在寧波的城市規劃和招商上,獲得了顯著的成果。
楊杏佛大包大攬地接過話題,開始解釋:“在王督的指導和英明決策下……”
“那個,楊廳長,這些就不要說了!”
王學謙聽著有點刺耳,反正有種吹噓的感覺。他從來都是那種喜歡低調的人,只要不是緊要的事,他一般都會選擇當甩手掌柜。除了軍隊和情報機構還有監察機構之外,他一般都不會太干預。
“那個,我簡明扼要的說一下,在寧波的城市建設中,我們發現了很多問題,通過一些方案的解決,我們發現租界在城市管理上的一些經驗,并豐富了這些政策,完善了工業地塊的開發,總結出一個確實可行的方案,就是‘三通一平’。”
“‘三通一平’?”聶云臺不解。
“三通就是通公路,通電,通水;一平,就是平整工業用地。至于如何建設廠房我們是不管的。但只要做到前面的幾步,工廠投產的速度會快兩倍,甚至更多。很多工廠需要用電和用水,自行解決頗為麻煩。所以原則上發電廠的項目由政府才籌辦,這是最主要的項目……”
聽著楊杏佛的解釋,連張謇都張開嘴巴,露出褐色的牙齒,仿佛聽到的都是假的一樣。他當年籌備大生紗廠,就是一個發電廠的項目,就讓他耗費了兩年的時間,最后雖然磕磕絆絆地完成了,但發電廠功率過大,浪費煤炭;功率過小,工廠發展潛力不足……都是困擾他很長的問題。
而浙江這么做,絕對是民國投一份的政府功績。不經意之間,張謇都有點羨慕聶云臺,這小子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剛才還想要拒絕。不過浙江這么做,崛起已不再是偶然。
聶云臺聽到這些基礎設施都讓王學謙替他想到了,頓時有點暗恨自己心計過重,自己原有的純良都讓商界的淤泥給染黑了。(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