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三國之暴君顏良 第九百一十四章 東臨碣石
一騎斥候飛奔遼東,將司馬懿稱帝的消息,報與了顏良。
此時的顏良,尚在與群臣大宴,暢談著攻滅高句麗,掃清劉備殘黨之事。
司馬懿稱帝之事,立時便攪亂了楚國君臣愉悅的氣氛,令眾臣驚訝之余,很快就憤慨難當。
司馬懿敢稱帝,這分明是對大楚的公然挑釁,大楚的將士們,如何能忍。
顏良倒是沒有多少怒火,這年頭亂世未平,有點實力的誰沒有當皇帝的野心,曹操和劉備能稱帝,司馬懿為什么就不能稱帝。
不過,顏良對此卻有些驚訝。
歷史上,司馬懿在誅滅曹爽集團后,可謂是權傾朝野,而且他也得到了大多數世族集團的支持,那個時候的司馬懿,是完全有能力黎帝的。
但司馬懿卻沒有,直到他的孫子司馬炎時,才代魏而立。
由此可見,司馬懿是個極其能忍耐的人,不會輕易的為皇帝的虛名所引誘,今時卻又為何急著稱帝。
幾番思索,顏良很快就想明白了。
如今劉備已逃亡高句麗,天下間,能與他顏良較勁的,也只余下了司馬懿所據的并州。
司馬懿想收買人心,讓并州的文武替他賣命,守住那一畝三分地,就必須要給他們足夠的好處。
所謂的好處,無非是官位和錢財,那么,司馬懿稱帝后,便可堂而皇之的給這些人加官進爵,借此來收取人心。
或者說。司馬懿稱帝,乃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很好,司馬懿這個野心家。終于露出本來面目了,朕這回倒也省了找借口,可以名正言順的滅他了。”顏良冷笑道。
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華夏大地上,注定只能存在一國,還有什么理由。比消滅另一個國家更名正言順的呢。
“陛下,如今漢國方滅,幽冀間尚有諸郡未實質性歸附。司馬懿這般稱帝,必是想招納這些劉備殘余勢力歸附,其威脅性不可不察。臣以為,滅高句麗之事。只能暫時緩一緩了。先當滅了司馬懿的偽晉,平定中州之后,方才能考慮掃滅四夷。”
聽得許攸的進言,顏良沉思半晌,微微點頭:“子遠言之有理,司馬懿這廝擾亂河北,是比劉備和高句麗的威脅要大,是該班師南歸的時候了。”
計議已定。顏良在襄平逗留了三天,遂是下令班師南下。
呂蒙等遼東諸臣。依舊鎮守遼東,顏良則率趙云、太史慈等部將,率大軍南歸。
而為了防備高句麗,顏良又為呂蒙留下了兩萬多步軍,算是對他遼東軍團的實力補充。
此時時已入秋,濱海道的雨水將盡,道路恢復了不少,顏良此番南歸,則不再走盧龍塞,而是走沿海大道而行。
大軍南行,走地人煙稀少的濱海道,進入了遼西郡境地內。
這一日,途經一山,那山傍海而立,高聳入云,氣勢甚是恢宏。
顏良便問向導,那山為何名,向導答道,那山名為碣石山。
“這就是傳說中的碣石山么?”顏良神色之中,閃過了幾分深邃,仿佛想起了什么回憶。
顏良興致一起,遂叫大軍于碣石山附近設營,顏良則帶數十騎,登上了那碣石山頂,以觀海景。
這碣石山的主峰上,建有一座“漢武臺”,傳說當年漢武帝東巡至此,曾在此地建臺觀海。
顏良駐立在那年久失修的高臺上,舉目遠望,但見大海茫茫,波瀾壯麗,何其浩大。
舉目極望,更見大海之中,有兩塊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聲如墳,在那蔚藍的大海中,顯得甚是突出。
觀此美景,腦海中回憶著舊時的記憶,顏良不禁想起一首古詩,遂是即興吟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一首《觀滄海》吟罷,左右之士,無不驚嘆稱帝,而隨駕還朝的許攸,更是震驚得無以復加。
許攸追隨顏良多年,自以為對顏良最了解不過,在他眼中,顏良是一個勇武無雙,智謀絕頂,我行我素的梟雄霸主。
但許攸萬沒有想到,看似粗獷,不習文雅的顏良,竟然能作出如此驚艷絕倫的詩賦來。
許攸文人出身,飽讀詩書,自問才華絕艷,吟詩作賦也有幾分門道。
他當然知道,顏良這首《觀淪海》,實為詩賦中的極品,縱使是當世文豪,也未必能吟得出來。
“未想陛下竟胸藏詩書,此詩當真是絕妙之極啊。”許攸忍不住贊嘆道,蒼老的臉上,難抑那贊佩的神色。
顏良笑了笑,“朕豈是那種附庸風雅,吟詩作賦的酸腐書生,此詩不過是朕的一個朋友所作,朕看到此景,忽然想起而已。”
“朋友?”許攸愈奇,“不知陛下的這位朋友是何人,竟能作出如此奇賦。”
還能有誰,當然是曹操了。
曾經的歷史中,曹操遠征烏桓勝利,在回師的路上,經過這碣石山,有感而發之下,才做了這《觀淪海》。
這首詩乃流傳千古的名篇,前世的顏良,早在上學的時候,就已經熟背此詩,卻沒有想到,今日的自己,竟有機會替曹操吟出來。
放眼天下,曹操雖為死敵,但卻是顏良唯一一個真正欣賞的敵人。
如果不是為了爭天下,顏良還真想跟曹操對酒當歌,縱論古今。
“一個神交已久。已然故亡的朋友而已,不提也罷。”顏良當然不會告訴許攸,這詩乃是曹操所作。
顏良不愿透露。許攸自也不敢多問,喃喃重復著這首《觀滄海》,回味著其中的曼妙。
日落,天暗。
顏良感慨了一番,便下得這碣石山,休息一晚,次日大軍繼續南下。
數天后。顏良班師還往幽州州治薊城,此時,關于并州晉國方面的情報。已如雪片一般送抵顏良御前。
正如許攸所推測的那樣,司馬懿的稱帝,確實在幽冀二州,掀起了不少的波瀾。
幽州方面。韓猛率代郡全郡。上谷西部歸順了司馬懿,而冀西的常山,中山諸郡的西面多縣,也投入了晉國的懷抱。
當初楚國大軍一路北上,一直都是追著劉備在打,凡不在主戰場上的冀幽州郡,但有上表歸降者,顏良都令各諸太守任安本職。以安撫人心。
顏良原是等著滅了劉備,回過頭來再梳理河北。將各郡實質性的納入大楚的版圖,服從中央的指揮。
但司馬懿的稱帝,卻是打亂了顏良既定的步驟。
劉備實施九品官人法,在河北大肆啟用世族豪強,諸郡太守多為世族出身,這此人即使名義上對顏良畏懼歸附,暗中卻對顏良充滿了忌憚。
如今身為世族代表的司馬懿稱帝,這些世族出身的太守們,找到了新的庇護者,自然就趕緊倒向了晉國的懷抱。
因為,只有晉國,他們這些世族豪強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護,世世代代,無論他們是否有真才實學。
而在顏良統治下的大楚國,不管你是世族豪門,還是寒門子弟,只要你是庸才,就休想通過科舉考試,休想做官。
河北的形勢,一時間是風起云涌,晉國的聲勢,一時間是驟起。
不過,顏良卻連皺頭都沒皺一下。
不錯,司馬懿確實掀起了些波瀾,不少郡縣也確實叛國投晉,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諸如鄴城所在的魏郡、薊縣所在的燕國,以及巨鹿、廣平、范陽、河間等冀幽二州的真正腹心郡國,卻都牢牢的掌握在大楚手中。
河北腹地穩如泰山,縱失些許皮毛,又何足道哉。
顏良不慌不忙,留下太史慈率三萬兵馬坐鎮薊縣,鎮守幽州后,顏良自率大軍還往北都鄴城。
顏良回到鄴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劉備的兒子劉禪,于鄴城北門斬首,將其首級懸于城門上,以示震懾。
劉禪這小子已在河北各地,歷數過了他父親劉備的殘暴,宣布了與劉備斷絕父子關系,將劉備殘存的聲名瓦解,他的可利用價值,基本已經榨干。
沒有利用價值的一個黃毛小子,顏良焉能留他性命,自然是一刀宰了,以震懾那些河北懷有不臣之徒的人。
殺了劉禪后,顏良第二件事,便是召集眾臣,商議攻滅晉國,族滅司馬懿的戰略。
眾臣的進言,多是贊成以北攻為附,南攻為主。
并州自古是表里山河,易守而難攻,并州北部有雁門、居庸等數座雄關,山勢險惡,從北向南攻,極是難攻。
而并州南部,地勢則越來越開闊,唯有仰仗黃河天險,才能成為其南面的屏障。
但現在黃河北岸的河東郡,以及更北的平陽郡大部,均為大楚所據,并州失去了黃河天險,其南的防御能力就被大為削弱。
正是因此,眾謀士們建議,以幽州一部兵馬,進攻代郡,上谷,威脅晉國北部。
中路則從巨鹿進攻井陘關,威脅晉國中路。
南路方面,顏良當御駕親御,親率大軍從河東北上,直取晉陽。
如此,三路合圍,必可一舉蕩平晉國。
顏良權衡了一番,便準備采納眾謀士的戰略。
正當這時,御林軍士急入,將一道來自于河東的急報,送抵御前。
“啟稟陛下,張將軍急報,司馬懿率八萬步騎,由晉陽南下突襲我平陽郡,張將軍力戰不敵,只能棄守平陽城,退守汾陽,請陛下速發援兵相救。”(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