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龍神異界維和記 第一百二十四章 須菩提上
“祖師我不敢說他老人家的一點一滴……”當完顏常興讓楊戩去將須菩提的時候,楊戩有點不
愿的搖著頭。
完顏常興搖搖頭沒有太多的表
:“你呀,看來是
尊重他的,那我就說說這個比我出道晚的大神吧!”
“須菩提是我們東方的一個于天地間靈氣一
形成的至上尊者,他只拜天地,不拜任何的人,想當年大鬧天宮的猴子精還是他的門徒呢,到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他轉生拜道與釋迦牟尼門下乃是佛十大弟子傳須菩提尊者又稱須菩提尊者再者空生的吉兆。”
“再說一下他所接受的佛理吧,大圣佛陀對宇宙人生所發表的言說,其數之多,真是浩如煙海,無有邊際。不容懷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釋,就是覺知感悟‘空’的智能。”
“空,太玄妙了,太難懂了,說‘有’不是,說‘無’也不是。空,不是用語言說的,也不是用心思可以懂的道理。在佛陀座下,一千二百五十個大阿羅漢的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體會到空的妙義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
“說起須菩提,我們從他初生的吉兆來看,就知道他是一位不平凡又很奇特的人物。”
“原來,尊者誕生的那一天,家中所有的財寶、用具都忽然不見了,全家人都非常的憂心,所以很快的請相師回來卜卦。相師卜卦后,說道:‘這是一件可喜的事,你們家所生的是貴子,室中金銀寶物在貴子初生時會一切皆空,這象征著他是解空第一人呢!就為他取名‘空生’吧!這是大吉大利的事,他將來不會為世間的名聞利養所束縛,就是為他取名‘善吉’也好。’”
相師的話,安定了全家人的心,從此,尊者的大名,有人稱他‘空生’,也有人稱他‘善吉’,直到三天以后,尊者家中的財寶和用具,才又恢復原狀。解空第一的尊者,初生的征兆,真是稀奇萬分,古今難得的事。
他就是一個布施的小慈善家:須菩提幼年的時候,還沒有皈依佛陀以前,對世間的看法以及待人處世,就已與眾不同。
他生長在富有的家庭里,父母對他是萬分的
護,但他從小就不愿做金銀財寶的奴隸。父母給他的金錢,也是隨時來隨時去的拿了救濟窮困的人。在路上若遇到衣不蔽體的乞丐,甚至會把
上穿的外衣脫下來布施給人,自己只穿著短衣短褲跑回家。
他的父母不是吝惜金錢,但對
子的作風,常常不能同意,有時就把他叫到
邊,訓誡道:“空生!你這樣的行為真不好,自己的錢,也不問須菩提溫和、恭敬的向父母回答道:“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在我心中,覺得世間上一切都與我息息相關,一切人好象和我同一個
體。人是
的生下來,為什么
的就不好呢?把自己的東西給人,人和我有什么不同呢?”
他的父母聽完須菩提的話后,不高興的說道:“你這孩子真古怪,自己有錢不知道用,自己有衣不知道穿,反而說出那些莫名其妙的道理,也不怕人家笑。從今以后,你若再不改,索
把你關在家中,不讓你出去!”
但須菩提仍然不改他樂善好施的天
,父母就把他關在家中,這正是須菩提的幸運,之后他每天待在家中閱讀思維當時印度宗教和哲學的書籍,使他對人生的問題,有了更進一層的覺悟。
他常常自豪的對父母說:“宇宙中一切森羅萬象,好象都映現在我心中,可是,我的心中又像空無所有似的。假若世上沒有大智大覺的圣人,誰也不夠資格來和我討論解脫者的心境,誰也不明白我心中的世界。”
年輕的須菩提,父母聽了他的豪語,再想到他初生時家中一切皆空的奇事,奇人奇話,父母心中也不
子暗暗稱奇。
歸投佛陀的座下:有一次,佛陀在須菩提的故鄉布教,鄉人紛紛傳說,說佛陀是一切智人,論到智能,世間上沒有人能夠和佛陀相比。
這樣的議論早就傳到須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隨鄉人,都皈依了佛陀。
須菩提家中,一向信仰傳統的婆羅門教,現在父母為什么跟隨鄉人輕易的改宗呢?這時,輪到須菩提覺得他的父母奇怪了。
有一天,須菩提的父親向他說道:“空生!你常常自以為很有智能,已經了解到人生的真理,但你和佛陀相比就差得太多。佛陀不但有大智能,而且有大慈悲和大神通,自從佛陀來到本地,全鄉的人差不多都皈依佛陀。還想恭請佛陀到家中供養,希望你在佛陀面前,能息下狂妄的心。”
須菩提心中很不服氣,他回答道:“你們眼中的佛陀,自是一切智人,但在我眼中,也許就很平凡了。”
須菩提雖然這么說,但佛陀究竟是怎么樣的人?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感動力?在須菩提一向平靜的心湖中,掀起了巨大的浪花,他等不及佛陀到他家中受供時再見佛陀,他想,萬一佛陀很忙,不能來怎么辦?所以在這一天的夜晚,須菩提便偷偷的先去看看佛陀的樣子。
夜晚涼風習習,一輪上弦的月亮彎彎的高掛在空中,星星在閃爍,好象竊笑著好奇的須菩提。
須菩提獨自走到佛陀說法的地方這不像是人間的人,這相貌太圓滿了,太莊嚴了,佛陀應化的
相,實在超過須菩提的想象之外。
大地是寧靜的,千萬的聽眾都屏氣凝神,不敢有聲,這時只有佛陀的法音在宣流著。
佛陀說:“世間是不應該相爭的,本來就沒有人我的分別,大家合起來就是一體。”
“一切法都是從因緣和合而生的,沒有一項東西能獨立存在。我和一切法既是互相依賴生存,施慈悲恩惠給眾生,看起來像是為人,其實對自己有著莫大的利益!”
佛陀的法音非常的慈和,佛陀說的道理令須菩提很感動。須菩提擠在大眾中,偷偷的向佛陀合掌,表示敬意。
佛陀說法以后,回到信眾準備的靜室中休息,須菩提徘徊在門口,他想會見佛陀,但又沒有勇氣。
佛陀像是知道須菩提的心意,站在門口問道:“你是誰呀!到我房中來坐,我和你談談!”
“我是須菩提,希望佛陀收我做出家的弟子!」”
“呵!須菩提就是你,我早就聽說你是村中最聰明的青年。很好,真正聰明的人,對佛法也才能真正的信受奉行。你父母知道嗎?”佛陀慈悲親切的問。
“我想我父母知道一定會很歡喜,我很榮幸得到佛陀做我的老師。”
佛陀很喜歡須菩提,從此須菩提成為佛陀僧團中杰出的弟子。
乞富不乞貧須菩提出家以后,過著三衣一缽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缽乞食,下午就跟隨佛陀聽教參禪。
比丘們每
出外托缽乞食,總是遵照佛陀的法則,次第行乞,一個個,一排排,無論人家施舍與否,都必須經過。
可是須菩提過乞食的生活,總和大眾不同,一離開精舍,他就與大眾分道而行,總是一個人威儀齊整,行止安詳的去找乞食的對象。
諸比丘起初對須菩提沒有留心,但
子一久,發覺須菩提的行動有些奇怪。大家一注意,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原來,須菩提乞食行化,總
到富有人家里,見到房屋矮小,或是知道經濟窮困的人家,他決不去托缽。無論多遠的路途,他都要趕到富貴的人家去,否則,他寧可餓著肚子不行乞。
有一次,在毘舍離的國境內,有一位比丘在路上向須菩提取笑道:“窮在眼前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其實毘舍離的都城都是殷商富戶,不知尊者今天看得起哪一家?”
須菩提聽后,向那位比丘看了一看,然后解釋道:“大德!我不是看不起窮人,或許真正同
貧窮者的就是我哩!的確,我“尊者乞富不乞貧,每天營養充分,難怪尊者
體這么健壯!”
“大德!請你不要這么說!”須菩提溫和的詳細說明他乞富不乞貧的原因道:“我向富人行乞,決不是為了貪圖美味珍肴,如果好吃,也不須出家學道。為什么我不到窮人的家里托缽?因為窮苦人家,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持,哪里還有多余的飲食供養我們?即使他們愿意發心,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們沒有糧食救濟他們,哪能再去增加他們的負擔?反之,向富人乞食,區區一餐之施,在富者毫無所謂。我所以乞富不乞貧,就是為了這個原因。”
須菩提把他的看法表明以后,那位取笑須菩提的比丘,才無話可說。
在僧團中和須菩提有相反作風的人,是大迦葉尊者,須菩提是乞富不乞貧,而大迦葉是乞貧不乞富。須菩提很不解大迦葉的用心,有一次閑談時就問他道:“尊者大迦葉!你乞食的態度和我正好相反,我很無禮的請求你告訴我是什么原因?”
“尊者須菩提!”大迦葉解釋道:“我們是出家的沙門,守道行法,這就是人間的福田,我們受人間的供養,是給他們增長福慧的機會。我向貧窮者乞食,讓他們種福田,免除他們將來的窮困,富人們的福多,我們何必錦上添花?”
大迦葉尊者的話,一方面像是為自己解釋,一方面又像是向乞富的須菩提說教。須菩提聽后,點點頭,他不強人同己,說道:“乞富、乞貧,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尊者!佛法里方便有多門,我們可以各行其道,其實這都是佛陀的教法。”
須菩提和大迦葉乞食的作風,成為強烈的對比,他們的說話和乞食的態度,給佛陀知道以后,對兩個人都不贊成,曾呵斥他們心不均平,都不合乞食法。
真正的乞食法,是不擇貧富,不分穢凈,嚴肅威儀,次第行乞。
大迦葉比較固執,苦行的色彩非常濃厚,他是從來不愿舍棄苦行,可是須菩提,對于佛陀的指示百依百順,以后就自己修正了乞富不乞貧的態度,他對佛陀的教示,都是感恩的接受。
般若會上涕淚悲泣須菩提在佛陀的僧團中,修道聞法,非常
心。尤其是四處十六會的般若法會,須菩提如不去其它的地方教化,從不缺席。
有一次,佛陀在只園精舍預備講說《金剛般若》的時候,千百位弟子從城中托缽乞食回來,都次第的圍繞在佛陀四周,佛陀先是閉目靜坐,沒有人敢提出問題向佛陀發問。
這時,須菩提了解到佛陀的心意,便從大眾中站立起來,披搭著露出右肩的袈裟,向佛陀對須菩提的發問,佛陀很歡喜,稱贊他了解與會大眾的根機。佛陀回答說:“如何安住于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紛擾,就是在布施時,要行無相布施;在度生時,要行無我度生,就照這樣安住,照這樣降心!”
‘無相布施,無我度生‘,須菩提深深了解到這樣的道理和義趣,他感激佛陀的法恩,歡喜得涕淚悲泣,他長跪在佛陀座前說道:“佛陀!自從我做人以來,如此甚深微妙的法理,還是第一次聽到。從此,我、法的二執,再也不能纏繞我;我、人、眾生、壽者的四相,再也不能束縛我。離一切執著,才能見到空理;離一切名相才能見到人生。我今天已體會佛陀的心意,像是真正認識了自己。」”
“須菩提尊者開悟了,從此被稱為解空的第一人。”完顏常興樂呵呵的說著,同時手指向了該隱的方向。
快捷鍵: 上一章("←"或者"P") 下一章("→"或者"N") 回車鍵:返回書頁