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屋首頁| 總點擊排行| 周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 | 總搜藏排行 繁體中文版| 收藏黃金屋| 設為首頁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黃金屋中文,黃金書屋
首 頁 手機版 最新章節 玄幻·奇幻 武俠·仙俠 都市·言情 歷史·軍事 游戲·競技 科幻·靈異 全本·全部 移動版 書架  
  文章查詢:         熱門關鍵字: 道君 大王饒命  神話紀元  飛劍問道  重生似水青春  
黃金屋中文 >> 民國第一軍閥  >>  目錄 >> 第072章:遠洋運輸業的競爭

第072章:遠洋運輸業的競爭

作者:落雨流痕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落雨流痕 | 民國第一軍閥 | 更多標簽...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民國第一軍閥 第072章:遠洋運輸業的競爭

在這工業時代,中國到處都是一片機器轟隆的聲音,戰后的世界,掀起了一股遠洋商船制造競賽。

英國海洋運輸業的衰弱,致使其自身海洋運輸都得依靠中、美兩國,而中美兩國成為了這場遠洋商船制造競賽的主力選手。

特別是隨著中國出口、進口的增加,無疑加劇了世界遠洋商船短缺的窘境。而集裝箱體系,在西方國家還未完全建立,也是造成遠洋商船運輸力緊缺的一個因素。

華東遠洋運輸公司,這個昔日還只是一個世界小貨運的公司,如今卻已經成長為了世界遠洋運輸業的霸主。

此時的華東遠洋運輸公司,擁有大型遠洋商船超過1300萬噸,華東遠洋運輸公司,也是中國軍閥寡頭財團當中,少數沒有被拆分的壟斷公司。

按照此時財團的慣例,都是將一家壟斷公司拆分成兩到三家公司,聯手對市場進行壟斷的同時進行良性競爭。

“公司成立十一年來,已經實現了商船從無到有。營業額也暴增到了去年的10億炎黃幣。不過隨著歐洲人的戰爭結束,海運業的暴利時代已經結束了,今年我們公司的商船雖然生意依舊是非常好,但營業額卻下降到了6億元,利潤下降了40,全球海運業已經逐漸恢復到正常價格階段。”

華東遠洋運輸公司召開了一次公司會議,會議上公司總裁錢可進說道:“我們華東遠洋公司身為中華民國遠洋運輸業的頂梁柱,諸位需要深刻意識到我們肩上的重任。一旦我們倒下了,那簡直就是民族的災難。我們公司,擁有全球最大的遠洋商船,不僅空間利用率最高,而且耗油率是最低的。另外我們還有集裝箱體系,貨物裝卸速度也是最快的。所以我們在運營上,相比歐美船運公司來說是有成本優勢。如果是在這樣的優勢下。我們還會倒閉,那么我們就是民族罪人。”

“下面,我們先得確定我們接下來要做的改革,這個改革很簡單,無非就是開源節流。首先是開源,我們公司將建立全球貨運信息,從而進一步的提高運輸利用率。從而運輸更多的貨物。第二,就是提高我們的服務質量,塑造我們的口碑。節流方面,則主要靠技術研發,讓我們有更大的船,有更高的效率。”

“再則。當前世界海運能力短缺,過去一個月,美國新增15萬噸遠洋商船,英國新增10萬噸遠洋商船,法國新增2萬噸遠洋商船。而我們中華民國,則增加了45萬噸遠洋商船,而且多是2萬噸級以上的集裝箱貨船。由此可以看出。當前英美都希望從我們手上奪走海運業市場。根據我們的預測,起碼未來十年內,不可能再發生一場世界規模的戰爭。因此我們當前依舊要繼續擴大我們的船只噸位……”

華東遠洋運輸公司,此時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來應對英美的沖擊。而預測的世界局勢,也大體上準確。

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后,世界各國的經濟開始復蘇。

這種復蘇主要是資本完成了收割,已經沒有多少可收割的東西了,所以這時候世界各財團都再次進入養豬的階段。這個豬自然也就是民資。豬還沒養肥,自然不會開殺,不開殺就不會有經濟蕭條。

不會有經濟蕭條,就不會有劇烈的內部矛盾,沒有劇烈的內部矛盾,也就沒有哪個大國意圖禍水東引,通過戰爭方式把矛盾從內部轉移到外部。

也就是說。基本上未來十年內,是不會有大規模戰爭的。但是,這十年當中,并不是每一年都是經濟繁榮時期。按照歐美財團的習慣,是六年繁榮、四年蕭條的節奏。

對于一家公司來說,要想生存并做大。無非就是看準經濟局勢,經濟繁榮時擴張,經濟蕭條時收縮。

對于華東遠洋運輸公司來說,看準這樣的經濟格局太容易了。因為作為財團的產業,財團本身就對經濟局勢有強大的控制能力。

如果中國軍閥寡頭財團有需要,就算是全世界都經濟蕭條了,中華民國依然可以通過關稅保護,以及貸款刺激來持續繁榮的經濟格局。

此時的華東遠洋公司,自然是要全力擴張。

擴張速度越快,就能對歐美造船業形成足夠的擠壓,當市場份額都被擠壓到一定程度時,歐美也就不可能造更多的船了。

此時的華東遠洋運輸公司,已經做好了與歐美船運公司展開一場曠日持久的價格戰的準備。

所以才強調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只要保持當前的技術優勢,華東遠洋運輸公司在曠日持久的價格戰當中才能保證不虧損,或是比歐美船運公司虧得少。

從當前中華民國、美國、英國的造船業來看,顯然三個國家將展開激烈的競爭,但是英國絕對是最先出局的。

因為英國沒有血拼的底氣,而且英國當前的遠洋商船噸位普遍只有一萬多,上兩萬的基本還沒有。

只有美國才有血拼的底氣,而美國造船技術也是不錯的。不過美國在船舶技術研究上的投入不如中華民國,所以技術也開始全面落后。

這些技術上的優勢,使中華民國的遠洋船運業可以有更足的底氣與美國船運業抗衡。

中國船運業不僅在噸位、燃油利用率上有優勢,而且就連燃油供應價格都更低,這自然是煉油業效率的問題。

各方面的優勢綜合在一起,中國船運業成本要比美國低上一大截,盈利也極為豐厚,盡管戰爭結束后,盈利下降了40,但是那種超暴利價格也就是戰爭時才碰得到。而和平時期,這樣的海運價格同樣有大量的盈利。

這樣的盈利,主要就是靠超高的效率來實現的。

一艘三萬噸排水量的商船,只需要三五名水手就搞定了,這三五名水手相比全年的營業額來說,就是九牛一毛。真正的成本。主要集中在燃油和制造、維護上面。

維護并不要花太多錢,主要還是燃油的耗費和制造費用。

但是不管利潤有多少,中華民國都是賺了。就算是只夠保本都是賺了,因為保本的結果,就意味著船員就業崗位,船員們的工資也都是從運輸客戶身上出的,相當于是從其他國家身上賺到工資。

另外。造船業被帶動了,煉油業也被帶動了。船只維護方面,也能創造一批就業崗位。

就算是華東遠洋運輸公司虧損一部分都能夠支撐,因為雖然是虧損了,但實際上保住了造船業、煉油業等產業的利潤。

不過華東遠洋運輸公司只要保持當前的優勢,并深化管理。基本上會虧損的時候,歐美船運業已經虧損得撲死一大片了。

這場遠洋商船制造的賽跑,顯然中華民國才是耐力最強的選手。

中華民國當前的造船能力,已經達到了英美的總和。中國造船業發展以來,不僅培養出了一大批本國技工,同時還吸納了日本造船技工和德國造船技工,以及船舶工程師。

在技術上。即有德國風格,也有日本帶來的英國風格。更有中國自身實現的大量技術突破。

十年的努力,財團已經形成了一套很成熟的管理制度,加上技術優勢,以及一個大國的優勢,也就造就了當前中華民國的遠洋運輸業成為全球第一的格局。

羅斯柴爾德財團對于重新掌控遠洋運輸業并不是很積極,這個財團本身是玩金融的,也過于癡迷金融。

倒是美國財團對沖擊中華民國的遠洋運輸業很有興趣。此時與中華民國展開了造船競賽。

這場競賽當中,顯然美國速度再一次被中國速度給完爆了。

中華民國的遠洋商船制造能力,此時已經暴漲到了500萬噸的規模,而且船只是越造越大。

這就讓美國為難了,如果美國繼續造一萬多噸級的商船,那么很快就會失去競爭力。但如果像中國那樣制造三萬噸級以上的商船,暫時又沒那個產能。也沒有那么成熟的技術。

這讓美國財團糾結了,如果停下腳步,去造更大的商船,那么就錯過了時機。因此現在美國。只能先造小一些的遠洋商船,同時開始研發更大的商船。

中華民國卻是開始普及三萬噸級商船,并且已經出現四萬噸級的商船了。這些超大型商船,是運輸國際大宗貨物的主力。

小一些的商船并非是沒有競爭力,小商船因為靈活,所以可以運輸那些比較急,運費比較高的貨物。

而大宗貨物則不需要運得太急,但運費就沒那么高了,相較之下,利潤也沒那么高了。

此時的國際市場上,礦石之類的大宗貨物運輸,基本上大部分被中華民國的遠洋船運業所包攬。

中華民國此時也需要大量運輸大宗貨物的超大型商船,這樣才能將其他國家的原材料以最低的成本運到中華民國。

小型商船方面,中華民國則以更加節省燃油,同時運貨量更多、速度更快來建立貨運優勢。

當然貨船的速度都不可能太快,太快的話對動力裝置損耗比較大,提高了維護成本。但使用了新技術之后,速度已經提升不少。

最大的優勢,還是集裝箱系統的出現。

中華民國的商船很多都是集裝箱貨船,而歐美國家陸續開始普及集裝箱港口,中國的集裝箱貨船是專門設計并制造的,效率更高。

另一邊,華東造船廠卻是在不斷的研發更大的商船,這一年突破了四萬噸級商船后,又開始向五萬噸級進發。

五萬噸級的大型商船,剛好能過巴拿馬運河,再大就不行了。

不過中華民國是以亞洲為中心,沒必要死守這個定律。

造船能力也經過了多次整合,超大型船塢也在不斷的建造,造船臺基本上已經建設得差不多。

華東造船廠,這是中國大型船只的制造企業,基本上所有遠洋船只都是華東造船廠負責制造。

除了制造遠洋商船,華東造船廠也在制造大型油輪。

中華民國的石油產地基本上已經能夠確定,那就是后世的伊拉克、敘利亞,以及波斯、阿富汗這些地區。

其中伊拉克和敘利亞被各被分成了兩個國家。相當于有六個中東國家是中華民國的石油輸出國。

這個時代的燃油價格很便宜,特別是剛開采出來沒有經過提煉的石油更是便宜到家,簡直只能用廉價來形容。

中東人和世界各國都未意識到石油這東西的稀缺性,實際上不存在什么稀缺性,只不過后世因為美國財團掌控了大部分的石油,因為要賣石油賺錢,所以才瘋狂提價。從而勒緊發展中國家的脖子。

這年頭石油開采量還沒那么多,加上石油資源的豐富,所以不存在什么意識。

中東人普遍都未意識到這是對他們的掠奪,中華民國在分配產能的時候,中東六個石油出產國都差點為了爭奪那些份額而掐架了。誰都想多分一點份額走,這就意味著利益。

中華民國在這些國家的石油開采是合資模式。既分給一部分利益給這些國家的統治者,雖然看上去不多,但只要石油開采到一定數量就很多了。而且這些利益是屬于個人的,那就更多了。

只要中國在他們那里開石油,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就能暴富了。

這種利益分配是必須的,這樣他們才能心甘情愿的讓中華民國在他們的國家進行經濟盤剝。

這就是合作,這些國家的統治者。相當于是把人民、資源出租掉,然后收一比出租費用。

原先制定下的中華民國四大石油產地,只建設了前面一兩期的工程就停下來了,不論是庫頁島還是中亞行政區,或是中東省的石油都只形成了很小的一部分產能,今后大部分石油都將從中東這些傀儡國家開采。

從而利用起這些國家的勞動力,他們的勞動力投入到了石油開采和煉油業當中,自然也就可以使中華民國可以不用自己的勞動力去發展這個產業。從而投入到內部建設當中去。

而這些中東國家因為發展石油業賺到了錢,自然也就拉動了消費,中華民國起碼可以攫取掉70以上的財富。

把中華民國和那些附屬國的勞動力都充分調動起來,生產出更都的商品,這樣擴大了出產,又具備了購買能力,那么市場自然也就做大了。

所以中華民國的石油開采基本上都是從中東六個石油出產國那里進口。自然也就需要很多的油輪。

油輪建造起來簡單多了,而且造得更大也不是很復雜,中華民國的油輪最大的排水量已經達到了5萬噸。

油輪運輸石油的成本是很低的,由于能長期使用。運載量就極大,基本上不影響石油價格。

中華民國關內的江蘇油田、山東油田已經計劃在中東六國的石油大量出產后徹底關閉掉了。

關閉掉不是說就丟掉,開采設施還是保留的,戰爭時期可以恢復開采。

國內的礦產也是如此,在國內,礦產開采的建設還是在不斷的持續,但是隨著大規模從海外進口原材料,一個年開采量達到1000萬噸礦石的礦山,建成之后可能一年只開采100萬噸。但是在進口原材料的時候,礦山依舊會不斷建設,只是不全力開采。

一旦發生戰爭,中華民國就能夠在資源儲備消耗干凈之前迅速擴大開采規模。或者是在歐美國家要對礦石進行提價的時候,中華民國也能不買賬,迅速實現自我開采。

中華民國在國外的原材料開采投資,此時簡直就是遍地開花。在國內混不下去的民資礦主們,也把注意打到了海外礦產上面。

如果去開海開礦,沒有國內那么苛刻的政策,而且有產出就收購,根本不用怕會賠本。

海外開礦可以選擇兩種方式,一種是用落后的方法開礦,這種方法投入成本很低,但效率不高,然而在那些落后國家,勞動力成本極低,這種模式的利潤也不錯。另外一種就是投入開礦設備,回報率甚至會降低一些。但開采規模大,盈利總量反而更高。

同時總統宋教仁開始四處出動,在八月份首先對南美國家進行了逐一訪問,在南美與一群南美國家簽訂了礦產開發協議。

接著又馬不停蹄的趕往歐洲,對歐洲各小國進行訪問。

英美法德等國家都能看出,這是中華民國對落后國家和弱小國家的拉攏,不過宋教仁此次主要的訪問目的就是解決中華民國的原材料進口問題。

這些國家都發現。中華民國有意將主要工業原材料都改為進口模式,以此來形成國際市場的資金循環。

因而受到了廣大各國的歡迎,基本上大部分被訪問的國家,都與中華民國簽訂了資源開采協議。

對于那些沒有資金,沒有技術的落后國家,中華民國借錢給他們修路、修港口。然后那些國家出口原材料到中國。

法國這時坐不住了,法國在非洲也有大量殖民地,更有大量礦產資源,這都是可以賣錢的啊!

于是法國也急匆匆的和中華民國展開了談判,雙方就礦產資源出口關稅,以及價格商定上進行了談判,很快參照英國與中華民國的條款。與法國簽訂了協議。

美國財團很早就明白,只是賣礦石賣原油,那是賺不了多少錢的。不過美國財團此時也在為雙方的進出口逆差而煩惱,但美國并不想出賣資源。但是因為美國的很多工業產品遭到中華民國的沖擊,也讓美國的就業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所以美國政府此時難以抉擇。

不過對于中華民國來說,在與英法及世界各落后國家簽訂了資源開采協議和消除貿易逆差協議之后,多一個美國不多。少一個美國不少。

美國政府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解決辦法,直接提高對中華民國的商品關稅就行了,而雙方又離得比較遠一些,不像英法那樣,有大片殖民地受中華民國的威脅。

經過宋教仁的一番出訪之后,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的世界,形成了一個新的國際市場格局。

即中華民國出口高端產品。中華民國附屬國出口低級產品,而兩者在進行分工之后,都擁有強大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歐洲基本上都在進口中國及其附屬國的商品,美國主流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基本上沒多少能賣得動。

另外南美市場、非洲市場、亞洲市場多是消費中華民國附屬國的產品。這些國際市場消費能力比歐洲更低。

中國則向世界輸出石油,不過是在中東六國開采出來的石油。

同時,歐洲、非洲、南美、大洋洲則向中華民國出口煤炭、鐵礦石等各種原材料,以及一些價格低廉的純天然農產品,從而實現資金回流。

其中的主力就是澳大利亞、印度、非洲、南美。

特別是在印度和非洲,在這兩個地區,投資起了大量的礦山。其中歐洲殖民者,開始大規模的在非洲開礦。

歐洲開礦規模小一些,但是那些歐洲小國倒是比較積極。南美洲的開礦規模也在擴大,不過也有一部分是輸送到美國去的。

世界各國的礦產開采,變得遍地開花,這也使得歐美財團無法進行壟斷,無壟斷狀態下,很多時候往往意味著惡性競爭的可能性。

但是開發出來的礦山轉移到非洲、印度次大陸、大洋洲,這些地區卻是在戰爭爆發后,中華民國可以迅速攻占的地區。

這種格局的確定,讓雙方都有錢賺,只不過分工不同。中華民國出口的是高附加值的商品,而附屬國雖然出口的是低附加值產品,但是附屬國的勞動力卻可以有非常充足的就業崗位,從而中華民國把自身和附屬國的勞動力都利用起來了。

歐洲殖民者則通過出賣資源的方式,來換取一部分亞洲生產的工業產品,其附加值比較低,而且沒有技術性。

隨著歐洲殖民者在印度、非洲等地的投資越來越大,顯然中華民國所抓住的痛腳就越多。因為他們對殖民地進行開發之后,很可能會丟失,一旦丟失就意味著重大損失。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華民國對歐洲的外交會越來越占盡主動。年(。。。)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
上一章  |  民國第一軍閥目錄  |  下一章
手機網頁版(簡體)     手機網頁版(繁體)
瀏覽記錄

字母索引: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頁面執行時間: 0.02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