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民國第一軍閥 第139章:巨額利潤
還有一些人,拿著錢辦了廠子。
例如閻錫山所代表的山西官商,也就是晉商。
晉商這一年在山西瘋狂開礦,并瘋狂的修鐵路。此時是能開多少煤礦、鐵礦就有多少巨額暴利。
成本當然也是比較大的,山西的煤礦很多都被江渝的寡頭財團給圈下來了,那些地皮大部分都是江渝的。
至于普通的耕地下面有煤礦?
那也不能開采,那是農用土地,沒審批是不要想挖的,除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膽。
開礦的唯一路徑,就是找一些漏網之魚,或者高價從財團手上買地皮。不過高價買走地皮之后,還需要建設鐵軌進行運輸,投入可是不小的。
不過山西商人還是一個個往里鉆。
這些晉商確實很有商業頭腦,但卻一直被排斥在華東商業協會之外,不為別的,就因為山西晉商沒有底線。
明末時與滿清通商,明王朝空有龐大人力物力,因為財政破產倒是沒用多少,反而因為晉商的存在,讓野豬皮用到了中國的物力。
清代時,晉商當中則出現了八大皇商。
他們已經被華東商業協會當成典型的反面教材,也是圍剿的重點。
那些晉商把土地買走后,本來也是要非常嚴格的審批才能開礦的,但因為晉商也都塞了錢,而且奇怪的是負責審批的人也收了錢,然后審批就很快的通過了。晉商感覺不出什么問題,但一些敏銳的華東商業協會商人已經看出了點問題。
也許等戰后,中央就會以一個‘賄賂’的罪名,以及礦山不合法的理由,直接抄沒礦山,甚至還要罰款。
這絕對是血本無歸的買賣。
不過在晉商看來很正常啊!幾百年下來什么時候不是這么干的?
趁著這個投資熱潮,江渝的‘軍閥寡頭財團’也開始將當初統計出來的沒有太大持有意義的資產賣了出去。
果然,如今賣很值錢,價格起碼是當初的兩倍,有的甚至更高。
那些產業雖然零零星星的,但數量卻非常的多,而且很多確實有不小的價值,只是對于財團這種大規模壟斷勢力來說不太適合管理。
中央也開始賣資產了,中央在臺灣和朝鮮有不少的資產。
雖然有壟斷價值的已經被江渝給買走了,不過通過那些資產的出售,中央還是拿到了近六億炎黃幣。
這回報太高了。
加上之前出售的資產,中日戰爭不僅沒有虧,反而讓中央給賺了一筆錢。
從這里也能看出,江渝打仗并不狠。
如果是美國佬打仗,財團巴不得你打掉更多的軍火。不過江渝也不敢那么折騰,中國畢竟底子薄。
而且要以民族利益為上,而對于美國財團不是這樣,人民只是工具而已,隨時可以舍棄。
中央賺了一大筆錢,算是彌補了財政赤字。
而且這一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完全超出了中央的預計,而且財政部發行輔幣還賺了一筆錢。
至于主幣的增發,這個錢則是財團拿去了。
不過也不是太多,現在根本就沒有增發鈔票,鈔票發多少完全看出口了多少,并拿到了多少黃金。
然后才根據黃金進口了多少來發行主幣。
而且隨著中央進行稅率改革,個人所得稅這個稅種開始征收,銀行里存多少錢,或者加上家里有多少錢,才決定要交多少稅。
這讓中央的稅收明顯增加。
同時這種稅收制度,也讓投資急劇增加。
老百姓為了少交稅,紛紛把錢拿去投資,進行‘財富資產化’,也正是因為這樣,此時的中國,可謂到處工廠林立,各種小廠子都辦起來了,小作坊更是一大堆都是,生產著各種工業產品。
那些中小資本家通過集資的方式,中型工廠、大型工廠也都開始陸續出現了,而且還有不斷增多的趨勢。
那些中小資本家看到別人賺錢了,也各自找項目去找人融資去了。
現在這個年頭,找項目簡單得很,不管什么產業,基本上都賺錢,只是賺得多和賺得少罷了。
同樣也看有沒有實施的條件。
各地方各有不同的資源,也各有不同的交通條件。
資本少些的,只能在交通條件好,但競爭較為積累的地方開廠。資金多的,大可選擇資源多,但交通條件差一些的地方,大不了自己修個鐵路,或者買些貨車。
四億人的大國,正在轟轟的機械聲中運轉。
相比之下,美國只有九千萬人口,相比較之下,就知道誰生產的東西更多了。
那些民間資本所開設的工廠技術條件不同,中、大型工廠用的設備和財團的工廠一樣,同樣也都引進了流水線分工生產模式。
而那些小工廠,小作坊的生產效率則比較低,但架不住數量多。
這些小工廠,小作坊,一般都是生產一些機械配件,中國的大型商品制造業已經開始采用這種產業鏈模式了。
而不是要制造一種商品,就要制造全部零件的那種傳統模式的工廠。
“看來今年中央財政還有盈余啊!”熊希齡感覺自己有點老了,跟不上時代了,確實如趙海洲說的那樣,去年年底的財政預算做得太保守了。
袁世凱看著這么大好的經濟增長,不由非常愉快,說道:“今年過后,中央財政總算是有所盈余了。”
現在不僅中央財政有所盈余,袁家的產業也因為目前的大好經濟環境而不斷增長。
幾乎投資什么都有賺,袁家的投資也在不斷增多。
現在袁家也加入了華東商業協會,也成了華東商業協會當中的一員,不用怕不知什么時候就被江渝那小子給‘圍剿’了。
袁家日后的富貴起碼還是能有的。
此時的中華民國政治風氣開明,沒有了國民黨那種攪屎棍,以這樣的光明風氣,日后袁家也不用怕遭到迫害什么的,而且也沒人敢去動袁家。
所以現在袁世凱也沒什么好糾結的,反而整天都很樂呵。
在自己當總統的期間內,中國發展成為世界軍事強國,完成了數代人都無法實現的民族大崛起。
到了袁世凱這個層次,物質上已經不太看重了,精神上的追求才是最大的心愿。
現在這種局面,讓袁世凱很有成就感。
盡管袁世凱明白,這其中大部分的功勞都是江渝的,如果不是他設計好了國家的路線,以及大力發展軍事,并打敗了俄國和日本,此時的中國根本無法變得如現在這般前途光明。
不過袁世凱還是很驕傲,自己起碼也是在邊上有所貢獻的,要是換成別人來當這個大總統,恐怕早就和江渝打得你死我活,最后只是便宜外人。
雙方的克制和包容,成就了現在這樣的大好局面,誰都是有功勞的。
袁世凱感慨之后,開始處理公務。
拿起一份報告,袁世凱摸著胡子說道:“內蒙竟然遭遇水災,今年水災雖說減少不少,但現在到處都是工業,水災一來就得淹掉好多工廠。看來今年還要加大水利方面的投入啊!”
袁世凱花錢很爽快,只要是有利的。
看到內蒙發了水災,袁世凱頓時想到要在水利方面加大投入了。
沒錯,內蒙發水災了!
在這個年頭,內蒙發水災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在二十一世紀,那可就是稀罕事了,因為那個時候北京都鬧風沙,內蒙很多地區都沙漠化掉了。
而這年頭基本上沒有沙漠化這個問題。
不過歷史上北洋政府還是非常重視西北的生態保護的,有專門負責植樹的官員,如馮玉祥就在西北負責過這一塊內容。
西北要多多種樹,大力保護草場,這是北洋派系與華東派系的共識,為此如今的中央每年要都要撥出一部分款項用于西北的生態保護。
“今年起碼還能多出三億以上的財政收入。”熊希齡報告道。
“那就再拿出兩億,投入水利建設吧!水利建設宜早不宜遲,不像修路之類的可以拖。”袁世凱說道,他知道中國底子薄,沒辦法和歐美國家相比。發展工業的速度雖然快,但是水利卻是不能拉下的,畢竟人類大部分的富裕地區,都是在水災威脅之下的。沒有完善的水利,每發一次水災就得損失不少錢,水利方面的投入絕對是不會虧的。
中央繼續加大開支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來,這讓所有大小商人都感覺到,這真的是一個賺錢的好時代。
政府開支不斷加大,對外出口也不斷增多,內部因為基礎設施、工業的發展而不斷建設,每個方方面面都是錢。
看那剛造起來的房子,不管是鋼筋還是水泥,不管是玻璃還是小小的螺絲釘,都是錢。
不過賺錢的大頭還是江渝的‘軍閥寡頭財團’,壟斷資本可不是開玩笑的。
各種原材料供應,以及制造業、運輸,很多都是被財團所壟斷的。
當然,目前的原材料開采壟斷地位遭到沖擊,因為到處都在開礦,但總體上來說,壟斷地位依舊無法撼動。
只是目前財團暫時能夠容忍那些對壟斷的沖擊,但戰后是肯定又要進行一次大收割的,從而把現在那些中小資本家建立起來的礦場、工廠吞并掉,從而繼續鞏固壟斷地位。
財團的利潤正在不斷飆漲,僅僅15年一個季度,財團的利潤就突破了50億炎黃幣,相當于10億英鎊。
一是軍火出口太暴利了,二是戰前做的準備比較充分,三是中國出口額增長迅速,出口所產生的資金,又被老百姓拿去投資了。
投資也就要建設,建設就要鋼材之類的物資,那些又是財團壟斷的,所以錢大部分還是流進了財團的口袋。
老百姓口袋里實際上上依舊沒什么錢,他們的錢都砸進實體經濟當中。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